鄭成功收復臺灣
歷史背景
鄭軍議戰(zhàn)
1659年(永歷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鄭成功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京,慘敗而回。鄭軍元氣大傷,鄭成功感于清朝統(tǒng)治逐漸穩(wěn)固,而鄭軍困守思明(廈門)孤島糧草匱乏,難以提供數(shù)萬大軍給養(yǎng),開始思考取得另外的根據(jù)地以為整補。1660年3月(永歷十四年春,清順治十七年),前荷蘭通事何斌(客家人),因與荷蘭人發(fā)生債務糾紛而逃到思明,向鄭成功鼓吹攻取臺灣。他說:“臺灣沃野數(shù)千里,實霸王之區(qū)。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國;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上至基隆、淡水,硝磺有焉。且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銅鐵不憂乏用。移諸鎮(zhèn)兵士眷口其間,十年生聚,十年教養(yǎng),而國可富,兵可強,進攻退守,真足與中國抗衡也?!蓖瑫r獻上臺灣地圖,講解原住民形勢,以及水路變化。何斌強調臺灣的糧食與軍用物資充足,貿(mào)易位置理想,又有海峽天險,每一項都是鄭軍迫切的需求,使鄭成功非常心動。但當時鄭軍正準備抵御清將達素的進攻,因此攻臺之議被暫時擱置。
同年6月(五月),達素領兵數(shù)萬進攻廈門,鄭成功引誘對方在海上決戰(zhàn),并加以擊退,重振軍威。
1661年2月(永歷十五年正月,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傳令大修船只,聽令出征,并召集將領討論攻臺事宜。然而將領們對此計劃并不認同,雖不敢直言反對,但多面有難色。只有曾經(jīng)到過臺灣的將領吳豪發(fā)言道:“風水不可,水土多病”,又說“港淺大船難進”。前提督黃廷也附和吳豪的看法,但二人的意見被鄭成功駁斥。大將馬信試圖打圓場,提議先派一支部隊前往探望,如果可取則大軍立即跟進,若荷蘭人防御堅固,則再討論。陳永華也同意馬信的意見。此時協(xié)理中軍戎政(軍事行政官)楊朝棟揣摩鄭成功的想法,發(fā)言表示支持攻臺,鄭成功聞言大喜,決議出兵。
這是1661年3月漢人鄭成功征臺攻荷的部將列表,順序引用來自《臺灣通志》的文治、武功、拓殖、延平王世家等章。該列表部分部將鎮(zhèn)守銅山,湄州,金門,廈門一并列出。
姓名
鎮(zhèn)守職務
蔡政
從征臺灣,卒于1668年
謝永常
前鋒馬部先鋒官
謝吉原
日本人,后投靠鄭氏而改姓名為謝吉原。
楊英
戶都事
柯平
后知天興縣
葉亨
后知萬年縣
鄭省英
鄭成功之從弟,1661年12月承天府尹
楊朝棟
協(xié)理五軍戎務,承天府尹,后因扣糧,九族盡誅。
馬信
提督親軍驍騎
黃安
后滅大肚王國
林鳳
1663年北伐攻荷身亡
楊祖
左先鋒。1661年攻大肚王國身亡。
洪暄
澎湖游擊,引鄭成功入鹿耳門
劉國軒
守雞籠山(今和平島)
何斌
原荷蘭通事
林驥
參軍
吳豪
掠民銀兩,伏誅。
陳永華
后為咨議參軍
陳豹
忠勇侯,據(jù)廈門
萬義
據(jù)銅山,不愿征臺,降于施瑯
萬祿
據(jù)銅山,不愿征臺,降于施瑯
張進
不降施瑯清軍,自焚而死。
邱輝
駐澎湖。
翁天祐
據(jù)銅山。
楊來嘉
親丁鎮(zhèn)
楊富
正兵鎮(zhèn)
陳輝
水師一鎮(zhèn)
洪旭
本鄭芝龍部將,后歸鄭成功,據(jù)銅山。
黃廷
提督,守廈門。
王秀奇
總督五軍戎務守廈門
鄭泰
守金門
周全斌
右武衛(wèi)
何義
左虎衛(wèi)
陳蟒
右虎衛(wèi)
蕭拱辰
中沖鎮(zhèn)
黃昭
后沖鎮(zhèn)
陳澤
前鎮(zhèn)
林福
禮武鎮(zhèn)
張志
后援鎮(zhèn),首程東征
陳瑞
英兵鎮(zhèn),專緝逃亡
蔡翼
中軍船
陳廣
侍衛(wèi)鎮(zhèn)
劉俊
前沖鎮(zhèn)
顏望忠
智武鎮(zhèn)
胡靖(明鄭)
游兵鎮(zhèn)
陳璋
殿兵鎮(zhèn)
莊文烈
知天興縣
祝敬
知萬年縣,后扣糧伏誅
荷軍備戰(zhàn)
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灣長官為揆一(Frederik Coyett),駐守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今臺南市安平古堡),另有地方官貓難實叮(Jacobus Valentyn)駐守普羅民遮城(Provinta,遺址位在今臺南市赤崁樓)。
自1650年前后,隨著中國情勢動蕩,荷蘭東印度公司一直關注事態(tài)發(fā)展是否會影響公司的貿(mào)易乃至在臺灣的地位。對此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十七人董事會曾決議,即便在太平時期,也須維持1200人以上的士兵保護公司在臺灣的財產(chǎn),但事實上并未執(zhí)行。
1660年(永歷十四年,清順治十七年),當鄭成功攻打南京失利,何斌又逃往廈門之后,大員地區(qū)便盛傳國姓爺即將前來攻打的風聲。1月時,大員商館發(fā)現(xiàn)當?shù)厝A商陸續(xù)將財產(chǎn)轉移到大陸,同時前來貿(mào)易的華船急遽減少,于是召集華商打聽消息,最后判斷國姓爺將在3月底出兵。
大員長官揆一緊急備戰(zhàn),要求各地加強偵察與武裝,不準華人在普羅民遮城販賣糧食,所有華人頭家仕紳軟禁在熱蘭遮城中以免通敵。田間未及收割的稻谷一律焚毀,共焚毀8000袋之多,并造成華人傷亡。揆一同時在3月10日向巴達維亞城的總督報告,請求援軍。
戰(zhàn)爭經(jīng)過
橫渡海峽
1661年(永歷十五年)陰歷二月,鄭成功率領眾將士在金門“祭天”“禮地”“祭江”,舉行隆重的誓師儀式。一切準備就緒,船艦將士集結于料羅灣,候風進發(fā)。二十三日,鄭成功親率將士25,000(一說11,700)、戰(zhàn)船數(shù)百艘(一說300艘)自金門料羅灣放洋,向東挺進。
二十四日晨,部隊橫越臺灣海峽,陸續(xù)到達澎湖群島。次日。鄭成功到各島巡視,認為澎湖在軍事上很重要,遂令四位將領留守,自己率軍繼續(xù)東征。澎湖到臺灣雖然只有52海里,但如遇逆風,就十分困難。二十七日,鄭成功率軍駛抵柑橘嶼(今東吉嶼、西吉嶼)海面時,突然刮起暴風,只好返回澎湖。因大風不止,鄭軍攜帶的糧食已所剩無幾。如果無限期停駐澎湖候風,不僅會影響軍心,更重要的是不能按預定日期開進鹿耳門港。
根據(jù)鄭成功事先的調查,要順利進入鹿耳門,必須利用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的大潮,如錯過時機,就要向后推遲半個月。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當機立斷,決定進行強渡。一些將領鑒于風大浪險,力勸鄭成功不要貿(mào)然從事,要求暫緩開航。鄭成功果斷地說:“冰堅可渡,天意有在?!蝗?,官兵豈堪坐困斯島受餓也?!庇谑牵铝盍⒓雌痦珠_船。
三十日晚,鄭成功親自率船隊冒著暴風雨橫渡海峽。他們同風浪搏斗了半夜,于四月一日拂曉航行到鹿耳門港外。鄭成功先換乘小船,由鹿耳門登上北線尾,踏看地形,并派出精良的潛水健兒進入臺江內(nèi)海,偵察荷軍情況。
巧渡鹿耳門
荷軍的據(jù)點臺灣城、赤嵌城位于臺南市。這里海岸曲折,兩城之間有一個內(nèi)港,叫做臺江。臺江西南面有七座山嶼相連,叫做七鯤。每座山嶼相距1里多,彼此“毗連環(huán)護”。一鯤北面隔 海有北線尾小島,其間海面叫大員港(又稱安平港)。北線尾北側為鹿耳門港。荷蘭人修筑的城堡臺灣城在臺江西側的一鯤,赤嵌城在臺江的東側,互為犄角。
從外海進入臺江有兩條航路:一條是大員港,叫南航道,在北線尾與一鯤之間;一條是北航道,在北線尾與鹿耳門嶼之間,即“鹿耳門航道”。南航道口寬水深,船容易駛入,但港口有敵艦防守,陸上有重炮瞰制,必須經(jīng)過戰(zhàn)斗才能通過。北航道水淺道窄,只能通過小舟,大船必須在漲潮時才能通過。
1627年荷軍曾在北線尾島北端建有熱堡,1656年在一次臺風中倒塌后便不再派軍防守。荷軍認為,憑此“天險”,只要用艦船封鎖南航道???,與臺灣城、赤嵌城的炮臺相配合,就可阻止鄭軍登陸。
鄭成功之所以選擇在鹿耳門港突入,一是掌握了該地的潮汛規(guī)律,即每月初一、十六兩日大潮時,水位要比平時高五六尺,大小船只均可駛入。鄭成功從澎湖冒風浪而進,正是為了在初一大潮時渡鹿耳門,二是鄭成功早已探測了從鹿耳門到赤嵌城的港路。所以,鄭成功實施登陸作戰(zhàn)的路線、地點的確都是正確的。
四月初一中午,鹿耳門海潮果然大漲,鄭成功命令眾將士按圖迂回而進。鄭軍大小戰(zhàn)艦順利通過鹿耳門后,立即兵分兩路:一路登上北線尾,一路駛入臺江,準備在禾寮港(今臺南市禾寮港街)登陸。
臺灣城上的荷軍原以為中國船隊必從南航道駛入,忙于用大炮攔截,未料到鄭成功卻躲開了火力,船隊從鹿耳門駛入臺江,在大炮射程之外。荷蘭侵略者面對浩浩蕩蕩的鄭軍船隊,“駭為兵自天降”,頓時束手無策。鄭軍船隊沿著預先測度好的港路魚貫而入,切斷了臺灣城與赤嵌城荷軍的聯(lián)系,迅速于禾寮港登陸,并立即在臺江沿岸建立起灘頭陣地,準備從側背進攻赤嵌城。在北線尾登陸的一支鄭軍,駐扎于鹿耳門,以牽制荷蘭侵略軍兵船,兼防北線尾。
臺灣的漢族和高山族人民見祖國的大軍到達,爭先恐后地“出來迎接他們,用貨車和其他工具幫助他們登陸”。
迫降赤嵌城
赤嵌城軍隊勝登陸,包圍了赤嵌城荷軍,并割斷了赤嵌城與臺灣城之間的聯(lián)系。當時,坐鎮(zhèn)赤嵌城的荷軍司令官描難實叮屬下兵力約400人,龜縮在臺灣城中的荷蘭侵略軍長官揆一屬下兵力約有1100人,戰(zhàn)艦和小船各兩只。荷軍兵力雖弱,但氣焰囂張侵略者狂妄叫囂“二十五個中國人合在一起還比不上一個荷蘭兵”,“只要放一陣排槍,打中其中幾個人,他們便會嚇得四散逃跑,全部瓦解”。
揆一妄圖憑借其船堅炮利和城堡堅固,分三路向鄭軍實施反撲:一路分戰(zhàn)艦向停泊在臺江的中國船只進攻,一路由貝德爾上尉(又名拔鬼子)率兵240人抵抗從北線尾登陸的鄭軍,一路由阿爾多普上尉率兵力200名乘船增援赤嵌城。
鄭軍從禾寮港登陸扎營后,即遭到赤嵌城荷軍的炮擊。同時,荷軍又放火焚燒馬廄、粟倉。鄭成功“恐被焚燒糧粟”,派楊英等率軍前往看守堵御。接著,鄭成功調整了部署:命令左虎衛(wèi)王大雄、右虎衛(wèi)陳蟒率領統(tǒng)船控制鹿耳門???,以便接應第二梯隊登陸;令宣教前鎮(zhèn)陳澤率兵防守北線尾一帶,以保障主力側后安全,并置臺灣城荷軍于腹背受敵的境地,另派兵一部監(jiān)視臺江江面,切斷赤嵌城與臺灣城的聯(lián)系,為從海、陸兩面打敗荷蘭侵略軍的反撲作好了準備。
四月初三,在北路發(fā)生了北線尾陸戰(zhàn)。北線尾是一個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沙洲,南端與臺灣城相對,北端臨鹿耳門航道。荷軍貝德爾上尉趁鄭軍剛剛登陸,率領240名士兵,乘船沿臺江岸邊急駛北線尾,上岸后即分兩路向鄭軍反撲。
貝德爾指揮荷軍以12人為一排,疏開戰(zhàn)斗隊形放排槍,逼近鄭軍。陳澤率大部兵力從正面迎擊,另派一部分兵力迂回到敵軍側后,夾擊荷軍。荷蘭文獻記載:鄭軍“箭如驟雨,連天空似乎都昏黑起來”。
貝德爾發(fā)現(xiàn)自己腹背受敵,手足無措。他所指揮的荷軍士兵的勇氣,這時則完全為恐懼所代替,許多人甚至還沒有開火便把槍丟掉了。他們抱頭鼠竄,落荒而逃。鄭軍乘勝猛攻,將荷軍“一鼓而殲”,“夷將拔鬼子戰(zhàn)死陣中,余夷被殺殆盡”。
南路增援赤嵌城的荷軍,也被鄭軍戰(zhàn)敗。這支200人組成的援軍由阿爾多普上尉率領,乘船沿臺江南岸駛往赤嵌城,企圖為描難實叮解圍。鄭成功發(fā)現(xiàn)后,立即出動“鐵人”軍還擊。他們雙手揮舞大刀(荷蘭人稱為“豆腐刀”),奮勇向荷軍砍去。200名荷軍士兵只有60名爬上岸,當即被“鐵人”軍消滅。阿爾多普率殘部逃回臺灣城。
阿爾多普出援失敗,赤嵌城守敵越發(fā)著急。描難實叮派人前往臺灣城,要求揆一再派百余人救援赤嵌城。評議會研究,臺灣城的處境危險,兵力不足,“如果再派出一支援軍,則用以保衛(wèi)熱蘭遮城堡及其周圍地區(qū)的全部后備軍將不足500名。而這支隊伍又是戰(zhàn)斗力最弱、最缺乏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士兵所組成的,所以決定拒絕普羅文查要塞司令的請求”。
荷蘭海軍以僅有的兩艘戰(zhàn)艦和兩艘小艇阻擊鄭軍。荷軍戰(zhàn)艦船體很大,設備先進。鄭成功以60艘大型帆船包圍荷蘭戰(zhàn)艦,荷艦“赫克托”號首先開炮,其他戰(zhàn)艦也跟著開火,鄭軍水師在鎮(zhèn)將陳廣和陳沖的指揮下,個個奮勇爭先。經(jīng)過激烈戰(zhàn)斗,“赫克托”號被擊沉。其他戰(zhàn)艦企圖逃跑,又被鄭軍艦船緊緊包圍。鄭軍用五六只大帆船尾追“格拉弗蘭”號和“白鷺”號,展開接舷戰(zhàn)、肉搏戰(zhàn)。英勇的鄭軍士兵冒著敵人的炮火爬上“格拉弗蘭”號,砍斷船靠,又用鐵鏈扣住敵艦船頭斜桅,放火焚燒?!案窭ヌm”號和“白鷺”號受重創(chuàng)掙脫逃跑,通信船“伯瑪麗亞”號戰(zhàn)敗后逃往巴達維亞。
荷蘭海、陸作戰(zhàn)均告失敗,赤嵌城和臺灣城已成為兩座孤立的城堡,相互間的聯(lián)系完全割斷。荷方承認,當時赤嵌城守軍“力量單薄,處境危急”,“熱蘭遮城堡也由于地勢關系,難以堅守,熱蘭遮市區(qū)更是完全處于敵軍的包圍和控制之下”。
鄭成功隨即加緊對赤嵌城的包圍。該城周圍45丈,高3丈6尺,城墻上有4座炮樓。四月三日,鄭軍的士兵在赤嵌城外抓到了描難實叮的弟弟和弟媳。鄭成功對他們講明利害,令其回城,勸說描難實叮投降。接著,又派部將楊朝棟和翻譯吳邁、李仲前往勸降,表示絕對不會加害他們,并允許荷蘭人帶走自己的財產(chǎn)。四月四日,赤嵌城的水源被臺灣人民切斷。描難實叮見援兵無望,孤城難守,不得不掛白旗投降。這樣,鄭成功在登陸后第四天,就收復了赤嵌城。
戰(zhàn)爭結果
荷軍獻城投降
臺灣城是荷蘭殖民者在臺灣的統(tǒng)治中心,城堡堅固,防御設施完整。城周長200多丈,高3丈多,分3層,下層深入地下1丈多,“城垣用糖水調灰壘磚,堅于石”。城四隅向外突出,置炮數(shù)十尊。荷軍炮火密集,射程遠,封鎖了周圍每條通道。城內(nèi)荷軍尚有870人,憑借城堡繼續(xù)頑抗。但是赤嵌城被鄭軍占領之后,臺灣城已是一座孤城,城內(nèi)缺糧、缺水,荷軍處境十分困難;加之當時南信風季節(jié)剛剛開始,要等待6個月進入北信風季節(jié)后,才能將臺灣的有關情況告知巴達維亞,然后再等6個月才能利用下一次南信風季節(jié)取得巴達維亞的援助,防守更加困難。
鄭成功迫降赤嵌城后,為了牽制臺灣城荷軍,即派兵前往七鯤設伏。荷軍行至七鯤時,還沒來得及列陣對壘,即被鄭軍埋伏的藤牌軍沖垮,死傷過半,其余士卒狼狽退回臺灣城。鄭成功命令士兵立柵欄、設炮臺,加強對七鯤的防守,同時令楊英、何廷斌以粟6000石、糖3000石補給軍隊。
自四月初以來,雙方一直進行著零星戰(zhàn)斗。鄭成功一方面積極準備攻城,一方面于四月十二日和二十二日,兩次寫信給揆一,令其投降。又調集28門大炮,于二十四日凌晨摧毀了臺灣城大部分胸墻。荷軍于城上集中槍炮還擊,并出城搶奪鄭軍大炮,被鄭軍弓箭手擊退。
鄭成功鑒于臺灣城城池堅固,強攻一時難以得手,為了減少傷亡,進一步做好準備,決定采既“圍困俟其自降”的方針。他一方面派遣提督馬信率兵扎營臺灣街圍困荷軍,一方面把各鎮(zhèn)兵力分駐各地屯墾。同時,鄭成功還到高山族人民聚居的四大社(新港、目加溜灣.肖垅、麻豆,均在今臺南縣)進行巡視,受到當?shù)厝嗣竦臒崃覛g迎。
五月二日,鄭軍第二梯隊6000人在黃安等將領的率領下,乘船20艘抵達臺灣。鄭軍的兵力得到加強,供給得到補充后,從五月五日開始,在所有通向城堡的街道上都筑起防柵,并挖了一條很寬的壕溝,圍困荷軍。鄭成功又三次寫信勸揆一投降。揆一仍幻想巴達維亞會派兵增援,拒絕投降。
五月二十八日,荷蘭殖民當局得到荷軍在赤嵌城戰(zhàn)敗和臺灣城被圍的消息后,匆忙拼湊了700名士兵、10艘軍艦,由雅科布·考烏率領,經(jīng)過38天航行,于七月十八日到達臺灣海面。他們見鄭軍戰(zhàn)船陣容雄壯,躊躇不前,加之風浪很大,在海上停留了將近一個月之后,才有5艘戰(zhàn)船在臺灣城附近海面碇泊。其中“厄克”號觸礁沉沒,船上士兵被鄭軍俘虜。鄭成功從俘虜口中得知荷蘭援軍兵力情況后,加緊進行圍城和打援部署。
七月二十一日,駐臺灣荷軍當局決定:用增援的艦船和士兵,把鄭軍逐出臺灣城市區(qū),并擊毀停泊在赤嵌城附近航道上的鄭軍船只,以擺脫被圍困境。荷軍分水、陸兩路向鄭軍發(fā)起進攻。海上,荷艦企圖迂回鄭軍側后,焚燒船只,反被鄭軍包圍。鄭水軍隱蔽岸邊,當敵艦闖入埋伏圈后,立即萬炮齊發(fā)。經(jīng)過一小時激戰(zhàn),擊毀荷艦兩艘,俘獲小艇三艘,使荷蘭援軍損失了一個艇長,一個尉官,一個護旗軍曹和128名士兵,另有一些人負傷。荷軍其余艦船逃往巴達維亞。陸上,荷軍的進攻同樣遭到失敗。此后,荷軍再也不敢輕易與鄭軍交戰(zhàn)。
臺灣城的荷軍被圍數(shù)月,軍糧得不到補給,因而士氣低落,不愿再戰(zhàn)。十月,揆一為了挽救行將滅亡的命運,企圖與清軍勾結,夾擊鄭成功軍。揆一的使者到福建后,清軍要求荷蘭人先派戰(zhàn)艦幫助他們攻打廈門,然后再解荷軍之圍,揆一無可奈何,只好派雅科布·考烏率領漂泊在海上的3艘戰(zhàn)艦、2只小艇前去攻襲廈門??紴跣拇嫖窇?,中途轉舵駛往暹羅(今泰國),以后又逃回巴達維亞。于是,荷軍勾結清軍夾擊鄭軍的企圖完全落空了,士氣更加低落,不少士兵力求活命,陸續(xù)向鄭軍投降。
鄭成功從俘虜中了解到荷軍的上述情況后,決定把對荷軍的封鎖戰(zhàn)術轉為進攻,在對方從巴達維亞和中國大陸獲得救兵之前,向熱蘭遮城堡的荷軍發(fā)起猛烈攻擊。為此,鄭軍增建了三座炮臺,挖了許多壕溝,以遏制荷軍的炮臺。
1662年農(nóng)歷一月二十五日清晨,鄭成功下令炮轟烏特利支圓堡。在兩個小時內(nèi),鄭軍發(fā)射炮彈2500發(fā),在該堡南部打開了一個缺口,當天即占領了該堡。鄭軍居高臨下,立即利用此堡改建炮臺,向臺灣城猛烈轟擊。荷軍團守孤城,岌岌可危,揆一在城上督戰(zhàn),看到城防已被突破,手足無措。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派通事李仲入城勸降。李仲對揆一說:“此地非爾所有,乃前太師練兵之所。今藩主前來,是復其故土。此處離爾國遙遠,安能久乎? 藩主動柔遠之念,不忍加害,開爾一面:凡倉庫不許擅用;其余爾等珍寶珠銀私積,悉聽載歸。如若執(zhí)迷不悟,明 日環(huán)山海,悉有油薪磺柴積壘齊攻。船毀城破,悔之莫及。”荷蘭殖民評議會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形勢及對策。臺灣城被圍已近9個月,荷軍死傷1600余人,能參加戰(zhàn)斗的士兵僅剩600百余人,且已彈盡糧絕,疾疫流行,形勢已完全絕望。評議會認為:“如果繼續(xù)戰(zhàn)斗下去,可怕的命運將降臨到每一個人頭上,而這樣堅持,對公司也沒有什么好處?!鞭褚蛔咄稛o路,只得同意由評議會出面同鄭成功談判。經(jīng)過會談,揆一“愿罷兵約降,請乞歸國”。
在收復臺灣作戰(zhàn)過程中,由于發(fā)現(xiàn)荷蘭人的部隊中也有不少黑人奴兵,鄭成功在久攻不克之余,經(jīng)常派黑人到城下進行勸降。為荷蘭人作戰(zhàn)的黑人奴兵,不少在之前由葡萄牙人訓練,因戰(zhàn)敗被俘而投靠新主,遇到類似出身的同類,自然感到更為親切。于是,在漫長的圍攻戰(zhàn)期間,先后有近200名黑人轉投鄭氏麾下,加入鄭成功的霹靂黑番鬼部隊。
1662年2月6日(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即南明永歷十五年),荷蘭駐臺灣長官揆一簽字投降。荷軍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資,包括傷病員在內(nèi)的約900名荷蘭軍民,最后由揆一率領,乘船撤離臺灣。
至此,荷蘭侵略者在臺灣38年的殖民統(tǒng)治宣告結束,寶島臺灣又回到祖國的懷抱。
1662年2月17日,揆一率領盧斯杜南號、唐堡號、安克文號、梅頓號、泰伯特號、納爾登號、白鷺號和羅南號啟程,結束了荷蘭在臺灣38年的統(tǒng)治。
戰(zhàn)爭評價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軍事斗爭,是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成功嘗試。通過這一斗爭,驅逐了荷蘭殖民者,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捍衛(wèi)了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因而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意義。
后世紀念
詩詞
七 絕
蔡廷鍇
心存只手補天工,
八閩兵寨今古同;
當年古壘依然在,
日光巖下憶英雄。
七 絕
蔡元培
叱咤天風鎮(zhèn)海濤,
指揮若定陣云高。
蟲沙猿鶴有時盡,
正氣觥觥不可淘。
謁鄭成功祠
張學良
孽子孤臣一稚儒,
填膺大義抗強胡。
豐功豈在尊明朔,
確保臺灣入版圖。
注:張學良《謁鄭成功祠》這首七絕,是張學良晚年在臺灣所作,而“確保臺灣入版圖”一語,昭示了張學良心向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情懷。
七子之歌·臺灣
聞一多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群弟我就是臺灣。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zhàn)。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注:詩中“鄭氏”,指鄭成功。
題鄭成功紀念館
***
開辟荊榛,
千秋功業(yè);
驅逐荷虜,
一代英雄。
題鄭成功紀念館
薛剛
護保國圖,敢據(jù)一隅存日月;
周旋外虜,單憑三木挺脊梁。
挽聯(lián)
愛新覺羅·玄燁
四鎮(zhèn)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鄭成功頌
劉銘傳
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
創(chuàng)基業(yè)在山窮水盡;
復父書,詞嚴義正,千秋大節(jié)
享俎豆于舜日堯天。
劉銘傳書于合肥[13]
注:劉銘傳,曾詔任督辦臺灣事務大臣,旋授福建巡撫,太子少保,加兵部尚書銜, 光緒十二年,臺灣設行,任銘傳為巡撫。
鄭成功贊
薛 剛
橫海極目,心雄萬夫。忠肝照海,孤膽震俗。志略超人,涵大潮之澎湃;胸懷坦蕩,納旭日之先出。奔走黃藍,父子心異南北;圍剿夷敵,君臣志全版圖。延炎黃之血脈,傳洛泗之道儒。葆高山之巍巍,驅嗜血之外虜。以鐵血鑄豐碑于寶島,以豪氣勒精神于東土?;突唾夤Φ鹿馓焱ィ坪瀑獾ば闹窌?。
想其降蓬萊,脫俗埃。撫朝陽,何壯哉!誕石芒耀,目炯九垓。時而蛟龍入水,望西墜之大明;哪知暗礁潛藏,聽波濤之狂拍。激總角之青春,養(yǎng)氣宇以豁開。于是返閩江之畔,長孔孟之才。脫穎群生,翹楚同儕。妻大儒之秀女,入國監(jiān)而別裁。澤以天雨,茁大木之森茂;厚以地坤,期弘光而有待。
然則勢窮日月,方顯英杰。仙霞失守,雄關悲歌。百戰(zhàn)垂成,永歷回光;三頭奮進,延平勇烈。拔閩南之巒障,匯兩廣之熱血。電閃檣帆,何時微微波漾;風破滄溟,何處稍稍雨歇。千輪競渡,困八旗之鐵騎;萬箭齊發(fā),有三江之大捷。海澄不受,拒清庭于千里;瓜州再勝,數(shù)辮軍之十惡。庶乎圍金陵,望復興。雖退敗,敵忐忑。一時仁孝聲振,軍功名赫。
于是艦橫海峽,奇襲臺南。海風霹靂,勇往直前。降囂張之紅毛,收久別之故園。致敬高山,燃燃木棉。喜泣鬼神,歡驚地天。而后敷教化,樹芝蘭。序倫理,賦詩篇。錦繡太魯閣,風光日月潭。一時風迥隔岸,續(xù)伊洛之源流;俗改荒野,存海外之桃源。眾黎至 今享其賜,五洲還仍揚其帆。
頌曰:
洶涌潮頭,公所降兮。海風激蕩,獲鱗羽兮。翹秀儒林,行忠孝兮。臂挽狂瀾,軍功著兮。揮灑豪情,昭日月兮。云帆入洋,英雄望兮。叱咤鎮(zhèn)濤,天為伴兮。辟境荊蠻,逐荷夷兮。一島延平,全中夏兮。教化一方,功名傳兮。蛟淵鵬霄,永不磨兮。
鄭成功贊
賴少其
焚青衣于孔廟,舉義旗于東南,北伐歸而東渡。王封延郡,地拓臺灣,千古英雄,萬古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