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
內(nèi)容簡介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于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全書共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有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記載了上起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出生(1068年),下至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滅金,共166年的歷史。
歷代對《金史》的評價很高,認為它不僅超過了《宋史》《遼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籌。
作品目錄
本紀
卷次
目次
題目
卷中人物(括號人物為附傳)
卷1
本紀第一
世紀
完顏函普-完顏烏雅束
卷2
本紀第二
太祖
完顏旻
卷3
本紀第三
太宗
完顏晟
卷4
本紀第四
熙宗
完顏亶
卷5
本紀第五
海陵王
完顏亮
卷6~8
本紀第六七八
世宗
完顏雍
卷9~12
本紀第九到十二
章宗
完顏璟
卷13
本紀第十三
衛(wèi)紹王
完顏永濟
卷14~16
本紀第十四十五十六
宣宗
完顏珣
卷17~18
本紀第十七十八
哀宗
完顏守緒
卷19
本紀第十九
世紀補
完顏宗峻、完顏宗堯、完顏允恭
志
志第1:天文
志第2:歷上
志第3:歷下
志第4:五行
志第5:地理上
志第6:地理中
志第7:地理下
志第8:河渠
志第9:禮一
志第10:禮二
志第11:禮三
志第12:禮四
志第13:禮五
志第14:禮六
志第15:禮七
志第16:禮八
志第17:禮九
志第18:禮十
志第19:禮十一
志第20:樂上
志第21:樂下
志第22:儀衞上
志第23:儀衞下
志第24:輿服上
志第25:兵
志第26:刑法
志第27:食貨一
志第28:食貨二
志第29:食貨三
志第30:食貨四
志第31:食貨五
志第32:選舉一
志第33:選舉二
志第34:選舉三
志第35:選舉四
志第36:百官一
志第37:百官二
志第37:百官二
志第38:百官三
志第39:百官四
表
表第1:宗室表
表第2:交聘表上
表第3:交聘表中
表第4:交聘表下
列傳
卷次
目次
卷中人物(括號人物為附傳)
卷63
列傳第一
后妃上-始祖明懿皇后、德帝思皇后、安帝節(jié)皇后、獻祖恭靖皇后、昭祖威順皇后、景祖昭肅皇后、世祖翼簡皇后、肅宗靖宣皇后、穆宗貞惠皇后、康宗敬僖皇后、太祖圣穆皇后、太祖光懿皇后、太祖欽憲皇后、太祖宣獻皇后、太祖崇妃蕭氏、太宗欽仁皇后、熙宗悼平皇后、海陵嫡母徒單氏、海陵母大氏、海陵后徒單氏(海陵諸嬖附)
卷64
列傳第二
后妃下-睿宗欽慈皇后、睿宗貞懿皇后、世宗昭德皇后、世宗元妃張氏、世宗元妃李氏、顯宗孝懿皇后、章宗昭圣皇后、章宗欽懷皇后、章宗元妃李氏、衛(wèi)紹王后徒單氏、宣宗皇后王氏、宣宗明惠皇后、哀宗徒單皇后
卷65
列傳第三
始祖以下諸子-斡魯、輩魯、謝庫德、孫拔達、謝夷保(子盆納)、謝里忽、完顏烏古出、完顏跋黑、完顏崇成、完顏劾孫(子完顏蒲家奴)、完顏麻頗(子完顏謾都本)、完顏謾都訶、完顏斡帶、完顏斡賽(子完顏宗永)、完顏斡者(孫完顏璋)、完顏昂(子完顏鄭家)
卷66
列傳第四
始祖以下諸子-完顏勖(子完顏宗秀)、完顏隈可◎宗室、完顏胡十門合?。ㄗ油觐伈驾x)、完顏摑保、完顏衷、完顏齊、完顏術魯、完顏胡石改、完顏宗賢、撻懶、完顏卞、完顏膏、完顏弈、完顏阿喜
卷67
列傳第五
石顯、桓赧(弟散達)、烏春(溫敦蒲刺附)、臘醅(弟麻產(chǎn))、鈍恩、留可、阿疏、奚王回離保
卷68
列傳第六
歡都(子謀演)、完顏冶訶(子阿魯補)、骨赧、訛古乃、蒲查
卷69
列傳第七
太祖諸子-完顏宗雋、完顏宗杰、完顏宗強(完顏爽、完顏可喜、完顏阿瑣)、完顏宗敏、完顏元
卷70
列傳第八
完顏撒改、完顏宗憲、完顏習不失、完顏宗亨、完顏宗賢、石土門、完顏忠、完顏習室、完顏思敬
卷71
列傳第九
完顏斡魯、完顏斡魯古、婆盧火、吾扎忽、完顏阇母、完顏宗敘
卷72
列傳第十
完顏婁室、完顏活女、完顏謀衍、完顏仲、完顏海里、完顏銀術可、完顏彀英、完顏麻吉(子沃側)、拔離速、完顏習古乃
卷73
列傳第十一
完顏阿離合懣、完顏晏、完顏宗尹、完顏宗寧、完顏宗道、完顏宗雄、阿鄰、按荅海、完顏希尹、完顏守貞、完顏守能
卷74
列傳第十二
完顏宗翰(子完顏斜哥)、完顏宗望(子完顏齊、完顏京、完顏文)
卷75
列傳第十三
盧彥倫(子盧璣、孫盧亨嗣)、毛子廉、李三錫、孔敬宗、李師夔、沈璋、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附)、左泌(弟左淵、侄左光慶)
卷76
列傳第十四
太宗諸子-完顏宗磐、完顏宗固、完顏宗本(蕭玉附)、完顏杲、宗義、完顏宗干、完顏充(子檀奴等)、完顏永元、完顏兗、完顏襄、完顏袞
卷77
列傳第十五
完顏宗弼、完顏亨、張邦昌、劉豫、完顏昌
卷78
列傳第十六
劉彥宗(劉萼、劉筈、劉仲誨、劉頍)、時立愛、韓企先(子韓鐸)
卷79
列傳第十七
酈瓊、李成、孔彥舟、徐文、施宜生、張中孚、張中彥、宇文虛中、王倫
卷80
列傳第十八
熙宗二子(完顏濟安、完顏道濟)、斜卯阿里、突合速、烏延蒲盧渾、赤盞暉、大抃(子大磐)、阿離補(子完顏方)
卷81
列傳第十九
鶻謀琶、迪姑迭、阿徒罕、夾谷謝奴、阿勒根沒都魯、黃摑敵古本、蒲察胡盞、夾谷吾里補、王伯龍、高彪、溫迪罕蒲里特、伯德特離補、耶律懷義、蕭王家奴、田顥、趙隇
卷82
列傳第二十
郭藥師(子郭安國)、耶律涂山、烏延胡里改、烏延吾里補、蕭恭、完顏習不、紇石烈胡剌、耶律恕、郭企忠、烏孫訛論、顏盞門都、仆散渾坦、鄭建充烏古論三合、移剌溫、蕭仲恭(子蕭拱)、蕭仲宣、高松、海陵諸子(完顏光英、完顏元壽、完顏矧思阿補、完顏廣陽)
卷83
列傳第二十一
張通古、張浩、張汝霖、張玄素、張汝弼、耶律安禮、納合椿年、祁宰
卷84
列傳第二十二
完顏撒離喝、耨碗溫敦思忠(子耨碗溫敦謙)、耨碗溫敦兀帶、完顏奔睹、高楨、白彥敬、張景仁
卷85
列傳第二十三
世宗諸子-完顏永中、完顏永蹈、完顏永功(子完顏璹)、完顏永德、完顏永成、完顏永升
卷86
列傳第二十四
李石(子李獻可)、完顏福壽、獨吉義、烏延蒲離黑、烏延蒲轄奴、烏延查剌、李師雄、尼龐古鈔兀、孛術魯定方、夾谷胡剌、蒲察斡論、夾谷查剌
卷87
列傳第二十五
紇石烈志寧、仆散忠義、徒單合喜
卷88
列傳第二十六
紇石烈良弼、完顏守道、石琚、唐括安禮、移剌道(子移剌光祖)
卷89
列傳第二十七
蘇保衡、翟永固、魏子平、孟浩(田玨附)、梁肅、移剌綎、移剌子敬
卷90
列傳第二十八
趙元、移剌道、高德基、馬諷、完顏兀不喝、劉徽柔、賈少沖(子賈益)、移剌斡里朵、阿勒根彥忠、張九思、高衎、楊邦基、丁暐仁
卷91
列傳第二十九
完顏撒改、龐迪、溫迪罕移室懣、完顏神土懣、移剌成、石抹卞、楊仲武、蒲察世杰、蕭懷忠、移剌按答、孛術魯阿魯罕、趙興祥、石抹榮、敬嗣暉
卷92
列傳第三十
毛碩、李上達、曹望之、大懷貞、盧孝儉、盧庸、李偲、徒單克寧
卷93
列傳第三十一
顯宗諸子、章宗諸子、衛(wèi)紹王子、宣宗三子、獨吉思忠、完顏承裕、仆散揆、抹捻史乂搭、完顏宗浩
卷94
列傳第三十二
夾谷清臣、完顏襄、夾谷衡、完顏安國、瑤里孛迭
卷95
列傳第三十三
移剌履、張萬公、蒲察通、粘割斡特剌、程輝、劉瑋、董師中、王蔚、馬惠迪、馬琪、楊伯通、尼龐古鑒
卷96
列傳第三十四
黃久約、李晏、李仲略、李愈、王賁、許安仁、梁襄、路伯達
卷97
列傳第三十五
裴滿亨、斡勒忠、張大節(jié)(子張巖叟)、張亨、韓錫、鄧儼、巨構、賀揚庭、閻公貞、焦旭、劉仲洙、李完、馬百祿、楊伯元、劉璣(兄劉珫)、康元弼、移剌益
卷98
列傳第三十六
完顏匡、完顏綱、完顏定奴
卷99
列傳第三十七
徒單鎰、賈鉉、孫鐸、孫即康、李革
卷100
列傳第三十八
孟鑄、宗端修、完顏閭山、路鐸、完顏伯嘉、術虎筠壽、張煒、高竑、李復亨
卷101
列傳第三十九
完顏承暉、抹捻盡忠、仆散端、耿端義、李英、孛術魯?shù)略?、烏古論慶壽
卷102
列傳第四十
仆散安貞、田琢、完顏弼、蒙古綱、必蘭阿魯帶
卷103
列傳第四十一
完顏仲元、完顏阿鄰、完顏霆、烏古論長壽、完顏佐、石抹仲溫、烏古論禮、蒲察阿里、奧屯襄、完顏蒲剌都、夾谷石里哥、術甲臣嘉、紇石烈桓端、完顏阿里不孫、完顏鐵哥、納蘭胡魯剌
卷104
列傳第四十二
納坦謀嘉、鄒谷、高霖、孟奎、烏林答與、郭俁、溫迪罕達、王擴、移剌福僧、奧屯忠孝、蒲察思忠、紇石烈胡失門、完顏宇、斡勒合打、蒲察移剌都
卷105
列傳第四十三
程寀、任熊祥、孔璠(子孔拯)、范拱、張用直、劉樞、王翛、楊伯雄(兄楊伯淵)、蕭貢、溫迪罕締達、張翰、任天寵
卷106
列傳第四十四
張暐、張行簡、賈益謙、劉炳、術虎高琪、移剌塔不也
卷107
列傳第四十五
高汝礪、張行信
卷108
列傳第四十六
胥鼎、侯摯、把胡魯、師安石
卷109
列傳第四十七
完顏素蘭、陳規(guī)、許古
卷110
列傳第四十八
楊云翼、趙秉文、韓玉、馮璧、李獻甫、雷淵、程震
卷111
列傳第四十九
古里甲石倫、完顏訛可、撒合輦、強伸、烏林答胡土、完顏思烈、紇石烈牙吾塔
卷112
列傳第五十
完顏合達、移剌蒲阿
卷113
列傳第五十一
完顏賽不、完顏白撒、赤盞合喜
卷114
列傳第五十二
白華、斜卯愛實(完顏合周附)、石抹世勣
卷115
列傳第五十三
完顏奴申、崔立、聶天驥、赤盞尉忻
卷116
列傳第五十四
徒單兀典、石盞女魯歡、蒲察官奴、完顏承立
卷117
列傳第五十五
徒單益都、粘哥荊山(劉均附)、王賓(王進等附)、國用安、時青
卷118
列傳第五十六
苗道潤、王福、移剌眾家奴、武仙、張甫、靖安民、郭文振、胡天作、張開、燕寧
卷119
列傳第五十七
粘葛奴申(劉天起附)、完顏婁室【大】(完顏婁室【中】、完顏婁室【小】)、烏古論鎬、張?zhí)炀V、完顏仲德
卷120
列傳第五十八
世戚-石家奴、裴滿達、裴滿忽睹、徒單恭、烏古論蒲魯虎、唐括德溫、烏古論粘沒曷、蒲察阿虎迭、烏林答暉、蒲察鼎壽、徒單思忠、徒單繹、烏林答復、烏古論元忠(子烏古論誼)、唐括貢、烏林答琳、徒單公弼、徒單銘、徒單四喜
卷121
列傳第五十九
忠義一-胡沙補、特虎、仆忽得、粘割韓奴、曹珪、溫迪罕蒲睹、訛里也、納蘭綽赤、魏全、鄯陽、夾谷守中、石抹元毅、伯德梅和尚、烏古孫兀屯、高守約、和速嘉安禮、王維翰、移剌古與涅、宋扆、烏古論榮祖、烏古論仲溫、九住、李演、劉德基、**、王晦、齊鷹揚、術甲法心、高錫
卷122
列傳第六十
忠義二-吳僧哥、烏古論德升、張順、馬驤、伯德窊哥、奧屯丑和尚、完顏從坦、孛術魯福壽、吳邦杰、納合蒲剌都、女奚烈斡出、時茂先、溫迪罕老兒、梁持勝、賈邦獻、移剌阿里合、完顏六斤、紇石烈鶴壽、蒲察婁室、女奚烈資祿、趙益、侯小叔、王佐、黃摑九住、烏林答乞住、陀滿斜烈、尼龐古蒲魯虎、兀顏畏可、兀顏訛出虎、粘割貞
卷123
列傳第六十一
忠義三-徒單航、完顏陳和尚、楊沃衍、烏古論黑漢、陀滿胡土門、姬汝作、愛申(馬肩龍附)、禹顯
卷124
列傳第六十二
忠義四-馬慶祥、商衡、術甲脫魯灰、楊達夫、馮延登、烏古孫仲端、烏古孫奴申、蒲察琦、蔡八兒、溫敦昌孫、完顏絳山、畢資倫、郭蝦蟆
卷125
列傳第六十三
文藝上-韓昉、蔡松年(子蔡圭)、吳激、馬定國、任詢、趙可、郭長倩、蕭永祺、胡礪、王競、楊伯仁、鄭子聃、黨懷英
卷126
列傳第六十四
文藝下-趙沨、周昂、王庭筠、劉昂、李經(jīng)、劉從益、呂中孚(張建附)、李純甫、王郁、宋九嘉、龐鑄、李獻能、王若虛、王元節(jié)、麻九疇、李汾、元德明(子元好問)
卷127
列傳第六十五
孝友-溫迪罕斡魯補、陳顏、劉瑜、孟興、**、劉政◎隱逸褚承亮、王去非、趙質(zhì)、杜時升、郝天挺、薛繼先、高仲振、張潛、王汝梅、宋可、辛愿、王予可
卷128
列傳第六十六
循吏-盧克忠、牛德昌、范承吉、王政、張奕、李瞻、劉敏行、傅慎微、劉煥、高昌福、孫德淵、趙鑒、蒲察鄭留、女奚烈守愚、石抹元、張彀、趙重福、武都、紇石烈德、張?zhí)亓ⅰ⑼鹾?/p>
卷129
列傳第六十七
酷吏-高閭山、蒲察合住◎佞幸蕭肄、張仲軻、李通、馬欽、高懷貞、蕭裕、胥持國
卷130
列傳第六十八
列女-阿鄰妻、李寶信妻、韓慶民妻、雷婦師氏、康住住、李文妻、李英妻、相琪妻、完顏阿魯真、撒合輦妻、許古妻、馮妙真、蒲察氏、烏古論氏、素蘭妻、忙哥妻、尹氏、白氏、聶孝女、仲德妻、寶符李氏(張鳳奴附)
卷131
列傳第六十九
宦者-梁珫、宋珪(潘守恒附)◎方伎劉完素、張從正、李慶嗣、紀天錫、**素、馬貴中、武禎(子武亢)、李懋、胡德新
卷132
列傳第七十
逆臣-完顏秉德、唐括辯、完顏烏帶、大興國、徒單阿里出虎、仆散師恭、徒單貞、李老僧、完顏元宜、紇石烈執(zhí)中(本名胡沙虎)
卷133
列傳第七十一
叛臣-張覺(子張僅言)、耶律余睹、移剌窩斡
卷134
列傳第七十二
外國上-西夏
卷135
列傳第七十三
外國下-高麗
創(chuàng)作背景
歷史背景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女真的遠祖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肅慎。唐代時稱靺鞨。五代時,契丹稱黑水靺鞨為女真。女真從始祖函普到烏雅束八代,尚無文字,那時自然談不上史事的記載。到阿骨打建立金國以后,最初也無文字。阿骨打的侄兒、金大將完顏宗翰喜好訪問女真老人,多得先人遺事。后來,女真統(tǒng)治者逐步吸取漢族文化,設立國史院,置監(jiān)修國史等史官,開始編撰史書。
金太宗天會六年(1128年),令完顏勖與耶律廸延掌國史。完顏勖等就把宗翰了解到的從始祖以下十帝的事,綜合為三卷。
金熙宗皇統(tǒng)八年(1148年),完顏勖等又進《太祖實錄》二十卷。金世宗時,修《睿宗實錄》。世宗讓修史的人拿著修好的《睿宗實錄》去請教老臣彀英,彀英為之更正了不少錯誤。所以金代的“實錄”是比較詳實的,從世祖函普起,到哀宗守緒,共十九代,大致都有記載。其中固然有一部分是追述的,不盡可靠,但都是金朝人追述的,比后世人的追述要真實些。
金亡以后,“實錄”均存于順天的張萬戶(張柔)家。張曾任金經(jīng)略使,后來投降蒙古,并為前驅,1233年,參加攻金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之役。城破后,張柔“于金帛一無所取,獨入史館,取《金實錄》并秘府圖書”。
至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1261年),張柔把《金實錄》獻給朝廷。元世祖的謀士劉秉忠、王鶚等都曾先后請修《金史》。
元英宗時,又修過一次《金史》。有了上述編撰的基礎,到元順帝時,自然有了豐富的史料,也能很快成書。在這之前,金末文人元好問(裕之)曾想利用金實錄撰修金史,未能實現(xiàn)。但所傳中州集及壬辰雜編,保存了不少他蒐集的金史史料,這兩部書也為修撰金史之所本。又,金末文人劉祁(京叔),目睹金的亡國,他從汴京輾轉兩千余里,回到故鄉(xiāng)渾源以后,寫了歸潛志一書,記載了作者所熟悉的人和事,對了解金末文人及社會情況有極大參考價值。
故元史館的臣僚說:“劉京叔歸潛志與元欲之壬辰雜編二書,雖微有異同,而金末喪亂之事猶有足徵者焉?!保ń鹗肪硪灰晃逋觐伵陚鳎┻@些都為修金史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所以在元人修的三史之中,金史要算是較好的一部。與遼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記注院,掌修起居注;秘書監(jiān)設有著作局,掌修日歷;還有國史院,掌修實錄和國史。其實錄編修最為完備,太祖以下除衛(wèi)紹王、金哀宗之外,均有實錄;除此之外,還有記載金朝先世的《先朝實錄》3卷;生前未稱帝,死后追加尊號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顯宗也都有實錄;此外還修有國史,包括皇帝本紀及功臣列傳;金宣宗時,因害怕蒙古軍的再次進犯,金由中都(今北京)遷往開封,這些歷史文獻也隨之攜至汴京。
汴京被蒙古軍攻克之后,當時依附于蒙古,并參與了攻汴戰(zhàn)斗的張柔頗具遠見,在其他蒙軍將士爭搶金帛財寶時,他卻來到金史館,將金朝實錄及其他秘府圖書運回了家中。這些圖書文獻在中統(tǒng)二年(1261年)被獻之于朝廷。
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聯(lián)軍攻克蔡州,金朝滅亡。元朝建立后,金朝遺老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遼、金二史的建議,而且開始著手搜集、整理金代的歷史資料。衛(wèi)紹王朝沒有實錄,書中衛(wèi)紹王本紀的材料都是中統(tǒng)三年王鄂收集的;金朝遷蔡州之后,史書記載中斷,也是因為王鄂根據(jù)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著有《汝南遺事》4卷,才得以將這一段亡國的歷史始末記載下來。因而金代歷史文獻保存得比遼朝多而且完整,加上金朝其他文人也注意搜集金代史實,如金末文人劉祁著《歸潛志》、詩人元好問著《壬辰雜編》(今已佚)等也保存了不少金代史實。
可見元末修《金史》,既有實錄、國史為根據(jù),又有王鄂等人的搜集、補綴,還有劉祁、元好問等人的著作可直接資以參證,其所依據(jù)與《遼史》纂修時所據(jù)要豐富多了。加上這些資料又已經(jīng)過不少人的加工整理,使編纂者易于著手,這與《宋史》撰寫時面對一堆數(shù)量龐大、毫無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樣。于是《金史》比遼、宋二史高出一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編輯過程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議修于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別議論過修史的事,都因義例難定未付諸實行,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決定“各與正統(tǒng)”,《遼》《金》《宋》三史分別撰修。
《金史》具體參加修墓的有沙刺班、王理、伯顏、趙時敏、費著、商企翁,鐵木爾塔識、張起巖、歐陽玄、王沂、楊宗瑞等人,其中歐陽玄的貢獻最為突出,他制訂了《金史》撰修的發(fā)凡舉例,書中的論、贊、表、奏都由他來完成,表現(xiàn)出了他的杰出史才。
《金史》編募始于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到次年十一月成書。初由丞相脫脫任都總裁官,到修成時脫脫已黑相,由新相阿魯圖奏上。在不到兩年時間里,修成這樣一部巨著,這首先是由于金代史料保存較為完備,有很好的文獻基礎。其次,元世祖時,劉秉忠、王鄂已先后請求修《金史》,仁宗時,袁桶請求征集金代史料,英宗時,虞集又請修《金史》。有了這幾次修撰基礎,順帝時成書就比較容易了元修《金史》資料來源極為豐富。首先,金代官修的實錄比較完備。從太祖阿骨打以下至宣宗諸帝基本都有實錄,此外還有大量起居注、國史,包括歷代皇帝本紀和功臣列傳等。其次,有關金代歷史、文化的大量著述當時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如宇文懋昭《大金國志》40卷,楊廷秀《金四朝圣訓》,史公奕《大定遺訓》,楊云翼《大金禮儀》,張障《大金集禮》40卷,《大金吊伐錄》等等。尤其是元好問的《壬辰雜編》(已失)和劉祁的《歸潛志》保留了大量金代的史料,不少被《金史》所采納。
作品鑒賞
編輯特點
首先,在編纂體例和內(nèi)容方面有獨特之處。如“本紀”第一篇,沒有直接記述金建國后的歷史,而是先追述女真族建國前的歷史,保存了珍貴的歷更材料。在“本紀”的末尾,設立了《世紀補》,用以記述幾位未曾即位稱帝而被后代追認為皇帝的人,如熙宗的父親景宣帝、金世宗的父親睿宗、金章宗的父親顯宗,這種妥當?shù)捏w例處理方法,為后代修史者所效法。
《金史》中的表和志,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將金朝的典章制度比較系統(tǒng)、全面地記載下來,其中的《河渠志》、《兵志》、《食貨志》、《選舉志》、《百官志》五種寫得不錯,能反映出金朝社會的基本特征?!督鹗贰愤€創(chuàng)立了《交聘表》,以編年體表格的方式,記述金朝與宋、西夏、高麗等鄰國的和戰(zhàn)及來往關系,形式新穎,條理清晰。此外,專立《金國語解》一篇,注釋了在官稱、人事、物象、姓氏中出現(xiàn)的女真語稱謂,是研究女真語言文字的重要資料。
其次,在史料剪裁及記述方面,處理得也比較得體。例如書中對金代戰(zhàn)爭的記述,既生動,又不冗繁。金代的戰(zhàn)爭比較多,《金史》沒有一一鋪敘,而是把每一件大事在一兩個主事人的紀、傳中詳述,對其他事和人,在其他紀、傳中從側面加以補充,對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大多記述得比較詳細,避免了《宋史》詳略失當?shù)默F(xiàn)象。《金史》以“實錄”為依據(jù),史料翔實可信,記述較客觀審慎。
《金史》以“實錄”為依據(jù),史料翔實可信。對金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暴荒淫、互相傾軋,能充分予以揭露,而在記述金與遼的往來和征戰(zhàn)中,對金統(tǒng)治者所用的詐謀詭計等。也能如實反映。
當然,《金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記事前后矛盾、重疊,史實錯誤、年次顛倒,人名地名混亂等;還有很多疏漏,有的重要事情沒有記載,如天會十年(1132)金立的偽齊遷都汴,十二年( 1134)金、偽齊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國的大事,《金史》卻避而不談。
不足之處
當然,《金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有的重要人物沒有列傳,甚至無記載。如金初建策阿骨打稱帝的渤海人楊樸,是阿骨打身邊重要的謀臣,金建國之初,“諸事革創(chuàng),朝儀制度,皆出其手”,這樣重要的人物為什么在《金史》中只字未提呢?大約不會是疏漏,而是不愿把阿骨打稱帝這件開創(chuàng)金朝基業(yè)的事,說成是渤海人的主意。有的重要事情沒有記載,如天會十年(1132年)金立的偽齊遷都汴,十二年(1134年)金、偽齊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國大事,《金史》中一概不書。此外,《金史》列傳中的人名雜亂,一人多名或譯名不一的現(xiàn)象很多。
后世影響
《金史》不僅提供了金朝歷史的基本資料,更輯佚和保存了眾多的金朝文獻,它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和價值不容忽視和否定。
《金史》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有較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提供了金朝歷史的基本資料,更輯佚和保存下眾多的金朝文獻,直至今日仍不失為研究金朝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作品評價
學者們一般認為,《金史》在二十四史中雖談不上是上乘之作,不能與《史記》《漢書》《三國志》等比美。但是,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卻是最好的一部。
清代史學家趙翼評論說:“《金史》敘事最詳略,文筆亦極老潔,迥出宋、元二史之上?!保ā敦ザ吩洝肪?7)《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說:“元人之于此書,經(jīng)營已久,與宋、遼二史倉促成書者不一樣,所以本書首尾完備、條例整齊、簡約而無疏漏、周贍而不繁蕪,在宋、遼、金三史之中,是最為完善的?!?/p>
版本信息
百衲本影印的元至正刊本(其中八十卷是初刻,五十五卷是元朝后來的覆刻本),是現(xiàn)存金史最早的本子。
《金史》修成后多次刊行。元代初刻本今存八十卷,此外有元復刻本、明南監(jiān)本、北監(jiān)本、清殿本等。197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金史》,以百衲本為底本,充分吸收了前人整理??钡某晒?。
參考書
清朝人施國祁曾花20多年時間,細讀《金史》十余遍,撰《金史詳?!肥韺Α督鹗贰吩敿涌急嬗喺?,是讀《金史》必備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