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府·昆明春水滿》是白居易新樂府運動的代表作之一,通過描繪昆明池的變遷,歌頌帝王恩澤并呼吁普施仁政。以下是全詩整理及解析:
全文
昆明春,昆明春,春池岸古春流新。
影浸南山青滉漾,波沉西日紅奫淪。
往年因旱池枯竭,龜尾曳涂魚喣沫。
詔開八水注恩波,千介萬鱗同日活。
今來凈淥水照天,游魚鱍鱍蓮田田。
洲香杜若抽心短,沙暖鴛鴦鋪翅眠。
動植飛沈皆遂性,皇澤如春無不被。
漁者仍豐網(wǎng)罟資,貧人久獲菰蒲利。
菰蒲無租魚無稅,近水之人感君惠。
感君惠,獨何人?
愿推此惠及天下,無遠無近同欣欣。
吳興山中罷榷茗,鄱陽坑里休封銀。
天涯地角無禁利,熙熙同似昆明春。
翻譯
昆明的春天啊,昆明的春天!古老池岸流淌著新鮮春水。
池面倒映南山的青翠,波底沉落夕陽的艷紅。
往年干旱池干見底,龜魚掙扎在泥濘喘息。
皇帝下詔引八水灌注,萬千水族同日重生。
如今池水清澈映藍天,魚兒嬉戲蓮葉間。
沙洲杜若抽芽飄香,沙灘鴛鴦暖翅酣眠。
萬物自由生長,皇恩如春光普灑。
漁民豐收網(wǎng)滿艙,窮人得利采菰蒲。
菰蒲無租魚免稅,近水百姓感皇恩。
感恩的豈止是百姓?
愿將此恩遍天下,無論遠近共歡欣。
吳興茶山罷茶稅,鄱陽銀礦停封禁。
海角天涯無苛政,天下安樂似昆明。
重點字詞
滉漾(huàng yàng):水波蕩漾的樣子。
奫淪(yūn lún):水流回旋的形態(tài)。
龜尾曳涂:出自《莊子》,比喻處于困境(曳涂:拖行于泥涂)。
杜若:香草名,象征生機。
菰蒲(gū pú):水生植物,可食用或編織。
榷茗(què míng):茶葉專賣(榷:專賣)。
封銀:禁止開采銀礦(封:封禁)。
重點句型
“昆明春,昆明春”
- 復(fù)沓手法:重復(fù)詠嘆,突出昆明池的春意盎然。
“往年因旱池枯竭,龜尾曳涂魚喣沫”
- 對比與隱喻:通過旱年的慘狀,暗喻百姓苦難,為后文恩澤作鋪墊。
“動植飛沈皆遂性,皇澤如春無不被”
- 擬人化:萬物因皇恩而自由生長,凸顯帝王仁德。
“愿推此惠及天下,無遠無近同欣欣”
- 卒章顯志:直抒胸臆,呼吁將局部恩惠推廣至全國。
“天涯地角無禁利,熙熙同似昆明春”
- 類比與理想:以昆明池的繁榮喻天下太平,體現(xiàn)新樂府“為事而作”的關(guān)懷。
主題與背景
- 主題:通過昆明池的今昔對比,歌頌帝王恩澤,同時委婉勸諫統(tǒng)治者應(yīng)普施仁政,減輕賦稅,實現(xiàn)社會和諧。
- 背景:作于元和四年(809年),時值白居易任左拾遺,借新樂府運動“即事名篇”,以昆明池為切入點,反映民生疾苦,倡導(dǎo)政治改革。
全詩語言質(zhì)樸,敘事與議論結(jié)合,體現(xiàn)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chuàng)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