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府·五弦彈》是白居易批判社會重今輕古、雅樂失傳的代表作。全詩通過對琴師趙璧高超技藝的描寫,借古諷今,呼吁重視傳統(tǒng)雅樂。以下是全詩的整理及解析:
全文
五弦彈,五弦彈,聽者傾耳心寥寥。
趙璧知君入骨愛,五弦一一為君調。
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風拂松疏韻落。
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鶴憶子籠中鳴。
第五弦聲最掩抑,隴水凍咽流不得。
五弦并奏君試聽,凄凄切切復錚錚。
鐵擊珊瑚一兩曲,冰瀉玉盤千萬聲。
鐵聲殺,冰聲寒。
殺聲入耳膚血憯,寒氣中人肌骨酸。
曲終聲盡欲半日,四坐相對愁無言。
座中有一遠方士,唧唧咨咨聲不已。
自嘆今朝初得聞,始知孤負平生耳。
唯憂趙璧白發(fā)生,老死人間無此聲。
遠方士,爾聽五弦信為美,吾聞正始之音不如是。
正始之音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廟歌。
一彈一唱再三嘆,曲澹節(jié)稀聲不多。
融融曳曳召元氣,聽之不覺心平和。
人情重今多賤古,古琴有弦人不撫。
更從趙璧藝成來,二十五弦不如五。
翻譯
五弦琴啊五弦琴,聽者側耳心潮難平。
趙璧深知君王愛樂,五弦一一調試精準。
第一第二弦如秋風拂松,稀疏的韻腳飄落。
第三第四弦似夜鶴思子,籠中鳴聲清泠。
第五弦聲最是壓抑,如隴水凍咽難流。
五弦齊奏請君細聽,凄切與鏗鏘交織。
如鐵擊珊瑚一兩曲,似冰瀉玉盤千萬聲。
鐵聲殺伐,冰聲寒冷。
殺伐聲刺膚血栗,寒冷氣透骨肌酸。
曲終余音繞梁半日,四座相對愁緒難言。
座中有位遠方術士,贊嘆之聲不絕于耳。
自嘆今日初聞妙音,方知辜負平生所聞。
唯憂趙璧白發(fā)早生,人間再無此等琴音。
遠方客啊,你雖贊五弦之美,我卻知雅樂更勝一籌。
雅正之音是何模樣?朱弦疏越的清廟之歌。
一彈一唱再三嘆息,曲調淡泊節(jié)奏稀疏。
融融然召來天地元氣,聽者不覺心境平和。
世人重今輕古成風,古琴蒙塵無人輕撫。
自從趙璧技藝成名,二十五弦瑟亦輸五弦琴。
重點字詞
五弦:唐代流行的西域樂器,此處代指新聲。
趙璧:唐代著名琴師,以彈奏五弦琴聞名。
隴水凍咽:隴頭水結冰哽咽,比喻琴聲壓抑。
正始之音:指曹魏正始年間的雅正音樂,代指傳統(tǒng)古樂。
朱弦疏越:朱紅絲弦,琴底孔穴疏通,使音色舒緩,為雅樂特征。
二十五弦:指傳統(tǒng)樂器瑟,此處與五弦琴對比。
重點句型
“秋風拂松疏韻落”
- 比喻:以秋風拂松比喻前兩弦的清越音色,意象生動。
“鐵擊珊瑚一兩曲,冰瀉玉盤千萬聲”
- 通感與夸張:用“鐵擊珊瑚”“冰瀉玉盤”形容琴聲的剛柔變化,增強感染力。
“殺聲入耳膚血憯,寒氣中人肌骨酸”
- 感官描寫:通過觸覺與聽覺的通感,突出五弦聲的凄厲。
“人情重今多賤古,古琴有弦人不撫”
- 主旨句:直接批判社會重今輕古的風氣,點明詩歌諷喻意圖。
“融融曳曳召元氣,聽之不覺心平和”
- 對比:與前文五弦的殺伐聲對比,凸顯雅樂的和諧作用。
主題與背景
- 主題:借五弦琴的流行,諷刺唐代社會追新逐異、忽視雅樂的現(xiàn)象,呼吁回歸傳統(tǒng)禮樂。
- 背景:作于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通過新樂府運動批判時弊。詩中“惡鄭之奪雅”的自注,點明對鄭聲(俗樂)取代雅樂的不滿。
全詩以琴技描寫為表,以禮樂批判為里,體現(xiàn)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的創(chuàng)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