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思考,如何在“場景復述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我的法律學習能力,構建一個更加系統(tǒng)化、網絡化的知識體系。
我回想起老教授的話,他強調的是將知識“講給別人聽”,而不僅僅是自己理解。我意識到,“講”的過程不僅僅是復述條文,更是梳理邏輯、組織語言、建立聯(lián)系的過程。
于是,我開始嘗試將我的“場景復述法”與“知識體系構建”相結合。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新的目標:不僅要記住每一個法律條文,還要能夠將相關的條文、原則、概念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個整的“故事”,并能夠將這個“故事”清晰地講述出來。
這個升級后的方法,我稱之為“法律故事鏈”。它是在“場景復述法”基礎上,增加了“鏈接與串聯(lián)”和“主題故事化”兩個關鍵步驟。
步驟四:鏈接與串聯(lián)(新增)
這一步的核心是找到不同法律條文、不同法律概念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將它們像鏈條一樣連接起來。這種連接可以是:
總則與分則的連接: 例如,先復述《民法典》總則中關于民事法律行為的規(guī)定,再復述合同編中關于合同生效、合同無效的規(guī)定,將總則的原則性規(guī)定與分則的具體規(guī)定聯(lián)系起來。
不同條文之間的連接: 例如,復述關于合同無效的條文后,緊接著復述關于合同被撤銷的條文,比較兩者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概念與原則的連接: 例如,復述“善意取得”的概念后,再復述“物權公示原則”,理解善意取得是對物權公示原則的一種例外。
部門法之間的連接: 例如,在復述《合同法》中關于違約責任的規(guī)定時,可以聯(lián)想到《侵權責任法》中關于損害賠償?shù)囊?guī)定,比較兩種責任形式的異同。
在進行鏈接與串聯(lián)時,可以利用思維導圖、表格、或者簡單的連線圖等工具,將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可視化。
步驟五:主題故事化(新增)
這一步是最高級的應用,要求將一系列相互關聯(lián)的法律條文、原則、概念,圍繞一個特定的法律問題或法律主題,組織成一個有邏輯、有條理的“故事”。這個“故事”應該能夠清晰地解釋某個法律現(xiàn)象,分析某個法律問題,或者解決某個法律案例。
例如,以“合同效力”為主題,我可以構建一個“法律故事鏈”:
故事開頭:我們簽訂一份合同,希望它能夠產生法律效力,約束雙方。那么,什么樣的合同才算有效呢?(引出主題)
第一個故事節(jié)點:《民法典》關于民事法律行為生效條件的規(guī)定。(復述相關條文,并構建場景)
第二個故事節(jié)點:如果合同不符合生效條件,可能是無效合同。(復述無效合同的條文及場景)
第三個故事節(jié)點:無效合同會產生什么后果?(復述無效合同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