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運雖薄未可哀,吾心堅毅不低徊 。
祖父烽火身猶勇,先父饑貧志未摧 。
今處盛平當自勵,豈容庸碌負雄才 。
縱逢荊棘仍前邁,誓向青云展翼飛 。
作者:永闖
《逐光志》譯解與賞析
譯文
時運縱然微薄,卻不必悲哀,
我的心堅毅如鐵,從不低首徘徊。
祖父在烽火歲月中,身姿依舊英勇,
先父于饑貧困境里,壯志從未折摧。
如今身處太平盛世,當自我勉勵,
怎能容忍庸碌,辜負一身雄才?
縱使遭遇荊棘,仍要奮勇向前,
誓要向著青云,展翅高飛沖天。
賞析
1. 主題與情感:三代傳承中的堅毅逐光精神
全詩以「逐光」為脈絡,貫穿「祖輩抗爭—父輩堅守—今人自勵」的精神鏈條,既寫盡時運多舛中的不屈底色,更彰顯盛世當下「不墜青云」的進取之志?!肝纯砂А埂覆坏突病埂钢疚创荨埂缸詣睢埂盖斑~」等關鍵詞層層遞進,將個人奮斗置于家族傳承與時代背景中,賦予「逐光」以厚重的歷史感與現(xiàn)實擔當。
2. 結構與意象:層層鋪陳,以「光」為魂串聯(lián)時空
- 首聯(lián)明志:破題「逐光」的核心態(tài)度
「時運雖薄」點出起點之低,「未可哀」「不低徊」斬釘截鐵,以「心堅毅」對抗「運多舛」,奠定「人定勝天」的基調——所謂「逐光」,先在「心向光」。
- 頷聯(lián)溯本:從祖輩父輩處尋「光」的源頭
-「烽火身猶勇」:勾勒祖父在戰(zhàn)火中的英勇形象,「烽火」是時代苦難的象征,「勇」是穿透黑暗的「光」;
-「饑貧志未摧」:刻畫父親在饑寒中的堅守,「饑貧」是生存困境的縮影,「志未摧」是熬過低谷的「光」。
此聯(lián)以家族記憶為錨,說明「堅毅逐光」并非空談,而是刻在血脈里的傳承。
- 頸聯(lián)承今:在盛世中賦予「逐光」新的內涵
「盛平當自勵」一轉,從「逆境抗爭」到「順境自警」,強調盛世不意味著躺平,「豈容庸碌負雄才」以反問句強化責任感——真正的「逐光」,是無論順逆,始終保持對自我的高要求。
- 尾聯(lián)升華:以行動繪就「逐光」的終極姿態(tài)
「荊棘仍前邁」回應首聯(lián)「時運薄」,「誓向青云展翼飛」呼應頸聯(lián)「雄才」,將「逐光」從精神層面落于「破阻騰飛」的行動,畫面從「家族記憶」躍升至「個人遠志」,境界豁然開闊。
3. 語言與風格:質樸剛健,字里行間見「骨力」
- 用詞直白卻有力:「未可哀」「不低徊」「志未摧」等表述如口語般質樸,卻因「猶」「未」「豈容」等虛詞的運用,暗含「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剛勁,符合「言志詩」的鏗鏘特質。
- 對比與呼應:「烽火」vs「盛平」(時代對比)、「饑貧」vs「雄才」(處境與抱負對比),在反差中見「逐光」的永恒性——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堅毅向光」的精神始終是破局密碼。
4. 共鳴與價值:照見奮斗者的「精神譜系」
此詩的動人處,在于將「逐光」從個人勵志升華為「代際傳承的民族精神」:祖父的「勇」是戰(zhàn)火中的家國擔當,父親的「志」是生存線上的韌性堅守,今人的「自勵」是盛世中的自我超越——三代人所處的「光」不同(戰(zhàn)火中求生存之光、饑貧中求溫飽之光、盛平中求理想之光),但「逐光」的內核始終相通:面對困境不低頭,身處順境不懈怠,讓每一代人的「光」,成為下一代人的「路」。
這種「傳承式逐光」,既是無數(shù)中國家庭的縮影,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注腳——詩中未直接寫「光」,卻讓「光」貫穿于祖輩的勇、父輩的志、今人的志中,最終凝聚成「誓向青云」的騰飛姿態(tài),讓讀者看見:所謂「逐光」,從來不是一個人的獨行,而是一群人、一代人、無數(shù)代人,用堅毅的腳步,把「光」的軌跡,寫成民族的史詩。
總結
《逐光志》以「志」為骨,以「傳」為脈,用三代人的故事詮釋「逐光」的本質:不是避開黑暗,而是在黑暗中扎根,在光明里生長。首聯(lián)立心,頷聯(lián)溯根,頸聯(lián)醒世,尾聯(lián)踐行,層層遞進中見格局,質樸語言中見力量。讀罷全詩,眼前浮現(xiàn)的不僅是一個人的「逐光之路」,更是千萬個家庭、千萬個奮斗者,在時代浪潮中「雖遇荊棘仍前邁」的身影——這,或許就是「逐光」二字最動人的注腳:光在前方,路在腳下,而「堅毅」,永遠是照亮征途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