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述塞糖后的“落荒而逃”,像一顆投入死水的石子,在沈昭沉重的世界里激起的漣漪緩慢卻持久地擴散著。那生澀的觸碰、慌亂的逃離、以及強行塞過來的廉價糖果,構成了一幅極其怪誕又異常清晰的畫面,烙印在她灰暗的意識里。
崩潰后的虛脫依舊沉重,但一種極其微妙的變化在悄然發(fā)生。那包被撕開的檸檬糖,她沒有再吃第二顆,卻也沒有扔掉。它被放在筆袋旁邊,和之前那包未開封的放在一起,成了桌面上兩抹格格不入的亮色。偶爾,她的目光會無意識地掃過它們。
林述在第二天恢復了常態(tài)。依舊是那張冰封的臉,依舊是精準而冰冷的“修正”指令——敲桌喚醒、推書提示、遞水遞紙。仿佛那個在眼淚前手足無措、倉惶逃離的人從未存在過。只是,當他執(zhí)行這些動作時,目光偶爾會極其短暫地、掠過沈昭的手腕或領口,帶著一種不易察覺的審視,似乎在確認沒有新的傷痕出現(xiàn)。他不再追問“為什么”,那天的失控體驗顯然被他列入了“高風險操作”的黑名單。
沈昭的狀態(tài)依舊在深淵邊緣徘徊,疲憊、遲鈍、記憶碎片化。但在這片沉重的灰暗中,林述的存在,他那些冰冷、直接、毫無情感附加值的介入,開始被賦予一種新的意義——一種詭異的、卻異常堅實的“穩(wěn)定感”。
他不是救贖的光,更像是一塊冰冷沉重的錨。無論她如何沉浮,無論意識如何渙散,只要這塊錨還在那里,執(zhí)行著它既定的程序,她的世界就不會徹底分崩離析。他敲桌子的聲音,他推過來的書本,他遞來的水……這些成了她混亂意識里可以抓住的、為數(shù)不多的清晰坐標。
這種依賴是無聲的、被動的,甚至帶著一種認命般的麻木。直到一次課間。
沈昭因為前一晚的噩夢和藥物副作用,精神恍惚得厲害。課間嘈雜的人聲像無數(shù)根針扎進她的太陽穴,視野邊緣開始發(fā)黑。她本能地想逃離,想找個角落蜷縮起來,但身體沉重得無法動彈,只能僵硬地坐在座位上,手指死死摳著桌沿,指節(jié)泛白。冷汗浸濕了鬢角,呼吸變得急促而淺薄。那種熟悉的、瀕臨崩潰的恐慌感再次攫住了她,比以往更甚,因為她感覺自己連縮回殼里的力氣都沒有了。
就在這時,林述站起身,準備去教室后面接水。他的身影從她模糊的視線邊緣掠過。
幾乎是完全的下意識反應,沒有任何思考,沈昭那只緊摳著桌沿的手,極其微弱地、顫抖著松開了。她用盡最后一點力氣,極其迅速地、又帶著一種孤注一擲的脆弱,伸向林述垂在身側的校服衣角。
指尖只觸碰到了布料最邊緣的、粗糙的縫線。
力道輕得像一片羽毛拂過。
但林述的腳步瞬間停住了。像被按下了暫停鍵。
他微微側過頭,目光垂落,落在自己衣角上那只微微顫抖、蒼白得近乎透明的手指上。那手指只捏住了布料極小的一角,力道微弱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卻帶著一種不容忽視的、沉重的祈求。
空氣凝固了。
沈昭在指尖觸碰到他衣角的瞬間,似乎也被自己的舉動嚇到了。巨大的羞恥感和恐慌瞬間淹沒了她。她像被燙到一樣,猛地想縮回手,身體因這劇烈的動作而更加不穩(wěn)。
就在她的手即將完全縮回的剎那——
林述沒有動,沒有看她,只是極其自然地將原本要去接水的那只手臂,微微向沈昭的方向側了側。這個細微的動作,讓他校服外套的下擺輕輕晃動了一下,剛好將沈昭試圖縮回的手指,重新籠罩在布料之下。一個極其隱蔽、又極其明確的姿態(tài):允許。
沈昭僵住了。縮回的動作停在半途。指尖依舊停留在那粗糙的布料邊緣,感受著布料下他手臂傳遞過來的、極其微弱的體溫。那點微弱的暖意,像一道細小的電流,瞬間穿透了她冰冷的恐慌。她不再試圖縮回,只是極其僵硬地、用指尖輕輕捏著那一小片衣角,像溺水者抓住了一根漂浮的稻草。
林述維持著這個姿勢,站了幾秒。他沒有說話,也沒有催促。直到沈昭急促的呼吸似乎稍微平復了一點點,捏著衣角的手指不再抖得那么厲害,他才極其緩慢地、動作幅度極小地向前邁了一小步。
沈昭被動地、也極其緩慢地松開了指尖。
林述這才繼續(xù)走向教室后面,仿佛剛才的一切只是空氣里一個微不足道的波動。他接完水回來,將水杯放在沈昭桌角,動作一如既往的隨意。
沈昭低著頭,看著那杯水。指尖仿佛還殘留著粗糙布料的觸感和那一點微弱的體溫。剛才那滅頂?shù)目只牛蛊孥E般地退潮了。雖然疲憊和灰暗依舊沉重,但那個瀕臨崩潰的臨界點,被他衣角那微不足道的支撐,強行拉了回來。
林述坐回座位,臉上依舊沒什么表情。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剛才衣角傳來的那極其微弱的拉扯感,和指尖冰涼的觸感,在他心湖里投下的石子,比任何一次“修正”都要沉重。那不是程序錯誤,那是一種……直接的、指向性的索求。
這感覺,讓他感到陌生,也感到一絲……棘手。
煩躁感再次隱隱浮現(xiàn),但這次的煩躁,不再僅僅源于無法理解的“錯誤”,而是源于他發(fā)現(xiàn)自己面對這種“索求”時,儲備庫的貧瘠。他習慣的“修正”手段——敲桌子、推書本、遞東西——似乎無法覆蓋這種更深層的、名為“依賴”的需求。
他需要更精準的“工具”。需要理解這種“核心程序”的運行邏輯,才能更有效地……管理它?
當天晚上,回到空曠冰冷的家。林述沒有立刻攤開習題集。他打開了電腦,屏幕上幽藍的光映著他毫無表情的臉。修長的手指在鍵盤上敲擊,輸入的不再是復雜的公式或競賽題,而是幾個冰冷的關鍵詞:
“青少年抑郁癥”、“癥狀”、“應對”、“創(chuàng)傷后應激”、“家庭暴力影響”。
海量的信息涌現(xiàn)在屏幕上。專業(yè)術語,案例分析,癥狀列表,干預建議……林述的目光像掃描儀一樣,一行行掃過那些文字。他看得很快,很專注,像在攻克一道全新的、極其復雜的綜合大題。他不再滿足于之前圖書館里那本淺顯的概論,開始尋找更專業(yè)、更深入的文獻資料,甚至下載了幾篇需要付費的心理學核心期刊論文。
他建立了一個加密的電子文檔。標題冷冰冰:《課題:沈昭狀態(tài)分析及應對策略優(yōu)化》。里面沒有任何情感描述,只有客觀的記錄:
觀察記錄:持續(xù)性情緒低落(頻率:高);興趣顯著減退(觀測:對任何活動無反應);精力疲乏(表現(xiàn):長時間昏沉、動作遲緩);自我評價低(言語表述:“廢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觀測:多次遺忘公式、知識點);軀體癥狀(觀測:顫抖、冷汗、無原因疼痛);自傷行為(歷史觀測:手腕陳舊性疤痕);遭遇家庭暴力(觀測:新鮮及陳舊性淤青,頸部指痕)。
潛在關聯(lián):家庭環(huán)境(高期待、重男輕女、暴力)→ 長期慢性壓力源 → 誘發(fā)/加重抑郁癥狀;學業(yè)壓力 → 強化挫敗感及自我否定 → 癥狀惡化;社會支持系統(tǒng)缺失 → 癥狀持續(xù)。
現(xiàn)有“干預”措施評估:強制喚醒(效率:中,可持續(xù)性:低,副作用:可能引發(fā)應激);任務分解引導(效率:中低,需持續(xù)監(jiān)督);基礎生理需求保障(效率:低,必要性:高)。缺陷:對核心情緒崩潰及創(chuàng)傷閃回(推測:噩夢、恐慌)應對無效。
待研究策略:安全環(huán)境構建(物理及心理);創(chuàng)傷知情基礎護理;穩(wěn)定化技術(初步);認知行為療法(CBT)基礎原理;……
燈光下,林述的側臉專注而冰冷。他像一個最嚴謹?shù)目茖W家,開始系統(tǒng)地研究一個異常復雜的、名為“沈昭”的課題。他摘錄要點,分析邏輯鏈條,試圖構建一個更優(yōu)化的“管理模型”。驅動他的,并非同情或愛意,而是那種根深蒂固的、對“失控”和“低效”的厭惡,以及一種更深的、他自己不愿承認的——對那塊“錨點”自身穩(wěn)定性的需求。
他需要確保這塊錨,在面對更猛烈的風暴時,不會失效。
夜深了。城市陷入沉睡。林述關掉電腦屏幕,房間里只剩下窗外微弱的路燈光。他靠在椅背上,閉上眼。腦海里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沈昭捏住他衣角時那蒼白顫抖的指尖,和她崩潰時那無聲洶涌的眼淚。
煩躁感依舊存在,但其中混雜了一種新的、更沉重的成分:責任。一種由他自己那套冰冷邏輯推導出來的、無法推卸的“課題責任”。
他睜開眼,目光落在桌角那本厚厚的《異常心理學》上。封面的暗紋在昏暗光線下顯得格外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