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跨過黃海,也跨不過我的乳牙缺口?!?/p>
2016 年 1 月 27 日,首爾零下 12℃,大寒后的第八天。
宿舍墻上貼著一張從便利店撕下來的月歷,27 號被沈念笙用紅色熒光筆畫了雙層圓圈。
旁邊一行小字:
“9 周歲,離家 353 天?!?/p>
下午四點,宿管阿姨在走廊用中文喊:
“沈念笙!中國來的包裹!”
聲音穿過長長的走廊,像石子敲進空罐頭。
她赤腳踩在地板上跑過去,腳踝還貼著昨晚的冰袋。
快遞箱 30×20×15 公分,外裹兩層黃色膠帶,膠帶邊緣粘著細碎的冰晶。
寄件人一欄寫著:
“湖州桂花巷 18 號 沈槐 柳芳”。
她拿剪刀的手在抖,膠帶“滋啦”一聲裂開,一股清甜的桂花香猛地撞出來,
比練習室的汗味、走廊的泡菜味、地板的消毒水味都要重,像有人把整棵桂花樹塞進了箱子里。
箱子里整整齊齊碼著十六塊桂花糕,每塊用透明保鮮膜獨立包裹。
保鮮膜外又套了一層粉色油紙,紙上是沈槐的毛筆小楷:
“一歲一塊,長長久久?!?/p>
沈念笙把桂花糕一塊塊拿出來,在床板上排成 4×4 方陣。
燈光下,糕體呈琥珀色,能看見細碎的桂花梗嵌在冰糖絲里,像灑在黃昏里的星。
她偷偷數(shù):
一、二、三……數(shù)到第九塊時,眼睛開始發(fā)潮。
第十六塊與其他十五塊顏色略深,形狀也稍大,像被母親刻意挑出的“壽星”。
背面貼著一張折得極小的卡片:
“寶貝,九歲啦!媽媽算過,吃完這塊,就長一歲。
別怕,桂花糕會保佑你。
——媽媽”
卡片背面還有一行鉛筆字,歪歪扭扭,是父親的筆跡:
“缺的兩顆門牙,記得留空位給桂花糖?!?/p>
宿舍熄燈前,她征得室友同意,把十五塊桂花糕分給五個人。
每人三塊,用一次性紙碟托著,像一場倉促的生日派對。
韓國孩子們第一次吃中式桂花糕,咬下去的瞬間表情同步:
先是眉頭皺起、被甜齁到,隨后眉眼松開,舌尖去舔唇邊碎屑。
金素慧用不熟練的中文說:“有……秋天的味道?!?/p>
沈念笙笑,露出缺牙的豁口:“秋天就是我媽媽的味道?!?/p>
第十六塊——最大那塊,她沒舍得拆。
用兩層保鮮膜重新裹緊,再套一只透明拉鏈袋,壓平空氣,放進枕頭底下。
拉鏈袋貼近耳朵時能聽見極輕的“沙沙”聲,像湖州老家桂花樹在夜里落花的動靜。
晚上 22:30,宿舍準時斷電。
應急燈在走廊投下一排綠色光斑。
沈念笙側身躺著,聽見上下鋪的呼吸聲此起彼伏。
她伸手進枕頭底,摸到那塊壽星糕,指尖只撕下一角,米粒大小。
甜味瞬間炸開,冰涼又黏稠。
她把那一角含在舌尖,讓它慢慢化開,不敢嚼——
嚼了就會有聲音,就會被發(fā)現(xiàn)。
甜味順著舌根滑進喉嚨,像一條隱形的小圍巾,把空蕩蕩的胃和心一起裹住。
化到最后,只剩一點桂花瓣的渣子。
她用牙齒輕輕磨,像在磨一段遙遠的鄉(xiāng)音。
23:00,宿管阿姨破例允許她用手機十分鐘。
屏幕那端,沈槐和柳芳圍坐在餐桌前,桌上插著一根數(shù)字“9”造型的蠟燭。
背景是廚房推拉門,貼著她去年春節(jié)寫的“福”字,已經(jīng)卷邊。
母親把手機鏡頭對準桂花樹盆栽——
樹是去年秋天插的枝,如今瘦瘦小小,卻頂著零星幾粒綠芽。
“看,家里的桂花樹長新葉了,等你回來就能開花?!?/p>
父親把口琴貼在鏡頭前,吹了兩聲《小星星》,跑調依舊。
沈念笙咬住下唇,門牙缺口的地方發(fā)酸,眼淚在眼眶轉圈,最終沒落下來。
23:10,通話結束。
沈念笙把桂花糕重新壓回枕頭底,拉鏈袋貼著耳廓。
她對著黑暗小聲說出九歲愿望:
“下一次測評,我要把編號貼到 A-010 以內;
下一次生日,我想在家吃真正的桂花糕。”
說完,她伸出手指,在空氣里寫下一個“9”,
再慢慢把那個“9”拆成兩個“0”,
像給自己留一條可以回去的縫。
第二天清晨五點,宿舍走廊的燈閃了兩下。
沈念笙第一個起床,把昨晚分食留下的油紙折成小小一只船,
放進漱口杯里,杯底還有半寸冷水。
紙船浮在水面,像漂在黃海上的微型月亮。
她對著紙船吹一口氣,小聲說:
“甜味跨過黃海,也跨不過我的乳牙缺口;
但缺口會長大,桂花糕會等我。”
然后她端起漱口杯,像端起一場私人的遠行,
走向地下二層的練習室——
那里很冷,鏡子很亮,
但她口袋里有半片桂花糖的余甜,
足夠把零下十二度的首爾,暖出一點點湖州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