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娣”。
“林招娣”。
這個名字像一道無形的枷鎖,在她學會走路之前,就沉沉地套在了她的脖子上。
是隔壁一個略識幾個字的老太太,在某次被父親遞了半支煙后,瞇著眼,嘬著牙花子,“賜”下的。父親當時聽了,渾濁的眼睛里亮起一點算計的光,像是抓住了一根虛無的稻草,嘴里反復咀嚼著這兩個字:“招娣…招弟…好!就叫這個!給老子招個帶把的來!”
于是,她就成了林招娣。
這個名字每一天、每一次被喊起,都在提醒她存在的唯一價值,以及這個價值的渺茫與不堪。它是一個愿望,一個詛咒,一個她永遠無法完成,卻必須為之承擔全部責任的使命。
這個家,窮得像被大水沖過又晾干的廢墟。父親林老根在附近的私營小煤窯扒活,收入像他的脾氣一樣不穩(wěn)定,時常揣著一肚子劣質(zhì)白酒和在外受的氣回來,那便是她和母親,還有兩個姐姐的噩夢時分。母親王春娟,年輕時或許有過一點模糊的清秀,早已被常年累月的生育、勞作、打罵磋磨得干癟了下去,眼神總是怯怯的,躲閃著,像受驚的老鼠。她是這個家里最沉默的緩沖墊,承受著來自丈夫的暴力,又時常不得不將更弱小的女兒推出去,以換取片刻的安寧。
大姐亞楠,十歲,像一株長期不見陽光的豆芽菜,纖細,臉色蠟黃,眼神里有著超乎年齡的畏縮和麻木。她已經(jīng)學會了在父親發(fā)火時第一時間縮到最遠的角落,或者飛快地溜出門。二姐盼兒,八歲,稍微活潑一點,但這點活潑也僅限于在父親不在時,偷偷捏一下招娣的小臉,然后又很快被母親的咳嗽聲驚得收回手。
招娣的到來,沒有給這個家?guī)砥谂沃械哪泻?,只帶來了更沉重的?jīng)濟負擔和父親更旺盛的怒火。她成了那個顯而易見的出氣筒和“罪魁禍首”。
記憶是碎片式的,混合著氣味、聲音和感覺。
最清晰的是餓。那種從胃袋深處燒上來的、磨人的空虛感。稀得能照見人影的米湯,永遠是桌上最主流的存在。偶爾母親偷偷藏下半個窩頭,趁父親出門做工時,分成三份,塞給她們姐妹仨。那一點點粗糙的糧食劃過喉嚨的感覺,能讓她回味一整天。爭搶是無效的,只會招來更嚴厲的懲罰,她很小就學會了吞咽口水,眼巴巴看著,用沉默承受。
還有冷。北方的冬天,風像刀子,能刮透糊了多少層報紙的窗戶縫。家里只有一個低矮的土炕燒點柴火,熱量有限。她穿著不知道是姐姐們哪一代傳下來的、滿是破洞且硬邦邦的棉襖,手腳常年生著紫紅的凍瘡,夜里癢得鉆心,撓破了,膿血黏住內(nèi)衣,第二天撕開時又是一陣尖銳的疼。
恐懼是家里的背景音。父親沉重的腳步聲、鑰匙插進鎖孔的嘩啦聲、酒瓶頓在桌上的磕碰聲……每一種聲音都能讓家里的空氣瞬間凝固。母親會立刻停下手里的一切活計,身體微不可察地繃緊。姐姐們會交換一個驚恐的眼神,迅速低下頭,盡量減少自己的存在感。招娣則會被母親下意識地往身后藏一藏,仿佛她是最見不得光的那件贓物。
哭是奢侈品。她很快發(fā)現(xiàn),哭泣不僅換不來糖果和擁抱,反而會點燃父親暴躁的引線。“哭!喪門星!老子還沒死呢!再哭把你扔出去!”伴隨著吼聲的,往往是飛過來的拖鞋、搪瓷缸子,或者一個粗暴的巴掌。她學會了咬嘴唇,把嗚咽和眼淚死死憋回肚子里,憋得渾身發(fā)抖,喉嚨里發(fā)出小動物般的、受驚的哽咽。
她在這個家的地位,甚至不如墻角那只偶爾來偷食吃的灰老鼠。老鼠還能跑,她連跑都不會。
唯一的、微弱的光亮,來自窗外。
那是隔壁獨居的盲眼阿婆。阿婆每天都會摸索著出門,在她那搖搖晃晃的舊木板車攤位上,擺些針頭線腦、火柴、劣質(zhì)糖果之類的小東西。她眼睛看不見,耳朵卻靈得很。她能分辨出林老根在家時的死寂和不在家時,孩子們那一點點小心翼翼的動靜。
有時,林老根不在,母親會鼓起極大的勇氣,讓亞楠或盼兒拿一兩個空瓶子或一小捆廢紙去阿婆那里換點最便宜的水果糖。阿婆總會多給一顆,用蒼老的聲音慢悠悠地說:“給那個小的……正長身子呢,嘴里有點味兒,好過些?!?/p>
那顆糖,通常會被姐姐們偷偷舔過一圈,最后才落到招娣手里。黏糊糊的,沾著灰塵和唾液,甜得發(fā)苦,但那一點點人工香精的味道,卻是她灰暗童年里唯一稱得上“甜”的記憶。
她開始偷偷地、蹣跚地爬到門口,隔著門檻,望向阿婆的方向。阿婆總是安靜地坐在小馬扎上,灰白的眼睛望著虛空,臉上有種這個棚戶區(qū)里罕見的平靜。她不像別人那樣對她投以厭棄或憐憫的目光,她只是“存在”在那里,像一棵被雷劈過卻依然頑強活著的枯樹,自帶一種沉靜的力量。
招娣還不懂“人可以窮,心不能瞎”的道理。她只是本能地被那種平靜吸引,像趨光的飛蛾。
有一天,她正扒著門框偷看,父親突然提前回來了,滿身酒氣。看見她堵在門口,罵了一句“擋路的賠錢貨”,抬腳就要踹。
就在這時,隔壁傳來阿婆清晰而平穩(wěn)的聲音:“老根兄弟,回來啦?今天日頭毒,我這有碗涼白開,給你解解渴?”
父親的動作頓住了,他似乎對這位從不多話、卻也從不低頭的盲眼老太婆有著一絲莫名的忌憚。他哼了一聲,終究沒踹下去,罵罵咧咧地進了屋。
招娣嚇得心臟怦怦跳,癱坐在門檻邊。她抬起眼,看見阿婆依舊面對著虛空,仿佛剛才那句解圍只是隨口一提。但那片刻的庇護,像一顆微小的種子,落進了她冰冷的心壤。
她叫“招娣”,招弟不來。她活在塵埃里,像一棵被所有人踐踏的小草。
但即使是最卑賤的草,也會本能地,向著石縫里漏下的那一絲微光,艱難地抬起頭。
她還不明白那光是什么。
她只知道,看著那個盲眼的阿婆,心里那團因為恐懼和饑餓而始終緊繃的、冰冷的東西,會稍微松動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