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書店里的柏楊精神
孫笑川蹲在社區(qū)書店的角落,指尖在泛黃的書頁上輕輕劃過——《丑陋的中國人》五個黑色宋體字,在封面磨損的白紙上格外醒目。書店老板是個戴老花鏡的老頭,正坐在收銀臺后翻報紙,見他盯著這本書半天沒動,笑著遞過來一杯涼白開:“小伙子,第一次看柏楊?”
孫笑川接過水杯,指尖碰到杯壁的涼意讓他回神,點點頭:“之前在哲學(xué)吧聽人提過,說他敢說真話,今天路過就想翻翻。”他翻開書,扉頁上有行鉛筆寫的小字:“知不足,方能改不足”,字跡娟秀,像是很久以前的讀者留下的。
“柏楊這人啊,一輩子都在說‘不好聽’的話?!崩习宸畔聢蠹?,走過來靠在書架旁,“他說中國人愛講‘面子’,愛搞‘窩里斗’,還說咱們總喜歡‘崇古貶今’,不敢面對自己的缺點。當(dāng)年這些話出來,好多人罵他‘抹黑同胞’,可現(xiàn)在再看,是不是覺得他說的,就在咱們身邊?”
孫笑川捏著書頁的手頓了頓,想起上周在小區(qū)里看到的事。張阿姨和李阿姨因為“誰家的狗先尿了對方的花盆”吵了一下午,從互相指責(zé)到翻舊賬,最后鬧到居委會,連“三年前你借我醬油沒還”都扯了出來。當(dāng)時他覺得“至于嗎”,現(xiàn)在看柏楊寫的“中國人的窩里斗,能從芝麻小事鬧到天翻地覆”,突然覺得這話扎心又實在。
“可他不是光罵,是想讓咱們變好?!崩习逯钢鴷锏囊欢卧挘澳憧催@句‘批判不是目的,改良才是’,柏楊說這些缺點,不是為了讓咱們自卑,是為了讓咱們看見,然后改過來。就像人得了病,得先知道哪兒疼,才能治病?!?/p>
孫笑川想起自己以前的樣子。在網(wǎng)吧跟人對罵時,總覺得“是對方先惹我”,從來不想自己是不是也有“得理不饒人”的毛病;找工作不順時,總抱怨“老板眼瞎”“運(yùn)氣不好”,從沒反思過自己是不是“沒耐心”“沒規(guī)劃”。就像柏楊說的“咱們總愛找別人的錯,卻不敢看自己的問題”,以前他覺得這話太苛刻,現(xiàn)在才明白,這是“知不足”的第一步。
他繼續(xù)往下讀,看到柏楊寫“中國人的‘奴性’,不是天生的,是被長期的環(huán)境磨出來的”,突然想起社區(qū)法律培訓(xùn)班的王大哥。王大哥在工廠上班,老板拖欠工資半年,他明明知道可以找勞動監(jiān)察部門,卻總說“算了,怕老板報復(fù)”“別人都沒鬧,我也別出頭”。當(dāng)時孫笑川勸他“該維權(quán)就維權(quán)”,王大哥卻搖頭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F(xiàn)在想來,這大概就是柏楊說的“不敢爭取自己的權(quán)利,總想著‘忍’”,可“忍”到最后,只會讓不公變本加厲。
“你看,柏楊說的這些‘精神’,其實咱們每個人都有?!崩习逋蝗徽f,“不是說咱們都有這些缺點,是說咱們都有‘改缺點’的勁兒,都有‘想變好’的心思——這就是柏楊精神的根本啊。”
孫笑川愣了愣:“每個人都有?”
“當(dāng)然。”老板指著窗外,“你看對面修自行車的小伙子,以前總愛缺斤短兩,后來有人跟他說‘做生意得實在’,他現(xiàn)在不僅不缺斤短兩,還幫老人免費補(bǔ)胎——他不就是在改嗎?還有你,上次幫鄰居阿姨看法律條款,教她維權(quán),這不就是‘敢站出來,敢改不公’的柏楊精神?”
孫笑川順著老板的手指看去,修自行車的小伙子正蹲在地上,幫一個老奶奶調(diào)車座高度,動作耐心又細(xì)致。他想起自己半年前還泡在網(wǎng)吧里,天天跟人抬杠、擺爛,現(xiàn)在卻會主動學(xué)法律、看新聞,還幫別人維權(quán)——原來自己也在慢慢變,慢慢靠近那種“敢正視不足,敢努力變好”的勁兒。
他合上書,卻沒放回書架,而是走到收銀臺:“老板,這本書我買了?!?/p>
“好眼光?!崩习褰舆^書,用舊報紙仔細(xì)包好,“記住啊,看柏楊不是為了罵自己,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明白,做得更踏實。咱們普通人可能改不了大環(huán)境,但能改自己——不搞窩里斗,不盲目忍讓,敢說真話,敢做實事,這就是把柏楊精神裝在心里了?!?/p>
孫笑川抱著書走出書店,夕陽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他想起昨天政治課上,老教授說“每個人的小改變,加起來就是大改變”,現(xiàn)在覺得這話跟柏楊精神特別像。柏楊一輩子在說“缺點”,不是為了讓大家絕望,是為了讓大家知道“咱們能變好”;而咱們普通人,哪怕只是改掉“愛抬杠”的毛病,學(xué)會“幫別人一把”,學(xué)會“該維權(quán)時不退縮”,都是在踐行這種“想變好”的精神。
路過修自行車的攤子,小伙子正好幫老奶奶修完車,老奶奶遞給他一瓶水,他擺手說“不用,舉手之勞”。孫笑川走過去,笑著說:“你這手藝越來越好了,上次我自行車壞了,多虧你幫忙?!?/p>
小伙子撓撓頭:“以前我不懂事,總想著占便宜,后來我爸跟我說‘做人得實在’,我就改了?,F(xiàn)在大家都愿意來我這兒修車,我覺得比賺多少錢都開心?!?/p>
孫笑川點點頭,想起書里的話:“改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每個人慢慢改,慢慢湊起來的?!彼蝗挥X得,柏楊精神從來不是“大人物的專利”,不是只有像柏楊那樣寫文章、說真話才算有,而是藏在每個普通人的小改變里——是修自行車的小伙子從“缺斤短兩”到“實在經(jīng)營”,是王大哥后來鼓起勇氣去維權(quán),是自己從“擺爛抬杠”到“學(xué)知識幫別人”。
走到小區(qū)門口,他看到張阿姨和李阿姨正一起在便利店買雪糕,有說有笑的,再也沒有之前吵架的樣子。他想起老板說的“不搞窩里斗,就是柏楊精神”,忍不住笑了——原來改變真的會傳染,就像星星之火,一點一點就能燎原。
回到家,孫笑川把《丑陋的中國人》放在書桌最顯眼的位置,在扉頁的小字旁邊,用鋼筆加了一行:“從今天起,不回避缺點,不放棄變好。”他掏出手機(jī),給社區(qū)法律培訓(xùn)班的老師發(fā)了條消息:“老師,下次有維權(quán)活動,我想當(dāng)志愿者,幫更多人看法律條款?!?/p>
老師很快回復(fù):“好啊,你上次幫阿姨維權(quán)的事,大家都夸你呢!這周六就有活動,咱們一起去?!?/p>
孫笑川看著消息,心里暖暖的。他走到窗邊,看著樓下的夕陽慢慢沉下去,遠(yuǎn)處的路燈一盞盞亮起來。他知道,自己可能一輩子都成不了柏楊那樣的人,寫不出能影響很多人的文章,但他可以做個“敢正視不足、敢努力變好”的普通人——幫別人維權(quán),教朋友懂法,跟鄰居好好相處,不搞窩里斗,不盲目忍讓。
就像老板說的,柏楊精神不是“遙不可及的大道理”,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小堅持”——堅持看見自己的缺點,堅持慢慢改變,堅持想讓身邊的世界變好一點。而這些小堅持加起來,就是柏楊想看到的“更好的中國人”,更好的人間。
孫笑川拿起書,又翻開一頁,這次他的眼神里沒有了迷茫,只有堅定。他知道,踐行柏楊精神的路,才剛剛開始,而他會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