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拉的畫作在星火科技會議室掛了整整一年后,阿富汗的“少年種子實驗室”迎來了第一批來自中國的訪客。蘇晚和沈知意帶著幾位農(nóng)業(yè)專家,穿過蜿蜒的山路,終于抵達了這個被群山環(huán)抱的小村莊。
村子的小學(xué)是土坯砌成的,院墻斑駁,但門口卻整齊地種著一排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植物——有薩赫勒的耐旱谷物,有南美的豆類,還有穆薩特意寄來的、已經(jīng)在當?shù)卦摹爸袊衩住?。萊拉穿著洗得發(fā)白的校服,站在門口迎接她們,手里緊緊攥著一本厚厚的觀察日記,封面上是她畫的那株從石頭縫里鉆出來的幼苗,只是現(xiàn)在,幼苗已經(jīng)長成了一棵小樹,樹上結(jié)滿了果實。
“蘇晚阿姨,沈知意阿姨,你們看!”萊拉拉著她們跑進實驗室,里面的景象讓所有人都吃了一驚。原本簡陋的教室被收拾得井井有條,墻上貼滿了孩子們的觀察記錄:一張照片里,幾個孩子圍著一株植物測量高度,背景是雪山;另一張圖畫上,用彩色鉛筆標注著“土壤濕度:干”“澆水后第三天,長出了新葉”;還有一張用波斯語和英語雙語寫的日記,字跡稚嫩卻認真:“今天,巴西的迭戈告訴我,他們那里的可可豆喜歡溫暖的地方,我們這里的山上太冷了,也許可以種在教室后面的向陽處?!?/p>
實驗室的角落里,放著一個用舊木箱改造的培育箱,里面整齊地排列著十幾個小盆栽,每個盆栽上都插著標簽,寫著植物的名字和來源地。萊拉指著其中一盆說:“這是用穆薩哥哥寄來的種子種的,我們叫它‘友誼豆’,因為它在非洲能長,在我們這里也能長。”
農(nóng)業(yè)專家蹲下身,仔細觀察著“友誼豆”的生長狀態(tài),忍不住贊嘆:“根系很發(fā)達,適應(yīng)得很好。你們用了什么方法?”
萊拉的同學(xué),一個名叫阿米爾的男孩驕傲地回答:“我們聽了蘇晚阿姨視頻里講的,把草木灰和羊糞拌在土里,還在根部鋪了一層碎石,這樣下雨的時候水就不會積太多。”
沈知意拿出手機,翻開相冊:“你們看,這是中國的孩子們種的‘友誼豆’,長得也很好。他們還說,等豆子成熟了,要寄給你們做種子。”
孩子們圍過來看照片,眼里閃爍著好奇的光芒。萊拉指著照片里的教學(xué)樓:“中國的學(xué)校有這么大嗎?他們的實驗室也有顯微鏡嗎?”
“有啊,”蘇晚笑著說,“不僅有顯微鏡,還有專門的植物園。下次,我們可以安排你們和中國的孩子視頻連線,讓他們帶你們‘參觀’?!?/p>
萊拉的眼睛亮了起來:“真的嗎?我們可以問他們怎么種出那么大的向日葵嗎?”
“當然可以?!?/p>
接下來的幾天,蘇晚和專家們留在村里,幫孩子們完善實驗室的設(shè)備,教他們怎么用新的植物營養(yǎng)檢測儀。沈知意則和當?shù)氐睦蠋熞黄穑O(shè)計了一套“種子課程”——把植物生長的知識和數(shù)學(xué)、科學(xué)甚至語言課結(jié)合起來。比如,讓孩子們測量植物的生長速度,練習(xí)加減法;記錄不同植物的生長周期,學(xué)習(xí)日歷和時間;用雙語寫觀察日記,提高語言能力。
“這樣一來,孩子們就不會覺得學(xué)習(xí)是枯燥的事了?!碑?shù)氐睦蠋熌弥n程表,激動地說,“他們會發(fā)現(xiàn),課本上的知識,原來就藏在泥土里?!?/p>
離開村子的前一天,蘇晚和沈知意被孩子們拉到學(xué)校后面的山坡上。那里,孩子們用石頭和植物擺出了一個巨大的圖案——一個由不同國家的國旗組成的種子形狀。萊拉指著圖案中間的位置說:“這里是空的,我們想等著種上全世界所有地方的種子,到時候,它就會變成一棵大樹,樹枝伸向每個國家?!?/p>
蘇晚看著那個在夕陽下閃閃發(fā)光的圖案,忽然覺得眼眶有些濕潤。她蹲下身,握住萊拉的手:“會的,一定會的。等那棵樹長大了,我們再來這里看你們?!?/p>
萊拉用力點頭,把那本厚厚的觀察日記遞給蘇晚:“這是我們送給你的禮物,里面有我們種的所有植物的故事。你要告訴中國的孩子們,我們這里的雪山很漂亮,我們的種子也很堅強?!?/p>
返程的路上,沈知意翻看著那本日記,忽然說:“其實,我們搞‘少年種子計劃’,不只是教孩子們種植物,更是在給他們一個看世界的窗口。他們會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在很遠的地方,有和他們一樣的孩子,在做著一樣的事?!?/p>
蘇晚望著車窗外掠過的群山,那里的土壤或許貧瘠,氣候或許惡劣,但此刻,她卻仿佛能看到無數(shù)顆種子正在破土而出,帶著跨越國界的力量,向著陽光生長。
回到國內(nèi)后,蘇晚立刻聯(lián)系了幾所小學(xué),啟動了“種子交換計劃”。中國的孩子們把自己種的蔬菜、花卉種子精心包裝好,附上自己的觀察日記,寄往世界各地的“少年種子實驗室”;而來自非洲、南美、阿富汗的種子,也陸續(xù)抵達中國的校園。
在上海的一所小學(xué)里,孩子們收到了萊拉寄來的“友誼豆”種子。他們在校園里開辟了一塊“國際種子園”,每天輪流澆水、記錄。有個男孩在日記里寫道:“今天,阿富汗的萊拉告訴我,她那里的冬天會下雪,所以‘友誼豆’要種在溫暖的地方。我把它種在了教室的窗臺上,希望它能像萊拉說的那樣堅強?!?/p>
而在里約熱內(nèi)盧的貧民窟小學(xué),孩子們收到了中國寄來的水稻種子。他們在老師的幫助下,用廢棄的塑料桶做成簡易水田,嘗試種植。雖然最后只收獲了一小把稻谷,但孩子們卻興奮地拍了視頻,發(fā)給中國的小伙伴:“看!我們種出中國的水稻了!雖然不多,但真的很好吃!”
這些跨越國界的種子,像一條條看不見的線,把世界各地的孩子們連在了一起。他們分享著生長的喜悅,也分擔著失敗的沮喪;他們討論著不同的氣候和土壤,也交流著各自的生活和夢想。
有一天,蘇晚在“少年種子計劃”的App上看到了一條特別的動態(tài)。是穆薩發(fā)的,視頻里,他和萊拉、迭戈還有中國的幾個孩子正在進行一場跨國視頻通話。他們圍著各自種的“友誼豆”,嘰嘰喳喳地討論著下一步的種植計劃。雖然語言不同,靠著翻譯軟件磕磕絆絆,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視頻的最后,穆薩舉著一株開花的“友誼豆”,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說:“我們的種子,開花了。”
蘇晚看著那朵小小的紫色花朵,忽然覺得,這或許就是她們一直追求的——用最樸素的方式,連接起最遙遠的心靈,讓希望像種子一樣,在每一個角落生根發(fā)芽,最終開出跨越國界的花。
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