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時期,敦煌莫高窟開始開鑿。有個叫樂僔的僧人,云游到敦煌時,見鳴沙山金光萬丈,便決定在此修建佛窟。他聽說過東方與西方的紋樣故事,便請工匠在窟壁上繪制壁畫,要將玄鳥、獅子、草紋與佛教的故事結(jié)合起來。
工匠們有些猶豫,佛教壁畫多繪飛天與佛陀,從未有過這樣的紋樣。樂僔卻指著遠處的商道:“你看,西域的商人帶著波斯的織物來,東方的僧人帶著紙書去,佛說眾生平等,這些紋樣不也是平等的嗎?”他從懷里取出一張《西域記》的抄本,指著上面的草紋:“這草是生命,玄鳥是守護,獅子是安寧,為何不能畫在佛窟里?”
工匠們被說服了,開始在窟壁上繪制。他們在飛天的裙擺上畫滿草紋,讓玄鳥銜著蓮花飛過佛陀的頭頂,讓獅子臥在菩薩的腳邊,每一筆都透著祥和。樂僔每天都來窟里,坐在壁畫前念經(jīng),有時會對著壁畫輕聲說:“阿衡、伯禽、張騫,你們看,這里成了東西方的家。”
有一天,一隊波斯商人路過敦煌,聽說莫高窟的壁畫后,特意前來觀看。當他們看到壁上的獅子與草紋時,都跪了下來,對著壁畫行禮——這些紋樣,與波斯王宮墻上的一模一樣。商人首領拿出一塊玉璧,上面刻著玄鳥與獅子,送給樂僔:“這是我們國王讓帶來的,說要放在有這些紋樣的地方,讓佛祖保佑東西方的情誼。”
樂僔將玉璧嵌在壁畫旁,從此,莫高窟成了商人們的必拜之地。每當商隊經(jīng)過,都會來窟里獻上哈達,對著壁畫祈禱,壁上的紋樣在香火繚繞中,仿佛有了生命,守護著過往的商隊,也守護著跨越千年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