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叫小明,今年十歲,上三年級。我們家有個大秘密——爸爸在郊區(qū)買了個35畝的院子,比我的小學大上三倍。那里有兩個高高的廠房,一個1200平米,一個800平米,是爸爸開的廢品收購站。生意興隆得很,一天能掙不少錢,但爸媽總說那是靠汗水換來的。每天天不亮,爸爸就開著那輛老舊的貨車出門了,媽媽則坐在辦公室里,手機鈴聲不斷。我知道,他們很辛苦,可我那些同學總瞧不起我們家,說收破爛丟臉。"破爛王"成了我的綽號,但我從不反駁,因為我知道爸爸的廢品站是個了不起的地方。
**第二章**
廢品收購站像個繁忙的小城市。院子里堆滿了小山似的紙殼、易拉罐和舊衣服,兩臺五噸的叉車在轟隆隆地穿梭。爸爸雇了20幾個人,負責收貨分揀;還有兩個他的好朋友,幫忙開貨車拉貨。爸爸是總指揮,管理著一切。他常說:"收廢品不是撿垃圾,是變廢為寶。"媽媽的人脈廣,能把這些廢品賣個好價錢。她總在電話里談笑風生,可放下電話后,臉上全是疲憊。我偷偷聽見她抱怨:"下家壓價太狠了,這生意難做啊。"
**第三章**
清晨五點,爸爸就醒了。他穿上那件沾滿油污的工作服,喝一口涼水,就匆匆出門。媽媽緊隨其后,抱著一疊厚厚的賬本。廢品站的活兒不分晝夜,總有卡車源源不斷地送來廢品。爸爸得指揮工人們上地秤稱重,少的用電子臺稱。他嗓門大,卻從不對人吼,只是耐心地講解:"這堆紙殼要壓實,否則裝車浪費空間。"我看著他那雙粗糙的手,心里酸酸的。
**第四章**
媽媽的角色更關鍵。她負責聯(lián)系下家賣廢品,這是門大學問。她能談出比別人高的價,靠的是多年積累的關系。有一次,我見她為了一噸金屬廢料的價格,和買家吵了半小時。掛了電話,她揉著太陽穴說:"人家都說收廢品簡單,可誰知道這中間的彎彎繞繞?"爸爸夸她是"家里的財神",可我知道,這份榮耀是用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換來的。
**第五章**
廢品站里有七臺神奇的機器,全是爸爸的寶貝。一臺三軸金屬粉碎機能把舊自行車碾成粉末,嗡嗡的聲響震得人耳朵疼。還有壓縮打捆機,能把易拉罐壓成小方塊;電線包線皮機則把外皮和金屬分開。爸爸說:"這些機器幫我們省了人力,裝一車能頂別人兩三車。"可維護它們不容易。爸爸常蹲在機器旁,滿手機油地修理,汗珠順著他臉頰滴落。媽媽的功勞也不小,她學會了記賬,一點失誤就能讓利潤打折扣。
**第六章**
那天,有工人送來一輛嶄新的兒童自行車,閃閃發(fā)光。我興奮地想:"這車能賣二手吧!"爸爸卻搖搖頭,語氣堅決:"看著好,但材質(zhì)廉價,安全沒保障。"他當場徒手掰彎了車架,對我說:"你看,這車不經(jīng)撞。你的山地車是碳纖維的,貴但安全。"說完,那自行車被送進粉碎機,瞬間成了廢鐵。爸爸的嚴格讓我懂了,廢品生意不只是賺錢,更關乎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