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故紙堆里的陳總
民國二十六年深秋,滬上法租界的梧桐葉被炮火熏得發(fā)灰,申報館的排字房里,陳硯之正用鑷子夾起最后一塊鉛字,拼成“津浦線戰(zhàn)況”的標題。工友們都叫他“陳總”,不是因為他管著誰,而是民國十六年申報館遭封館時,他把僅存的五千份報紙捆在背上,從巡捕房的鐵絲網下鉆出來,愣是沒讓一篇記錄北伐實況的文章落到火里。
那時的陳硯之還是個穿藍布長衫的校對,手指總沾著鉛粉,袖口磨出毛邊。封館那天,館長把庫房鑰匙塞給他,說“陳總,這些字紙比命金貴”,他便揣著鑰匙在弄堂里躲了三天。第四天清晨,他看見巡捕撤走,抱著報紙往租界跑,路過蘇州河時,懷里的報紙被冷風掀得嘩嘩響,像無數(shù)雙眼睛在看他。從那以后,“陳總”這個稱呼就跟著他,從校對到編輯,再到后來管起了副刊,沒人再叫他的本名。
民國二十七年,滬上淪陷,申報館被迫??j惓幹疀]走,他在霞飛路租了間閣樓,把原來的排字工人、校對師傅湊到一起,辦起了油印的《滬上通訊》。沒有鉛字,他就用毛筆在蠟紙上刻字,手指被鐵筆磨出厚厚的繭,有時刻到后半夜,油燈把紙熏得發(fā)黃,他就就著咸菜啃冷饅頭,聽著窗外的日本兵皮鞋聲,把“租界內難民安置”“地下交通線開通”的消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