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二区,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夜色午夜,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亚洲av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話本小說網 > 輕小說 > 真正的藝術大師
本書標簽: 輕小說 

奧康納其實不邪惡

真正的藝術大師

  ?

  首頁?博客?小工具?關于比目魚

  首頁博客我也讀書

  1957年,詩人兼文學評論家T.?S.?艾略特讀到一本名叫《好人難尋》(A?Good?Man?Is?Hard?to?Find?and?Other?Stories)的短篇小說集,作者是一位嶄露頭角的美國南方女作家,名叫弗蘭納里·奧康納(Flannery?O'Connor)。這本書里有幾篇小說讓艾略特感到“毛骨悚然”,在寫給友人的信中,他這樣評價這位文學新人:“可以肯定,此人身上有一種奇異的天賦,才藝當屬一流,可是我的神經不夠堅強,實在承受不了太多這樣的攪擾?!比缃?,奧康納已經去世四十多年,《好人難尋》中收錄的幾篇小說已經成為美國文學的經典,此書的中譯本已于今年出版。

  對奧康納的小說感到驚愕的絕不止艾略特一人?!靶皭骸薄@兩個字不但是《好人難尋》中譯本腰封上最惹人注目的字眼,也是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國內讀者提及奧康納時最偏愛的形容詞。人們談論奧康納的“邪惡”時大概有兩層意思:一是她塑造的人物往往道德敗壞、行為邪惡;另一層意思是說這位作家本身可謂邪惡——她似乎極度冷血,寫的故事充滿暴力,經常安排弱者慘遭厄運,對筆下的人物沒有絲毫同情:在標題小說《好人難尋》中,一家老少六口開車出門旅行,不料遭遇三個在逃的歹徒,全家人慘死路邊,無一幸免;小說《河》寫一個三四歲的城里男孩被保姆帶到城外河邊參觀布道,還接受了洗禮,次日,男孩只身跑到河邊,想要親身實踐“在生命的深河里漂流,進入基督之國”(前日牧師所言),卻被河水無情地吞沒;《救人就是救自己》講一位老婦人把自己的智障女兒嫁給了一個看上去好心而且能干的流浪漢,流浪漢修好了老婦人家里熄火多年的舊車,說要攜妻子駕車出游,卻在途中將智障的妻子丟下,獨自開著騙到手的汽車一去不歸。

  閱讀這些小說,讀者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奧康納想要展示的是道德的淪喪、人性的丑陋、上帝的隱退、宗教的無能。這些故事幾乎都止于悲劇或者不幸,少有“光明”的結尾——看來這位作家不僅邪惡,而且相當悲觀。

  奧康納為何如此“邪惡”?為了找出答案,我們有必要去了解她的生平、關注她的言論、搜尋對她作品的各種評論和解讀。隨著線索的不斷積累,問題的答案未必能被找出,但原來的結論卻很可能被徹底推翻。我們可能會驚奇地發(fā)現:原來自己一直在“誤讀”奧康納,很多困惑得以消除,可是新的困惑又接踵而來……

  對于理解奧康納的小說,“邪惡”并不是最合適的關鍵詞。假如我們非要使用關鍵詞來標注這位作家,那么另外兩個可能更為貼切:一個是“南方”,一個是“天主教”。

  奧康納于1925年生于美國南方的佐治亞州,在那里讀完了中學和大學本科,并對寫作產生了興趣。當她于1946年去著名的“愛荷華作家工作室”進修寫作時,她的南方口音如此濃重,以至于初次和導師面談時導師不得不讓她把想要說的話全都寫在紙上。早在奧康納十五歲時,她的父親因為染上紅斑狼瘡而過早辭世,而她本人在二十六歲時也被確診染上同一種病,據說只能再活五年。為了養(yǎng)病,奧康納回到南方的故鄉(xiāng),和母親一起在佐治亞州的農場生活,一直堅持寫作,還飼養(yǎng)了上百只孔雀(《好人難尋》中譯本的封面圖案是一支孔雀翎)。她終生未婚,三十九歲去世。

  奧康納一生寫了兩部長篇小說——《智血》(Wise?Blood)和《暴力奪取》(The?Violent?Bear?It?Away),以及三十多篇短篇小說,這些短篇收在《好人難尋》、《上升的一切必將匯合》(Everything?That?Rises?Must?Converge)和《短篇小說全集》(The?Complete?Stories)中。

  奧康納在作品中描繪了美國南方的風物。《好人難尋》中的故事大部分發(fā)生在南部的鄉(xiāng)下,其中至少有四篇小說的主要人物是一對生活在農場上的母女(喪偶、守舊的老婦人和她性格孤僻的女兒),這些人物身上大概有奧康納和她母親的影子。奧康納筆下人物的言談舉止都帶有南方特色,尤其是人物的對話,如果有機會閱讀英文版,讀者可能會從很多對話中讀出美國南方口音,比如《善良的鄉(xiāng)下人》中的圣經推銷員說:“You?ain't?said?you?loved?me?none.”(“你還沒說你愛我呢?!保?、“I?just?want?to?know?if?you?love?me?or?don'tcher?”(“我只想知道你是不是愛我?!保?/p>

  奧康納的小說常被歸類于“南方哥特式小說”(Southern?Gothic)。這一流派是哥特小說在美國的分支,開山鼻祖包括十九世紀的愛倫·坡、霍桑和安布魯斯·畢爾斯等人。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威廉·??思{對此風格加以創(chuàng)新,使之重新流行,之后更有田納西·威廉姆斯、杜魯門·卡波特、考麥克·麥卡錫、卡森·麥卡勒斯和奧康納等人被評論家一并歸入這一流派之列。和傳統(tǒng)的哥特小說相似,“南方哥特式小說”常常彌漫著恐怖、荒涼、神秘、腐朽的氣息,情節(jié)中也不乏暴力、邪惡、陰暗、離奇的成分。然而,從??思{開始,這些作家開始更多地關注現實,他們借用這種小說形式來反映美國南部的種族歧視、貧困、愚昧、暴力等社會問題。

  “南方哥特式小說”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怪誕”:出場的人物往往外形古怪、性格反常、行為乖張;故事的發(fā)生地往往破落、封閉、充滿不祥之兆;故事情節(jié)往往荒誕、離奇,甚至充滿暴力。這些特點在小說集《好人難尋》中都有所表現。這本書中經常出現軀體或身心有殘缺的“畸人”:《救人就是救自己》的主人公是只有半截胳膊的流浪漢,他的妻子是天生智障;《圣靈所宿之處》中出現了一個陰陽人;《善良的鄉(xiāng)下人》的女主人公安著一條木制假腿。暴力和不幸事件在書中反復出現:殘殺、溺水、大火、猝死、搶劫、車禍,等等?!逗萌穗y尋》一書收有十篇小說,全書共有十人死亡,平均每篇小說死掉一個。

  對于這些夸張的寫法,奧康納解釋說:“對于耳背的人,你得大聲喊叫他才能聽見;對于接近失明的人,你得把人物畫得大而驚人他才能看清?!?/p>

  奧康納于1950年代出現在美國文壇后,她的才華立刻受到了評論界的肯定。然而,有很長一段時間,對奧康納小說的解讀止步于“南方哥特式小說”,不論是文學評論家還是普通讀者,幾乎沒有人覺得這些小說除了表現人性的陰暗以及偶爾觸及一些南方社會問題之外還有其他任何深意。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注意到,奧康納本人是一位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她的小說似乎與宗教有關。奧康納去世后,她的一本隨筆集和一本書信集相繼出版,在這兩本書收錄的文字中,奧康納不但清楚無誤地表明了她本人的宗教信仰以及宗教在她作品中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還對她自己的一些小說做了詳細的解讀。于是,讀者和評論家們發(fā)現:幾乎奧康納的每部作品都有宗教含義,而自己長久以來對她的那些小說的理解幾乎可以說是“誤讀”。

  奧康納出生、成長于天主教家庭,她一生都堅定地信仰天主教,似乎沒有經歷過任何信仰危機。她說:“我是站在基督教正統(tǒng)教派的立場上看世界的。這意味著,對我來說,人生的意義集中于基督對我們的救贖,世間萬物在我的眼里無不與此有關?!?/p>

  然而,讀者難免對此心存疑惑。一般人會認為,宗教小說家寫的小說肯定充滿宗教色彩,要么是為了證明作者的信仰,要么是為了呼喚讀者對這種信仰的熱情;即使不那么直露,至少也會通過小說讓讀者對其信仰產生一些好感??墒牵x奧康納的小說,我們不但很少發(fā)現這方面的嘗試,而且讀后的效果往往恰恰相反。小說集《好人難尋》中多次出現牧師、圣經、修道院、洗禮等和宗教有關的事物,可是它們常常以負面形象出現,甚至往往導致厄運。例如:面對歹徒,小說《好人難尋》中的老婦人最后試圖借助宗教的力量來感化對方,結果卻遭了三槍一命嗚呼;《河》中那位牧師充滿隱喻的布道恰恰是導致小主人公最后溺死的原因……難道奧康納指望人們讀了這些故事之后受到感化進而皈依天主教嗎?

  事實上,奧康納的小說在早期甚至遭到過來自宗教媒體的批評,一篇刊登在天主教雜志上的評論指責她的小說是“對《圣經》的粗暴否定”。然而,在奧康納看來,小說絕不應該是宗教的宣傳品。受法國天主教哲學家雅克·馬里坦(Jacques?Maritain)的影響,她堅持認為:嚴肅的天主教小說家并不需要承擔在作品中宣揚宗教的義務。她說,小說家“不應該為了迎合抽象的真理而去改變或扭曲現實”,“如果作品在完成后讓人感覺作者采用欺詐的手段篡改、忽略或扼殺了相關的情節(jié),那么不論作者的初衷如何,結果只會事與愿違”。

  在美國南部,大部分基督徒信奉的是新教,而非奧康納信仰的天主教。在她眼中,南方的宗教是一種缺乏正統(tǒng)教義指導、時常盲目地自作主張、讓人感覺“既痛苦又感動,還有些猙獰滑稽”的宗教。所以,從奧康納的小說里可以讀出作者對南方新教徒的某些譏諷。

  既然絕非宗教宣傳品,那么,出自這位天主教作家的那些貌似“邪惡”的小說到底在試圖向讀者傳遞些什么呢?

  假如作者保持沉默,這個問題大概一直難以得出定論。好在奧康納本人對此給出了清晰的答案,她告訴我們:“我的小說的主題就是:上帝的恩惠出現在魔鬼操縱的領地?!庇终f:“每一篇出色的小說里都有這樣一個瞬間:你可以感覺到,天惠就在眼前,它在等待被人接受或者遭到拒絕。”

  在這里,奧康納向我們提供了一把理解她的小說的鑰匙,這把鑰匙上刻著“天惠時刻”(Moment?of?Grace)這幾個字。在她的小說里,盡管大部分時間故事里的人物都被墮落、自私、愚昧、自負、欺騙或冷漠所掌控,但是,總有那么一個時刻(往往在接近小說結尾處),奧康納會安排上帝的恩惠(或曰天惠)降臨到他們身上。在這圣靈顯現的一瞬間,這些人物突然受到某種精神上的啟迪,進而達到某種“頓悟”,他們也許會接受這一天惠,也許會拒絕它,但不管怎樣,這一靈光閃現的“天惠時刻”會使他們的內心發(fā)生改變。

  這一時刻又是如何到來的呢?面對這個問題,奧康納又將另一把鑰匙遞到我們手中,這一把鑰匙上刻著的字是“暴力”。她說:“我發(fā)現,暴力具有一種奇異的功效,它能使我筆下的人物重新面對現實,并為他們接受天惠時刻的到來做好準備?!彼又f:“一個人要想重新面對真實世界,他必須付出相當大的代價——這個觀念對于平常讀者來說很少有人理解,然而它卻蘊含在天主教徒的世界觀之中?!?/p>

  手握來自奧康納的兩把鑰匙,讓我們試著打開通向她的小說核心的大門。有必要事先聲明:這扇門并不通向我們以往常走的那條路,我們也未必從心底里完全接受這條路線圖,可是,既然我們對鑰匙的主人如此感興趣,那么為什么不按照她指引的方向走上一遭呢?

  《好人難尋》是奧康納最著名的短篇小說。故事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寫一家六口人駕車去佛羅里達旅行。老太太顯然是故事的主角。我們不難發(fā)現,這位老太太有點兒自我中心,還愛打小算盤:為了去見老熟人,她想方設法勸一家人改變原來的計劃去東田納西;因為不舍得丟下貓咪,她偷偷把它藏在籃子里帶上了車;想去看看年輕時到過的一座種植園,她就騙全家人說那座宅子里暗藏財寶;自己踢翻了藏貓的籃子導致車翻進溝里,她卻忙說自己受了內傷,以求獲得同情、不受責難。也不難看出,這位老太太頗愛虛榮:她上路前打扮得整整齊齊,因為她想“萬一發(fā)生車禍,她死在公路上,所有人都能一眼認出她是位有品位的太太”;聊天中提及自己年輕時的追求者,她說自己本來不介意嫁給他——“誰讓他是位紳士,而且在可口可樂的股票一上市時就囤了不少呢?”老太一路喋喋不休,還愛發(fā)表議論,但是她的論調幾乎全是未經真正思考的膚淺的陳詞濫調。在餐館里,店主感嘆說:“這年頭都不知道該信誰。”老太太立刻接話:“人心不古啊?!钡曛魈岬阶约鹤屓速d賬加了油,后悔“我干嗎要那么做呢?”老太太想都不想立刻說道:“因為你是個好人!”

  在小說的后一部分,以“格格不入”為首的三個在逃犯出現在車禍現場。也許正是因為老太太喊出“格格不入”的名字,才最終導致全家被殺。這一部分故事的前景是老太太和“格格不入”的對話,她試圖說服對方改邪歸正、莫開殺戒,而在背景里,另外兩個逃犯正把她的家人一個接一個地拖到樹林里殺掉。仔細閱讀老太太和“格格不入”的對話,你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絕大部分從老太太嘴里說出來的話依然是膚淺的套話,相比之下,“格格不入”的言論聽起來更像是獨立思考的結果,反倒顯得更加深刻。老太太先是重復盲目、虛偽的奉承,眼見親人一個個被殺,她又下意識地試圖通過宗教的力量來感化對方,可是因為她從未對宗教作過真正深刻的思考,所以嘴里說出來的只是些“要是你做禱告的話,耶穌會幫你”這樣空洞無力的套話。這番話倒是引出了“格格不入”的一段充滿虛無主義色彩的陳詞,他的人生哲學是邪惡的,但是他說出的一番話卻是坦誠甚至可以說是深刻的,絕非老太太那種人云亦云。在小說的結尾,親人已全部被殺,獨自面對“格格不入”(此時他穿著從被害的兒子身上扒下來的運動衫),老太太做出了一個異樣的舉動——

  她低聲說:“哎呀,你是我的兒呢,你是我的親兒!”她伸出手去摸他的肩頭?!案窀癫蝗搿毕袷潜簧咭Я怂频南蚝笠卉S,當胸沖她開了三槍。然后他把槍放在地上,摘下眼鏡擦了擦。

  奧康納交給我們的兩把鑰匙此時碰撞在一起,發(fā)出叮當的聲響。很多讀者會認為:老太太最后的那句話和那個撫摸的動作是她為了自救而使出的最后一招,“格格不入”因為受不了她的肉麻而將其擊斃。然而,在奧康納看來,此時此刻正是老太太的“天惠時刻”,在暴力的強烈沖擊下,她忽然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自己對面的“格格不入”,她突然頓悟了,發(fā)現自己本質上并不比這位逃犯高尚,她以前膚淺的價值觀忽然被一種大愛所代替,于是她對身穿自己兒子衣服的“格格不入”說出了整篇小說中她說過的唯一一句真誠的、深刻的、發(fā)自內心的話:“你是我的兒呢,你是我的親兒!”而這一時刻對于“格格不入”來說也是一種“天惠時刻”,雖然這位冷酷的虛無主義者并沒有接受這一天惠,而是本能地開槍殺死了老太太,但是,這一時刻仍然撞擊了他的靈魂,并有可能改變他的一生。在小說結尾,這位剛才還在宣稱“不干點兒壞事兒就沒樂趣”的逃犯此時卻對他的同伙說:“人生沒有真正的樂趣?!倍邮芰恕疤旎荨钡睦咸m然結束了生命,但她在生命最后的時刻超越了自己,她死去時已經不再是小說開始時那個自私、虛榮、膚淺、偽善、自以為是的人,她“像孩子一樣”,“面孔朝向無云的天空微笑著”死去了,她應該能在天堂里享受快樂。

  以上基本就是奧康納本人對這篇小說的解讀(至少應該不會相差太遠)。她還建議:“在這篇小說里,讀者應該格外留意的是上帝的恩惠對于老太太的靈魂的作用,而不是那些死尸?!痹谛≌f中,“格格不入”殺死老太太以后對他的同伙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她可以變成個好人的,”“格格不入”說,“要是每分鐘都有人對她開槍的話?!?/p>

  這句話更像是奧康納本人借“格格不入”之口說給讀者聽的。因為她相信,暴力往往是通往“天惠”的途徑。

  由此看來,我們并無理由指責奧康納對她筆下的人物過于“殘忍”,因為,不管她如何無情地諷刺他們、淋漓盡致地寫出他們身上的缺點(或曰“罪”),她都會最終安排“天惠時刻”降臨到他們的身上。她其實對他們充滿同情。

  同樣的兩把鑰匙(“天惠時刻”和“暴力”)也可以幫助我們打開通往其他小說的門?!渡屏嫉泥l(xiāng)下人》也是一個初讀有些殘酷的故事。主人公胡爾加是一個和母親一起在鄉(xiāng)下農場生活的三十二歲的老姑娘,她拿到過哲學博士學位,是一位無神論者,因為童年時的一起意外,她一直裝著一條木制假腿。一天,家里來了一個推銷圣經的“善良的鄉(xiāng)下人”,這個小伙子看上去是一個忠厚老實的基督徒。也許是欲望的趨勢,也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無神論信念,胡爾加決定勾引這個在她看來相當迂腐的鄉(xiāng)下人??墒?,當他們真正開始約會,胡爾加卻發(fā)現對方其實是個表里不一的騙子,他坦言自己“生下來就什么都不信了”,在小說結尾處,胡爾加不但受到了精神上的重創(chuàng),而且被騙子搶走了她的假腿(這一情節(jié)顯然相當怪誕)。然而,按照奧康納為我們提供的思路,這個兼有身體暴力和精神暴力的時刻對于胡爾加來說正是她的“天惠時刻”:她的自負遭到了重創(chuàng),她的無神論和虛無主義觀念受到了動搖,她驚愕地對圣經推銷員說“你是個基督徒!”——在這一刻,她可能會意識到,自己并非什么都不相信,基本的道德觀念和對宗教的依賴其實一直埋藏在心底里,這一發(fā)現無疑會改變她的生活。

  我們也不難在奧康納的其他小說里發(fā)現“天惠時刻”。在小說《河》中,小主人公被河水吞沒的時刻正是奧康納為他安排的“天惠時刻”,她想讓我們相信,這個小男孩得到了啟迪,他終于擺脫了以前生活的那個充滿銅臭和空虛的世界,真的“漂到了基督之國”。在某些小說中暴力并不是“天惠”的直接催化劑(或者表現得并不那么明顯)。在《救人就是救自己》的結尾,是那個搭車男孩的咒罵(可以算作語言上的暴力)和他的跳車行為帶來了主人公史福特利特的“天惠時刻”;在《人造黑人》中,是撞人事故之后爺孫兩人共同面對的那座“人造黑人”雕像引出了這篇小說里的“天惠時刻”:這座雕像“在他們共同失敗后讓他們聚攏在了一起。他們都感到它像一個憐憫之舉消解了兩人之間的隔閡”。

  直至此處的分析其實只不過是蜻蜓點水。假如沿著這條路繼續(xù)走下去,我們可能會開始討論“格格不入”所開的三槍和基督教“三位一體”概念之間的聯系、分析“被蛇咬了似的向后一躍”中的那條蛇在伊甸園中的淵源,接下去我們可能會去探討《火中之圈》里的三個縱火男孩和《舊約·但以理書》中的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的相似之處,而《善良的鄉(xiāng)下人》結尾處那句“他藍色的身影在一片綠跡斑斑的湖面上方奮力前行”,難道不會讓人聯想起耶穌在水面上行走的身影嗎?

  問題是,即使奧康納并不介意我們走得這么遠,我們自己是不是還愿意繼續(xù)走下去呢?

  不論如何,至此大概可以肯定,奧康納并非如我們想象般的“邪惡”。曾經“誤讀”她的讀者大可不必頓生挫折感——這些小說問世之后不是有那么長時間連文學評論家們都“不得要領”嗎?

  奧康納交給我們的鑰匙顯然并不適合每一個人。假如你是一個并不認為死后存在來世、并不相信天堂地獄之說的讀者,《好人難尋》和《河》的結局對你來說無論如何都是悲劇——一位老者被歹徒槍殺、一個男孩被河水淹死,兩條生命已經不在,那么所謂的“天惠”還有什么意義?

  文學評論界的新批評學派(恰巧T.?S.?艾略特也是其中一員)認為:要理解一篇文學作品,全部答案就在作品本身,除此之外,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等等文字之外的因素都應該被排除在外。按照這一理論,我們欣賞奧康納的小說完全沒有必要知道作者的宗教信仰以及她對自己的小說作何解釋。當然,這種觀點聽起來未免過于極端——對作品感興趣之后我們必然會關注作者,而當關于作者的資料擺在眼前,難道你想讓我們假裝視而不見?也許,我們可以在此十分明智地打個折扣,然后承認:最重要的是作品本身,其他一切均屬次要。

  當我們的視線沿著一行行精彩的文字向前移動,我們其實并不需要憑借任何來自文字以外的幫助就完全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這些小說寫得真是好看!

  奧康納在世時曾經收到過一封讀者來信,寫信的是一位學生,她在信中向這位作家求教:到底應該從她的小說里讀出什么樣的啟示?奧康納在回信中是這樣建議的:“忘掉‘啟示’,試著去享受閱讀的樂趣吧?!?/p>

  

上一章 奇書 真正的藝術大師最新章節(ji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