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于,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紤]以上狀況,你是否應拉拉桿?
1967年,菲利帕·福特發(fā)表的《墮胎問題和教條雙重影響》中,首次提到了“電車難題”。這個思想實驗,可以追溯到伯納德·威廉姆斯提出的槍決原住民問題:假設一個植物學家,有天到一個獨裁國家中游玩。當地獨裁者逮捕了20名無辜的印地安人,以涉嫌叛亂,全部判處死刑。但是這個獨裁者提出一個建議,身為客人,如果這個植物學家親手槍決其中一個印地安人,其他19個人就可以因此被釋放。這個植物學家是否應該親自槍決一位,以拯救其余19人,還是拒絕動手,坐視這20個人都被槍決?
在這個例子之外,我們還可以舉出另一個例子,一個飛機駕駛,發(fā)現飛機即將要墜機,他必須決定,要不要躲開一個比較多人居住的區(qū)域,讓飛機撞進一個比較少人居住的地方。
菲利帕.福特正是想借此,用來批判倫理哲學中的主要理論,特別是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提出的觀點是,大部分道德決策都是根據“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則做出的。
從一個功利主義者的觀點來看,明顯的選擇應該是拉拉桿,拯救五個人只殺死一個人。但是功利主義的批判者認為,一旦拉了拉桿,你就成為一個不道德行為的同謀——你要為另一條軌道上單獨的一個人的死負部分責任。然而,其他人認為,你身處這種狀況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為,你的不作為將會是同等的不道德??傊?,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為,這就是重點所在。
許多哲學家都用電車難題作為例子來表示現實生活中的狀況經常強迫一個人違背他自己的道德準則,并且還存在著沒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況。
道德主義認為:人是目的,而并不是工具。因此,不能簡單認為五個人的生命比一個人的生命更重要。不殺人是道德義務,救人亦是道德義務,這兩種道德義務發(fā)生了沖突。道德主義的意旨要求,在面對此類兩難選擇時,應當不作為。
功利主義認為,從數量上看,五多于一。因此,五個人的生命比一個人的生命更加重要。當必須放棄一者時,應當犧牲少數人的生命從而挽救多數人的性命。但是,功利主義面對的一個主要詰難是,生命是無價的,沒有人有權利,也沒有人有能力去比較五條命和一條命孰重孰輕。
心理學家發(fā)現,大多數人在面對第一個狀況:可以切換軌道,讓電車撞上一個人,或是不切換,讓電車撞上五個人時,都會選擇切換軌道。但是在面對第二個狀況:親手把路人丟下天橋,讓電車出軌,以拯救五個人,或是不動手,讓電車撞上五個人時,大多數人又會選擇不動手。顯示人類擁有的道德直覺,在第一個狀況中,像是功利主義一樣運作,而在第二個狀況中,則像是道德義務論者。
經由fMRI掃描,大多數人在第一個狀況中,腦部使用一般的區(qū)域來運作;但在第二個狀況中,則會動用到情感判斷的部分。情感判斷部位受到損害的腦傷患者,進行這項實驗時,在第一個狀況中,與第二個狀況中,都會以功利主義方式,決定犧牲一個人,以拯救五個人。
此外,在第一個狀況中,如果不提示在軌道上的人,他們的身份,大多數人都會決定切換軌道,犧牲一個人,以拯救五個人。但是假如提示在軌道上的人,他們的身份,是自己的親人,大多數人又會決定不切換軌道。
總之,生命不是數字,1條人命也不見得不如5條人命貴重。犧牲總是悲劇,無論如何,如果條件可以,想想怎么讓車停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