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曦苦笑著搖搖頭,眼前這位皇帝陛下,一貫的唯我獨尊,無非是一種天朝上國皇帝的思維方式,他總覺得自己是天朝上國,自己統(tǒng)治下的百姓很幸福,大家都愿意在這里生活,如果逗留海外不歸,是這些人出了問題,而從來沒有想過是不是自己的政策出了問題,開放一個小小的海禁,居然有如此之多的限制。
胤禛看她表情,好奇的問道
胤禛(雍正帝)你笑什么?
若曦搖頭
馬爾泰若曦沒什么。
不管怎么說,胤禛肯打開海禁,不管他是為了什么,總比他老爹和寶貝兒子,一味閉關鎖國要強,還是不要苛求了。
胤禛(雍正帝)從雍正五年開始,我命高其倬與福建巡撫常賚,廣東巡撫楊文乾商討具體辦法,并命內閣將康熙年問辦理海洋事務的成案,匯編成《海洋事宜》,發(fā)給高其倬等籌議時參考。高其倬、常賚,楊文乾等主要是討論出洋民人的回歸問題。
說到這里,胤禛看若曦一眼,搖了搖頭笑道
胤禛(雍正帝)我知道你想說我控制欲太強,非逼著人家回來對不對?
若曦嘟嘟嘴不說話,胤禛輕笑一聲說道
胤禛(雍正帝)你知道出海之后。一去不回的有多少人嗎?
馬爾泰若曦多少?
胤禛細細給她算賬
胤禛(雍正帝)他們三人調查之后,于當年九月上折子奏報,過去出洋一只船,船戶只報給官府出海的人數(shù)有六七十人,七八十人,實際上多達二三百人,甚至四五百人,大多數(shù)人都不回歸,因此僑居爪哇的有萬余人或幾萬人,留住菲律賓的有幾千人。
若曦驚訝不已
馬爾泰若曦竟然有這么多!
胤禛點頭
胤禛(雍正帝)所以問題來了,開海禁不要緊,可要是毫無限制,任由他們這么下去,只會造成大清財富和戶口的大量流失,與朝廷有百害而無一利!
若曦皺眉,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反駁,她到底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
所以高其倬三人經(jīng)過討論,為留居問題的解決,首要的是禁止人民再偷流出國,所以開洋禁著重考慮如何使出洋的人員按時歸來。他們建議采取兩項辦法,一是外出者交具保結,凡出洋的船主,水手,商人都要由族鄰保甲出具保單,再用同業(yè)三船連環(huán)互保,手續(xù)齊全,地方官發(fā)給出洋執(zhí)照,同時登記外出者姓名、年齡、面貌,注明指紋,到出洋時由有關官員檢驗。
回歸同時同樣查核,如有去多回少情事,先將船戶人等嚴行治罪,再將留住之人家屬嚴刑追比。
另一項是指定出洋地點,為了避免徇情隱瞞的弊端,出洋船只不許于所在地出口,一律到指定地點檢桉出洋,福建集中于廈門,廣東則為虎門,若在其他口岸出海,照私越之例治罪。
胤禛則認為第二條辦法好,第一條言之有理,但不便于實行。更不同的是他不贊成高其倬等人的基本精神,高其悼等人的目的是讓出洋之人一定回來。
而胤禛則認為
胤禛(雍正帝)朕非欲必令此輩旋歸也。即盡數(shù)旋歸,于國家亦復何益?所慮者既經(jīng)久離鄉(xiāng)井,安身異域,宜乎首邱之念絕矣,而一旦返回故土,其中保無奸徒包藏詭謀,勾連串通之故乎?
意思就是說,胤禛在顧慮這些久離鄉(xiāng)井的人回來,是否別有企圖,影響治安。
胤禛(雍正帝)這些人已然久居海外,突然回來了,萬一他們跟那些西洋人勾結,圖謀不軌又該如何預防?
何況
胤禛(雍正帝)大海茫茫,遇上大風大浪以至于漂流到遠洋,以至于誤了回歸的日期,是常有的事,因為這個就問罪其家屬,有這個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