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張廷玉,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雖然是喊臣,卻頗受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看中,死后得以以漢臣身份配享太廟,成為清代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說到這里大家或許會有人說,不是說乾隆和張廷玉關系很差嗎?
今天咱們就單獨開一章,說說弘歷和張廷玉這對師生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
張廷玉是弘歷的老師,他們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開始就那么劍拔弩張的,還是有過一段蜜月期的。
他們兩個人成為師生啊,最早是在雍正元年正月的皇子拜師儀式上開始的。當時是在紫禁城的懋勤殿,在雍正的親自主持下,十三歲的弘歷,正式拜時任禮部尚書的張廷玉為師。
而小弘歷呢,也很快意識到了,這位張先生的不一般。
因為弘歷在上書房上課的時候,基本沒見過幾次張廷玉。問起來別人都告訴他:“張大人正陪著皇上處理政務呢?!?/p>
所以呢,弘歷他從小就知道張廷玉的能力很強,而且深受他皇阿瑪雍正皇帝的器重,
而考慮到雍正元年八月就已經(jīng)確立的“秘密立儲”制度,只要最后遺詔不公開,那么繼承人的身份,就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變化。
那么這種時候,弘歷作為皇子,和雍正的親信重臣打好關系,那就太重要了。
于是我們接下來就會發(fā)現(xiàn),弘歷當時是經(jīng)常去找張廷玉套近乎的。
而問題的關鍵是,雍正在位時,是嚴格限制大臣們和皇子結(jié)交的。
那么弘歷要怎么和張廷玉套近乎呢,很簡單就是利用他自己最擅長的事,沒錯就是弘歷最得意的寫詩。
當時弘歷經(jīng)常拿著自己寫的并經(jīng)過精選的詩詞,跑去向張廷玉請教,來體現(xiàn)自己的謙虛好學。
據(jù)后來張廷玉回憶說
張廷玉皇四子詩文,自加選擇,匯為一集,以示廷玉。廷玉受而循繹焉
意思是臣收到之后,是看了又看,讀了又讀,然后給出評價。
張廷玉皇四子詩文,意義深遠,文采博瞻,而筆力之雄俊健捷,遠邁等倫。
當然這會兒已經(jīng)是雍正八年十一月了,雍正早就寫好了遺詔,而且還給張廷玉看過了,所以這個點評難免有拍未來皇帝馬屁的嫌疑。
但是由此可以看出,兩人當時的師生關系還是很不錯的。
到了雍正十三年,,雍正帝病危。臨終前,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遺詔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乾隆帝即位后,奉大行皇帝遺命,由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輔政。因他們懇辭,以總理事務王大臣稱職。
乾隆元年,張廷玉再次奉命為皇子師傅,仍兼管翰林院事。二月,乾隆帝親謁景陵,張廷玉與王大臣留京總理事務。自此以后,皇帝每逢巡幸,張廷玉總是留京總理事務。乾隆帝還總是將他留京總理朝政,夜宿紫禁城,并典試科舉,選拔人才,考察薦舉官吏。
乾隆二年十一月,授總理事務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進三等伯爵,賜號勤宣。乾隆三年,乾隆帝將臨辟雍視學,舉“三老五更”古禮。張廷玉上疏指出
張廷玉待人行,事因時起”,古禮不可行。
同年,罷總理事務之名而以大學士掌機要。
可以說乾隆在位初期,兩人的關系還是很好的,乾隆對張廷玉始終恩寵有加。
比如說清朝本無文臣封公侯伯之例,卻封張廷玉為伯爵,“系格外加殊恩”。
然而,年逾古稀的張廷玉的固執(zhí)和好激動,使他與乾隆帝之間漸生嫌隙。
乾隆十年四月,鄂爾泰病故,訥親取代了他。雖然張廷玉面奏內(nèi)閣班次應以訥親居首,但其心中亦有難言之隱。
為了平衡各種因素,確定“嗣后內(nèi)閣行走列名,訥親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張廷玉在前”。
。乾隆帝的種種做法,實際上是加劇了滿漢臣僚之間的矛盾,使他們很難協(xié)調(diào),以致明爭暗斗、互不尊服。張廷玉與鄂爾泰共事十余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語”。鄂爾泰有所過失,他必微語譏諷,使鄂爾泰無地自容。
到了乾隆十三年,正月,張廷玉上書以老病請求退休。乾隆帝專降諭旨
弘歷“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執(zhí)意挽留他不準他退休,理由是配享太廟的大臣,不應該告老還鄉(xiāng)。
乾隆十四年正月,乾隆命他如宋代文彥博舊例,十日一至都堂議事,四五日一入內(nèi)廷備顧問。
當年冬天,張廷玉再次乞求離職養(yǎng)病。乾隆帝批準以原官致仕還專門開了一次朝會表彰張廷玉的功績,并御制詩三章賞賜、
在這次朝會上,乾隆還專門對他們君臣的未來做了一個美好的暢想。
弘歷至朕五十圣壽,大學士亦將九十,輕舟北來,扶鳩入覲,成堂廉盛事。
也就是說,等朕五十歲的時候,張老師1你也有九十了,到時候你再北上,咱們君臣再會。
這么一看是不是挺美好的。
可是這時候張廷玉心里犯嘀咕了,為什么呢,他想起上次乾隆拒絕讓他退休,給出的理由是配享太廟的大臣,不應該告老還鄉(xiāng)。那現(xiàn)在乾隆批準他告老還鄉(xiāng)了,是不是不讓他配享太廟了?
犯嘀咕的張廷玉立刻進了宮,見了乾隆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訴說
張廷玉以前世宗憲皇帝破格給予臣厚恩,遺命臣配享太廟,去年跟從陛下祭祀時又有挽留臣告老回鄉(xiāng)的諭旨,臣恐怕死后不能有這樣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間也有類似的議論。
于是他就免冠叩首,非要乾隆帝給他一個憑證,保證他一定能配享太廟。
好嘛,這是逼著領導給你寫保證書啊,倚老賣老啊。
乾隆帝雖然很不高興,但還是擬了手詔,申明雍正帝的成命,并賜給張廷玉一首詩以安其心。
弘歷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惻動予悲。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余恩或過之??衫嗵镌訌R,漫愁鄭國競摧碑。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
意思就是說,張先生你放心,皇阿瑪承諾的事,我一定會遵守。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來,乾隆已經(jīng)開始不高興了,不過還顧念著多年的師生情分沒有翻臉。
但是接下來的事情,是一樁接著一樁。
先是張廷玉太高興了,熬夜給乾隆寫了一晚上謝恩折子,老頭八十多了嘛,這么一熬夜,第二天早晨,怎么也起不來床了。于是他就讓他兒子張若澄代替入宮向乾隆帝謝恩。
好嘛,這下子乾隆脾氣徹底爆發(fā)了,送走了張若澄之后,轉(zhuǎn)頭就開始破口大罵
弘歷好你個張廷玉,你要恩典的時候,自己親自來要。謝恩的時候,就讓你兒子來打發(fā)我,你是不是太不把朕放在眼里了。
其實大家站在乾隆的立場上想想,完全可以理解他的心情。
你張廷玉說要退休,乾隆批準了,還專門開了個表彰大會表彰張廷玉的功績。而你身為臣子要求皇帝給你立字據(jù),乾隆雖然生氣,但是給你寫了保證書,
可偏偏到謝恩的時候,見不著你了,只見到你兒子了,這擱誰誰都生氣?。?/p>
站在乾隆的立場上,肯定會覺得張廷玉沒有感恩之心嘛。
于是乾隆就下旨,令他明白回奏。當時,由軍機大臣傅恒、汪由敦傳寫諭旨,圣旨寫好了,還沒有下達呢,張廷玉就跑進宮來謝恩了。
這下乾隆帝更為不快,心里想
弘歷不對啊,朕罵你的時候,你兒子已經(jīng)走了啊,你是怎么知道,朕不高興啦?朕罵你的圣旨還沒發(fā)給你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不是在朕身邊安插眼線了?
乾隆認為這是軍機處泄露消息的原故。于是斥責汪由敦泄露消息。于是再次召集廷臣會議,商議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yōu)容。
最后乾隆帝下令削去張廷玉的伯爵。但是配享太廟的資格,還繼續(xù)保留著。
說明乾隆雖然有點生氣,但還沒徹底撕破臉。
弘歷朕生氣朕給你的伯爵朕收回來了,配享太廟是皇阿瑪給你的,還給你保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