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公二十萬南安軍兵臨宋京城,云中宣王被困,號召全國勤王。
宋文公不容云中宣王救兵感到,猛攻宋京,發(fā)動了一波比一波猛烈的攻勢,最終宋京北墻坍塌,宣軍入城。
宣軍入城,云中宣王倉皇出逃,被劉子胥抓住,押上囚車送往南京,其余王室成員都被下令處死。
宋京淪陷,宋文公發(fā)兵攻取了云中國其他州府,云中國滅亡。
云中國滅亡后,宋文公班師回朝。
回到長安,長安城百姓自覺站在街邊,迎接宋文公的歸來。
宣文帝興奮無比,云中國滅亡,相當于打開了通往中山的大門,此后只需發(fā)一支精銳便可滅亡中山國。
而那個被擒的云中宣王,則被宣文帝下令處死了。
宋文公出征三年,歸來時已是海秀四十八年,此時上梁城修繕完畢,宣文帝將都城遷回上梁。
回到上梁之后,宋文公開始了對宣朝行政規(guī)劃的改革。
宋文公給宣文帝遞上一道奏折,建議他建立“行省制”。
宣文帝之前設立了“省”這個區(qū)域名稱,這是行省制的雛形。為什么要建立行省制呢?
因為宣朝的州府大小參差不齊。之前華夏的州府在魏朝時是相當統(tǒng)一的,被規(guī)規(guī)矩矩地以縱橫十萬的大小來劃分。全國疆域約五百萬,因此就有五十個州府。
但是到了錦朝就開始變化了。錦太祖改革,下令:經(jīng)濟繁榮的州府要將周圍經(jīng)濟落后的州府劃為自己的屬城,以此來帶動周圍州府的經(jīng)濟發(fā)展。
因為這一政策,使得那些有錢的州府變得越來越大,別的州府屬城只是個縣而已,可是如杭州、宜州的屬城確實一個州。這是州府間的合并。
州府合并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它確實起到了帶動周圍經(jīng)濟發(fā)展的目的,使錦朝越來越繁榮。弊在于容易使地方軍閥出現(xiàn)。如杭州,本身就十分繁榮,杭州知府手底下有大量財富,州府合并之后又有了大量的土地,還有了大量的勞動力,這就使那些經(jīng)濟繁榮的州府的知府和總兵勢力膨脹,是“分封諸侯王”的另一個形式。
地方的勢力膨脹,導致了錦朝國祚才二百年就滅亡了。而為了管制這些州府,趙華良在一個州里面除知府外還設立了州牧、刺史的職位來分散知府的權(quán)力。如此就很大的減小了地方對中央的威脅。
到了宣文帝時期,州牧、刺史的職位已經(jīng)被廢除,宣文帝建立了“省”這個名稱,在全國各地劃分了很多個省,一個省包括好幾個州府,還設立了“省督”的職位來監(jiān)督省內(nèi)的官員。
但是宣文帝只是粗略的劃分省而已,有的省太大,省督監(jiān)督不過來,有的省又太小,無法發(fā)揮省督的作用。
于是宋文公就建議宣文帝建立完整的“行省制”制度,認認真真地把“省”地位板正,徹底解決地方威脅中央的問題。
宣文帝看到之后當即下詔,令宋文公為領導人,主持這場新一輪的改革。
宋文公確立行省制的第一步就是劃分各個省的省界。
由于川蜀太大了,橫穿南北,所以宋文公將它兩刀切,分為三個省,自北到南分別是東川省、南川省和云川省。其中,東川省包括漢中、并州、琴州、安州等五個州府,南川省包括啟州、麟州、理州等五個州府,云川省包括宣朝東南部,輝州西部的禹州、建州、康州三個州府。
如此一來,原本川蜀龐大的人口和經(jīng)濟就被分成了三份,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員進行治理,就不會出現(xiàn)地方官員過大的問題了。
劃分了川蜀之后,宋文公又把刀伸向涼北。涼北只有一個孟州,但是孟州城包括詩州、盤州、孟州,自孟州到上梁還有八百里,趙華良打算在哪里筑城,后來忙于戰(zhàn)亂沒有實施,導致這一大塊地盤落入了尚齊之手。尚齊在這里建造了同州和池州。涼北之地連通西域,自秦圣帝兵敗之后就放棄了北楚,北楚有英州、定州,涼北吞并了這兩個州府之后領土又擴大了將近五分之二,如此一來孟州就有了七個州府,遠遠超出了一個省該有的規(guī)模。
宋文公下令廢除前朝的“同富令”,命令各州府必須將之前吞并的州府“吐”出來,各自發(fā)展。孟州如此便分裂成了七個州府,從涼北一直延伸到上梁,是帝國的生死路線,直逼帝國心臟,對中央的威脅最大。
宋文公將涼北本部及北楚的英州、定州、詩州、孟州劃分為北涼省,將上梁、北涼之間,北境之南,東川省東方的盤州、同州、池州劃分為陜西省。
陜西省東北的河北地區(qū)為河北省,河北省正北方的北境七州橫穿一整條大宣北方邊境,若是單獨作為一個省太過于危險,于是宋文公將北境七州劃分為東、西兩個省,分別是劍烽省和永平省,寓意為“劍刃鋒芒,千里烽火,雄兵援北,共抗胡蠻”和“邊境永遠平安,寧愿百姓不識兵甲為何模樣”。
永平省正東方向是遼東地區(qū),被劃分為遼東省。遼東省的西南方向、永平省的正南方向是華北地區(qū),被劃分為華北省。
華北西南、河北正南的河南之地被劃分為河南省。河南省包括利州、賓州、綿州、上梁四州。而山東地區(qū)則是和川蜀一樣的問題,貫穿南北,控制海口,經(jīng)濟發(fā)展過于繁榮。宋文公為了平衡,將山東之地劃分為了三個省,兩個省位于東海海岸,一個省位于河南省之東,稱為山西省。山西省接壤東邊兩個省,自北到南分別是山東省、北揚省。北揚省之南是原宜州,分裂后變成了賀州、閬州、歆州、梁州,獨自為一個省,為南揚省。南揚省的范圍從揚子江(即長江)南岸一直到南海,江南東部的海岸線它全占了。南揚省西部又有兩個省。原杭州被劃分為江北省,原洪州在江北省正南方,被劃分為洪南省。這三個省占了大半個江南,江南西部的銀州分裂后變成了銀州、楚州、荊州、襄州,獨立稱為江西省。銀州北部的平州和西部的南州分裂之后變成了揚州、商州、平州、南州、青州五州,被劃分為江春省。如此一來,江南之地就被劃分為了五個省。
江春省北方的庭州分裂后變成了銘州、卓州、梧州、庭州,被獨立為北威省。
江西省之西是廣北省和廣南省。廣北省包括德州、威州,分裂后是德州、岳州、威州、雁州。廣南省包括輝州、慶州,分裂后是開州、元州、輝州、慶州。
宋國、侯國舊地也被劃分為安南省、中南省和懷修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