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逸塵道人
原文
?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青護(hù)-言]。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流之澤。其中多赤[魚需],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譯文
基山再向東三百里的地方,叫做青丘山。山的向陽的南坡遍布玉石,山的背陰的北坡,盛產(chǎn)一種叫做青雘的涂料。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只狐貍,長著九條尾巴,叫聲如同嬰兒啼哭。這種野獸非常兇猛,愛吃人。但這種九尾狐的肉,能避除南方流行的蠱毒。山上有一種名叫灌灌的鳥,形狀與鳩相似,啼叫聲如人們互相呵呼的聲音。人們?nèi)襞鍘н@種鳥的羽毛可以不受蠱惑。英水發(fā)源于青丘山,向南流去,注入即翼之澤。水中盛產(chǎn)人的頭魚的身的赤鱬,它的啼叫聲很象鴛鴦的叫聲,吃它的肉可以不生患疥病。
青丘山,福地洞天。
位于山東省的基山再向東三百里。
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太平御覽》青丘國其人食谷……其狐九尾。郭璞曾經(jīng)注釋說這種動物雖然能吃人,但是"見之則吉"和能"……令人不逢妖邪之氣"。
青丘之國,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
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海注于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鴦鴛,食之不疥。
青丘之國物產(chǎn)豐饒,四季如春,不但居住著神的子民,也繁衍聲息著各種各樣的妖怪種族。在那連綿起伏的山巒中,也居住著少量的人類。
這里和凡間界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在這里沒有任何固定的法則,不論是妖怪、神民,還是人類都是以各族的族規(guī)為距,雖然有少許的殺戮,但也只限于部族與部族之間的世仇,從未影響過其它生活在這里的居民。
強者為尊,強大者往往什么都是對的,這是每個居住在這里居民都明白的道理,是必須遵守、也是不得不遵守的條約。
青丘國中,九尾狐族在這里有著絕對的地位,沒有任何的種族敢輕視九尾一族,即使是上古遺留的強大神民。
九尾狐族精擅各種攻擊和幻變的法術(shù),他們又以家族為單位的生活在青丘各地,各個家庭間一呼百應(yīng),雖然說是分散居住,除了距離遠(yuǎn)了點外,合群體居住在一起沒有任何區(qū)別。如果單純的從實力方面而言,在青丘國內(nèi)可以說沒什么種族可以一爭高下。
九尾狐族在青丘中,有著如同人間皇族一般的地位,各個部族都對九尾狐一族非常的尊敬。同時九尾一族也是最為高傲的種族,他們很少與外族的人來往,而能與九尾狐一族成為朋友的"人",可以說比青丘之國內(nèi)的道士還少。
即使是國內(nèi)邀請他們?nèi)プh事,他們也是只派幾個代表在其中巧妙的周旋,從不過多的介入到里面,特別是一些關(guān)于各族仇殺的問題。也因此九尾一族得到了很多同樣高傲種族的尊敬。
九尾一族,按照修為的深淺分為四種,分別是靈、妖、魔、仙、天;靈狐最弱,妖狐次之、魔狐再次,仙狐是為最強。至于天狐,更是傳說中的存在,比方遠(yuǎn)古妖帝--東皇太一?;旧鲜遣豢赡芤姷降?,所以仙狐則算是九尾狐族中最強的存在。
九尾狐
在上古有一個夏族大禹娶涂山族女子的神話,此中牽涉一個神秘物象,便是九尾白狐。據(jù)東漢趙曄 《吳越春秋●越王無馀外傳》和《藝文類聚》卷九九所引《呂氏春秋》佚文記載,大禹來到涂山--據(jù)考在今河南嵩縣,遇見一只九尾白狐,并聽見涂山人唱歌,說“綏綏白狐,龐龐九尾”,如果你在這里“成家成室”,就會子孫昌盛,于是大禹便娶了涂山氏的女孩子,叫做女嬌。由于神話記載得很晚,明顯加進(jìn)后世思想文化觀念,如果恢復(fù)其本來面貌,便是大禹在涂山娶了九尾白狐做妻子。這個人獸婚配神話背后所隱藏的文化意義,乃是涂山氏是一個以九尾狐為圖騰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涂山氏當(dāng)作自己的祖先。由于九尾狐有這么一件很風(fēng)光的事情,所以后代的狐貍精們總喜歡驕傲地說自己是涂山后裔,炫耀血統(tǒng)的高貴。
上古神話演義中有一段: 過了黑齒國,就到青丘國。那些人民食五谷,衣絲帛,大概與中國無異。但發(fā)現(xiàn)一種異獸,是九尾之狐。據(jù)土人說,這狐出現(xiàn),是太平之瑞,王者之恩德及于禽獸,則九尾狐現(xiàn),從前曾經(jīng)現(xiàn)過,后來有幾十年不現(xiàn)了。現(xiàn)又復(fù)出現(xiàn),想見中國有圣人,天下將太平之兆。文命聽了,想起涂山佳偶,不禁動離家之嘆。然而公事為重,不能顧私,好在大功之成已在指顧間,心下乃覺稍慰。在此九尾狐的出世被稱為祥瑞之兆。
漢代盛行符命思想,于是本為圖騰神的九尾狐也被符命化了,成為祥瑞的神秘象征符號。
漢時石刻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并刻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
歷史上東夷人的崇拜狐仙。根據(jù)<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地望考證>一文,青丘國,黑齒國,十日國都在東夷人的日照臨沂一帶。商人喜歡九尾狐,豎亥為商人祖先,也曾在此居住。
日本狐仙的等級:
仙狐:活了千年左右的狐貍的總稱。
空狐:活了三千年以上而升天的狐貍。
天狐:活了一萬年以上而升天的狐貍。
靈狐:修煉至成人型有元靈丹的狐貍。
善狐:善良狐貍精的總稱。
赤狐:紅色的狐貍。神道教所屬。
白狐:白色的狐貍。神道教和佛教所屬。傳說安倍晴明的母親是白狐的化身。
金狐:金色的狐貍,是太陽的象征。佛教所屬。
銀狐:銀白色的狐貍,是月亮的象征。佛教所屬。
黑狐:黑色的狐貍。被視為北斗七星的化身。神道教所屬。
野狐:邪惡狐貍精的總稱,又被稱為地狐、中狐和宙狐。
中國,印度,日本 ,基督教,日本真言密教 都有關(guān)于狐仙傳說。
灌灌
青丘山,有一種禽鳥,形狀像斑鳩,鳴叫的聲音如同人在互相斥罵,名字是灌灌,把它的羽毛佩戴在身上使人不迷惑。
赤鱬
《山海經(jīng)》描述:其中多赤魚需,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鴦鴛,食之不疥。人面魚,也有說法師娃娃魚……遮住身體,側(cè)看魚頭,其實人面你可以想象的和猴子猩猩的臉差不多。
原文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足鵕-鳥]于東海,多沙石。漢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氵育],其中多白玉。
譯文
青丘山再向東三百五十里的地方,叫做箕尾山,這座山的尾部踞于東海之中,山中多沙石。山中流出的河叫做汸水,向南流去,注入淯水,其中盛產(chǎn)白色的玉石。
白河,發(fā)源于洛陽市嵩縣境內(nèi)伏牛山玉皇頂(海拔3212米,號稱中原第一峰)全長630公里,其中從源頭到與南陽市南召縣交界處的喬端有50公里,屬洛陽市;從南召縣經(jīng)方城縣、宛城區(qū)、臥龍區(qū)到新野縣,南陽市境內(nèi)全長550公里;白河出新野、經(jīng)湖北省匯入漢水,本段僅30公里,流至襄樊注入漢水。常年有水,流域面積12500平方公里,在南陽市區(qū)內(nèi)流經(jīng)河段總長32公里,自東北向西南,自成半環(huán)形穿市而過。
根據(jù)以上信息,箕尾之山應(yīng)為現(xiàn)在河南省魯山縣境內(nèi)的石人山。石人山古稱堯山,是八百里伏牛山東段主峰之一,因主峰之巔有一尊形似人體的巨石高聳入云而得名。主峰玉皇頂海拔2153.1米,奇峰秀麗,云霧籠罩,凌空聳立的各色巨石,天斧神工,千姿百態(tài),峰巒羅列,山峰造型各異,令人浮想聯(lián)翩。可以看出,石人山的特點與山海經(jīng)中"多沙石"這一描述吻合。
至于山海經(jīng)中提到的東海,應(yīng)為現(xiàn)在的淮河流域范圍。一是淮河流域在古時因水路不通而在從河南平頂山市至安徽蚌埠一帶形成一個巨大的湖泊(這一帶現(xiàn)在的海拔高度都在海拔40米左右),古人稱之為海不足為怪【也是這樣才有了涂山氏幫助大禹在蚌埠附近治水的故事,也是這樣有了麻姑三見東海滄海桑田的說法】;二是從石人山發(fā)源的另一條河,即現(xiàn)在的沙河,向東流入了現(xiàn)在的淮河流域。
此外,伏牛山一帶同時跨中國長江(漢水)、黃河和淮河三大流域是符合山海經(jīng)對箕尾之山"尾踆于東海"而"漢水出焉"這一特質(zhì)。
原文
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瑩為席。
以鵲山為頭,從招搖山起,蜿蜓到箕尾山,總共十座大山,長二千九百五十里。這些山中的神仙,都是鳥身龍頭(多可愛的長相啊)。感覺有點像長了毛的翼龍。祭祀神仙的禮儀是將牲畜放在玉制的禮器之中,把祭祀用精米放在白菅做的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