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逸塵道人
原文
又西八十里曰小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獸多[牛乍]牛。其陰多磬石,其陽多[王雩]琈之玉。鳥多赤[敝鳥],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狀如烏韭,而生于石上,亦緣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譯文????
再往西行八十里就是小華山。山上長的樹木主要是荊棘和枸杞。有野獸出沒,但大半是牛。山北有很多可以制作成樂器的磬石,山南有豐富的王雩玉。在這山上,鳥類多半是錦雞,這種錦雞能滅火。有一種草,名叫薜荔,形狀像黑韭草,生在石頭縫里,有赤紅色的韭草就攀緣樹木生長。誰要是吃了這種草,就不會患心絞痛,有這種病的人,一吃就好。
小華山
位于陜西省武功老城(今武功鎮(zhèn))南門外西側(cè),其南依潺潺湋河,東臨滔滔漆水,遠(yuǎn)對巍巍太白高峰,山清水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古就是一塊風(fēng)水寶地。小華山曾異名"葆貞庵",據(jù)縣志記載,此處為宋代理學(xué)家張載講學(xué)之"綠野亭"遺址,這里山水明麗,故名曰:"綠野亭"。小華山地勢崎嶇,層巒聳翠,古柏森蔚,回欄折檻。又以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圣母姜嫄墓"飛鳳穴"位于其之巔而聞名于關(guān)中大地。
小華山
小華之山就是現(xiàn)在的少華山。位于陜西省華縣少華鄉(xiāng)(今蓮花寺鎮(zhèn))劉家河村南,在縣城東南約五公里處。東連小夫峪,西郊白石峪,主峰海拔1664.4米。因與西岳太華山峰勢相連,遙遙相對,并稱“二華”,但低于華山,因名其少華山,又名小華山。
其南依潺潺湋河,東臨滔滔漆水,遠(yuǎn)對巍巍太白高峰,山清水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古就是一塊風(fēng)水寶地。小華山曾異名"葆貞庵",據(jù)縣志記載,此處為宋代理學(xué)家張載講學(xué)之"綠野亭"遺址,這里山水明麗,故名曰:"綠野亭"。小華山地勢崎嶇,層巒聳翠,古柏森蔚,回欄折檻。又以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圣母姜嫄墓"飛鳳穴"位于其之巔而聞名于關(guān)中大地。
據(jù)傳葆貞庵原是圣母姜嫄修身之處,又是其安息之地。據(jù)史書介紹,傳說炎帝之母安登,曾游華陰(小華山)有感,身懷有孕,居期而生炎帝。故稱為"小華山"。一九八一年由武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現(xiàn)在小華山是一處旅游圣地,免門票。
?牛
zuo(第四聲 做)zuo(第二聲 昨)普通野獸, 應(yīng)該是現(xiàn)在的羚牛,目前在仍然生活與秦嶺一帶。 沒有什么文獻(xiàn)記載。
磬(qìnɡ)石:適宜制磬的美石。
王雩]琈之玉: 美玉名。
萆(bì)荔:可能為現(xiàn)在的薜荔。薜荔是常綠攀援或匍匐灌木,常攀援在城墻石縫中;先主要分布我國華東、華南和西南、長江以南至廣東、海南各省。亦見于日本、印度。薜荔果含有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礦物質(zhì)。性味酸平,具有壯陽固精、止血、下乳的功效。治遺精、陽痿、久痢脫肛、乳汁不通等病癥?!侗静菥V目》載“壯陽道尤勝。固精消腫,散毒止血,下乳。治久痢腸痔”。
烏韭:一種苔蘚類植物,多生于潮濕的地方。
赤鷩鳥
一種以火為食物的神鳥。
赤鷩,山雞之屬,胸腹洞赤,冠金,背黃,頭綠,尾中有赤,毛彩鮮明。有點像大公雞。
原文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陽多銅,其陰多鐵,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莖,其實如棗,可以已聾。其草多條,其狀臺葵,而赤華黃實,如嬰兒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獸多蔥聾,其狀如羊而赤鬣。其鳥多[民鳥],其狀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譯文
再往西八十里有座符禺山。山的南坡多有豐富的銅礦,山的北坡也蘊藏著鐵礦。山上有一種樹木叫文莖。這種樹的果實很像棗子,可以用來醫(yī)治耳聾。山上長的草是一條一條的草,形狀像山葵,像嬰兒的舌頭,開出紅色的花,結(jié)的果實是黃色的,吃了這種草不再使人感到人生的困惑。符禺水淵源于此,它向北流入渭河。山上生長的野獸主要是一種名叫蔥聾的東西。它的身形似羊,但長著一把紅色的胡須。山上生長的鳥類主要是民鳥。這種鳥的形狀像翠鳥,但嘴殼是紅色的。它嘴里噴出的一種液體可以滅火。
符禺山
山名,在今陜西境內(nèi)。
文莖:植物名,一說指無刺棗,一種小喬木,枝上沒有棘針。
條:植物名,一說可能是蜀葵,二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葉互生,卵圓形。
符禺之水:即符禺水,水名,又稱沙溝水,在今陜西境內(nèi)。
蔥聾:獸名,一種野羊。一說指藏羚。
民鳥(mín):是傳說中的一種神鳥。它嘴里噴出的一種液體可以滅火。
鴖
鳥名。
這里提到的鴖應(yīng)該是藍(lán)翡翠。
藍(lán)翡翠身長29 -31 cm,體重71-138g,壽命10年。是一種以藍(lán)色、白色及黑色為主的翡翠鳥。以頭黑為特征,翼上覆羽黑色,上體其余為亮麗華貴的藍(lán)紫色。兩脅及臀沾棕色。飛行時白色翼斑顯見。虹膜深褐色;嘴紅色;腳紅色。尾羽較喙長,翅形短圓,頭頂黑色,頸有白圈,額至上頸,喙角、頰至頸側(cè),以及內(nèi)側(cè)翼上覆羽等均絨黑色,此下具一小型白斑。上體輝紫藍(lán)色,腰部更輝亮。頦和喉白色,下體其余部分均為棕黃色。 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qū)、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