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蛋龍,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 生存于白堊紀晚期,身長1.8到2.5米。大小如鴕鳥,長有尖爪、長尾,推測其運動能力很強,行動敏捷,可以像袋鼠一樣用堅韌的尾巴,保持身體的平衡,跑起來速度很快。
2007年3月24日,河南發(fā)掘世界上最小竊蛋龍化石。
中文學名
竊蛋龍
拉丁學名
Oviraptor
別稱
偷蛋龍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蜥形綱
目
蜥臀目
亞目
獸腳亞目
科
偷蛋龍科
亞科
偷蛋龍亞科
屬
偷蛋龍屬
種
竊蛋龍
分布區(qū)域
蒙古
身長
2米
身高
3米
體重
33千克
食物
軟體動物之類,食性為雜食
活動范圍
蒙古
生活年代
白堊紀晚期
1923年由隊長安德魯斯率領的美國中亞考察隊,在蒙古高原額仁大巴蘇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時,它在一堆原角龍的化石附近,而且正在一堆化石蛋上,由于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認為這條龍正在偷取原角龍的蛋,美國中亞考察隊領導者奧斯朋博士給它取名為竊蛋龍,并一直沿用。
1993年,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專家馬克教授來蒙古高原考察,并且發(fā)現(xiàn)了完整的恐龍胚胎化石。研究的結果是,這個胚胎是竊蛋龍的。他還發(fā)現(xiàn)這枚有胚胎的恐龍蛋化石與60年前發(fā)現(xiàn)的被竊蛋龍壓在身下的恐龍蛋化石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那些卵不是原角龍的,而是竊蛋龍自己的,如此一來,它偷吃原角龍蛋的假設也就不成立。
有的專家認為,竊蛋龍與鳥類有較近的親緣關系,他有很多與鳥類相似的行為和特征,當災難來臨時,他可能正在像鳥一樣孵卵,它和一些爬行動物一樣,產(chǎn)完卵后,會用沙土把卵埋上,埋好后,它卻不愿匆匆離去,而是守候在這窩卵上,以防其他動物的侵害。
為什么不更改竊蛋龍的名字,因為根據(jù)國際動物命名法規(guī)竊蛋龍的名字是不能改變的。
竊蛋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身長約兩米,大小如鴕鳥,長有尖爪,長尾,推測其運動能力很強,行動敏捷,可以像袋鼠一樣用堅韌的尾巴,保持身體的平衡,跑起來速度很快。
偷蛋龍是最像鳥類的恐龍之一。尤其是它們的胸腔擁有數(shù)個典型的鳥類特征,包含每個肋骨上都有一個突起物,可使胸腔更堅牢。偷蛋龍的一個近親天青石龍,曾發(fā)現(xiàn)具有尾綜骨,尾綜骨是種愈合脊椎,可協(xié)助固定鳥類尾巴的羽毛。更原始的偷蛋龍類身上曾發(fā)現(xiàn)羽毛壓痕,例如尾羽龍與原始祖鳥,顯示它們身體上覆蓋者大范圍的羽毛,以及有羽毛的翅膀與尾巴的羽毛叢。天青石龍的尾綜骨也顯示它們擁有尾巴羽毛叢,顯示偷蛋龍類普遍擁有羽毛叢。此外,葬火龍標本的孵化姿勢,顯示它們使用有羽毛翅膀來覆蓋恐龍蛋。這些物種與偷蛋龍有非常類似的生理結構特征,所以偷蛋龍極可能也擁有羽毛。
偷蛋龍傳統(tǒng)上被敘述成有獨特的冠飾,類似食火雞。然而,對于數(shù)個偷蛋龍科標本的重新檢驗,顯示這些著名、有高冠飾的標本可能屬于葬火龍屬。偷蛋龍可能也有冠飾,但因為頭顱骨標本被壓碎過,所以無法得知冠飾的正確大小與形狀。
竊蛋龍體形較小,很像火雞,具有長長的尾巴,在外形上最明顯的特征是頭部短,而且頭上還有一個高聳的骨質頭冠,非常顯眼。它的口中沒有牙齒,但是其喙部是兩個尖銳的骨質尖角,這對尖角就像一對叉子一樣具備了牙齒的功能,其作用和鸚鵡的喙差不多,它的喙強而有力,可以敲碎骨頭。竊蛋龍的前肢很強壯,每個掌部上還長著三個手指,上面都有尖銳彎曲的爪子。第一個指比其他兩個指短許多。這個指就像個大拇指,可以向著其它兩個指呈弧狀彎曲,能把獵物緊緊抓住。竊蛋龍行動敏捷迅速,憑借兩條長長的后腿與腿上三個壯實的爪,它可以高速奔跑。
生活在蒙古的竊蛋龍除了食用有限的植物果實以外,也會利用它喙部十分堅硬的骨質尖角去找尋其他的食物,因為它能夠很容易地刺穿軟體動物的外殼,所以古生物學家推測它可能是一種雜食性的恐龍,或許它真的會啄開其他恐龍的蛋去吸食其中的蛋液。如果它一旦被體格強壯但速度較慢的恐龍發(fā)現(xiàn)了的話,那么它唯一能選擇的方法就是飛速逃離。此外,竊蛋龍喜歡群體生活在一起,而且自己進行孵化撫育活動。
研究發(fā)現(xiàn),竊蛋龍長而有力的后腿非常適合在水中跋涉,靈巧的前肢則可以輕而易舉地抓起水中的生物,而發(fā)達的頸部肌肉也可以使它們很容易地摘取高處的樹葉和漿果。由此,人們得出結論:竊蛋龍是典型的雜食性恐龍。無論是植物,還是小型昆蟲,或是一些水生生物,都能成為它們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