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門齒獸(Diprotodon),又名古草食有袋屬,是最大的有袋類。它于160萬年前出現(xiàn),并于4萬年前的更新世消失。雙門齒獸的化石在澳洲很多地方都有發(fā)現(xiàn),當中包括完整的骨骼及頭顱骨,以及毛發(fā)及腳印的輪廓。超過一頭雌獸的育幼袋中有發(fā)現(xiàn)幼獸。
雙門齒獸棲息在森林、林地及草原,可能接近水源或河流,并吃樹葉、灌木及草。最大的標本有河馬般大小,約有3米長,肩高2米。它現(xiàn)存的近親是袋熊及樹熊。有指本耶普的傳說就是來自雙門齒獸,一些澳洲原住民更將雙門齒獸的骨頭看為本耶普的。
雙門齒獸生活在45000年前的澳大利亞,體形大如河馬或犀牛,十分肥重,是已知最大的有袋類動物。其中麗紋雙門齒獸是體型最大的,也是最早被發(fā)現(xiàn)的。
中文學名
雙門齒獸
拉丁學名
diprotodon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哺乳綱
亞綱
后獸亞綱
目
雙門齒目
食性
植食性
體長
3米
體重
3噸
種族現(xiàn)狀
已滅絕
雙門齒獸棲息在森林、林地及草原,可能接近水源或河流,并吃樹葉、灌木及草。最大的有河馬般大小,約有3米長,肩高2米,幼小或衰老的雙門齒獸可能受到袋狼,袋獅,古巨蜥等動物的侵襲,壯年雙門齒獸則少有天敵,當然人類可能除外。它現(xiàn)存的近親是袋熊及樹袋熊。
雙門齒獸的滅絕時間,正值人類到達澳洲的時候,有指它們的消失是因人類獵殺所致,像新西蘭的大型動物群般。在雙門齒獸的化石中就有被宰殺的痕跡。但是這是否是直接導致這種巨型有袋目動物消失的成因,則未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澳大利亞土地貧瘠,所以即便在古代也缺乏巨型哺乳動物,只有雙門齒獸、袋犀、袋貘等寥寥幾種。而且?guī)兹f年前澳洲氣候逐漸變得和今天一樣干旱,龐大的雙門齒獸難以適應,遂走向滅絕。人類則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