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禮是女子的成人禮,即挽發(fā)腦后做髻,以簪綰之。鄭玄注《禮儀·士冠禮》曰:“笄女之禮猶冠男也,使主婦女賓執(zhí)其禮”。已許嫁的寒女在15歲舉行笄禮,未許嫁則二十歲再舉行。按《宋史·禮志》載,宋朝公主的笄禮仿庶子冠禮日黃帝三加冠服:初加冠笄,再加冠尕,三加九翠四鳳冠?;槎Y是嘉禮之一,可分為祭服婚禮、朝服婚禮、公服婚禮。唐宋制度,南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絳公服婚。女方以禮衣或連裳嫁
祭禮是祭神祀祖的禮制,是華夏的最高禮儀。祭服包括六冕以及爵弁。十助祭爵弁服,自家祭服玄端。士之妻服祿衣助祭。
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是「漢服文化復興運動」的簡稱,屬于華夏文化復興運動中積極的一部分。
漢服運動在清朝滅亡后的一段時期就有過,但更多的是本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上升,一部分國人大國意識覺醒的背景下,以知識分子,青少年族群為主體,以漢服回歸為出發(fā)點,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目標的一場文化復興運動。
漢服運動是漢民族借由復興傳統(tǒng)服飾的方式進而推廣漢服的傳統(tǒng)文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大幅提高,國際地位大幅提升。中華文化重又得到世界的關(guān)注與重視。于此同時,國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覺醒,國人開始反思我國之優(yōu)秀文化,并舉力保護繼承。當是時,漢服從沉睡中驚醒,各地漢服組織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建立,以復興中華五千年文明,揚華夏華裳,而漢服運動也隨之開展而來。
漢服運動是漢民族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具有科學性、針對性、進步性,有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對于重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著不可替代的深層次作用。
歷史背景
漢服,即中國漢族傳統(tǒng)服飾,曾稱漢衣冠、漢裝、衣冠、中國衣冠、華服、華夏衣冠、漢家衣裳等,是發(fā)展、傳承了四千多年(清代因剃發(fā)易服而消亡,21世紀初開始復興),區(qū)別于其他民族,體現(xiàn)漢服禮儀風俗、審美品格、思想哲學等文化內(nèi)涵,并彰顯華夏民族認同精神的服飾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