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
降服匈奴
自馬邑之謀(前133年)反擊匈奴開始,漢朝歷經(jīng)襲破龍城、河南、高闕、定襄、河西等系列會戰(zhàn) [175-176] ,終至漠北之戰(zhàn)(前119年)擊敗匈奴 [177] ,從此奠定漢強匈弱的格局。但匈奴并未臣服,相反經(jīng)過十幾年的恢復后,聲勢復振,與漢爭斗竟敗少勝多,漢武后期有趙破奴2萬騎受降城之沒、李廣利3萬騎天山被圍犧牲六七、李陵5千步兵?;綌],甚至最后李廣利7萬鐵騎燕然山全軍覆沒,不過匈奴慘勝猶敗,內(nèi)部又有不和,雙方實力對比也未轉(zhuǎn)換。 [178]
宣帝即位第二年(本始二年,前72年),漢朝發(fā)鐵騎16萬余兵馬,分五路攻打匈奴,這是兩漢400年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對外騎兵出征。同時,派遣校尉常惠前往烏孫,節(jié)制烏孫騎兵5萬余,與漢軍東西并進,形成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夾擊匈奴。匈奴畏懼漢軍,驚惶西逃恰遇烏孫兵,一場激戰(zhàn)大敗而歸,?;菀虼朔鉃殚L羅侯 [179] 。
第二年(前71年)冬,匈奴再襲烏孫,遇大雪,生還者不及十分之一,再加烏孫、烏桓與丁令的乘勢攻擊,國人亡十分之三,畜亡十分之五,國力大為削弱。不久,漢軍3千騎擊匈,捕得幾千匈人而還,匈奴亦不敢報復,而且更向往與漢和不是戰(zhàn)了 [180] 。
神爵二年(前60年),統(tǒng)治西域的日逐王先賢撣與新任單于握衍朐鞮素有矛盾,關(guān)系不睦,帶著數(shù)萬人投降漢朝 [181] 。日逐王被封為歸德侯。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韓邪單于親往帝都長安,贊謁稱臣做北藩,“匈奴款塞、單于來朝”成為宣帝朝的一大盛事 [13] 。
單于朝禮完畢之后,漢朝派使者引導單于先行,住在長平。宣帝從甘泉宮到了池陽宮,登上長平山坡,詔令單于不要來拜謁,而左、右當戶那些大臣都被允許列隊參見,還有各蠻夷部落的首領(lǐng)王侯有幾萬人,都在渭橋下夾道排列,迎接宣帝。宣帝登上渭橋,人們都山呼萬歲。 [182]
囊括西域
自張騫之后,七十余載漢匈相爭,直至匈奴日逐王歸降之際,宣帝神爵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設(shè)立,西域廣袤地域正式歸漢朝管轄。本始二年大捷后?;荼慌稍俜禐鯇O,賞賜其有功人員 [179] 。因龜茲(西域一大國)曾殺漢屯田校尉賴丹,回國途中,?;菡髡{(diào)西域諸國5萬人馬,往攻龜茲,迫其國王謝罪并交出兇手姑翼,即斬殺之。
西域歷來是漢匈的第二戰(zhàn)場。西域本匈奴勢力范圍,匈奴置僮仆都尉駐扎在焉耆一帶,管轄西域諸國。漢武帝通西域、敗匈奴、伐大宛后,聲威亦遠震此地,漢使往來不絕,并屯田渠犁。漢匈遂在西域形成了拉鋸戰(zhàn),你來我往,此消彼長,情形至為復雜。武帝后期,因擊匈失利和詔罷輪臺之戍,漢勢有所減弱,昭帝時,霍光遣傅介子計斬樓蘭王,漢朝對西域的影響又有所加強。到了宣帝初年,漢匈仍以天山為界,南為漢朝勢力范圍,北則為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