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龍鳳紀年,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為“吳元年”。 [94-95]
平江之戰(zhàn)開始時,朱元璋筑墻圍城,并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墻,以弓弩、火銃向城內(nèi)射擊,還設(shè)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nèi)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復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后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zhàn),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jié)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后,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后,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zhàn)相抵抗,失敗被俘后,自縊而死,東吳滅亡。 [96-97]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征南將軍,討伐割據(jù)浙東多年的方國珍。 [98] 后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99]
建立大明
吳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 [100] 北伐中發(fā)布《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qū)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lǐng), [101] 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蒙元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guān),占據(jù)它的門檻;然后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zhàn)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陜北、關(guān)中、甘肅可以席卷而下。 [102] 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梁,然后揮師潼關(guān)。朱元璋到汴梁坐鎮(zhèn)指揮。 [103]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5] 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勛。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wèi)國公鄧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zhàn)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次年,朱元璋于雞鳴山立功臣廟,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