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救周勃
曾經(jīng)削平諸呂、挽救劉漢王朝的周勃被誣告謀反。薄太后知道后,認為周勃沒有謀反的事。文帝臨朝時,薄太后抓起頭巾向文帝擲去,說:“絳侯身掛皇帝賜給的印璽,在北軍率領(lǐng)數(shù)十萬大軍,不在那時謀反,如今身居一個小縣,反倒要謀反嗎!” [16] 漢文帝于是向薄太后謝罪說:“獄吏剛才查清楚了,馬上放他出獄。”于是派使臣手持符節(jié)釋放絳侯,恢復(fù)他的爵位和封邑。
去世追尊
漢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漢文帝去世,薄姬的孫子、漢文帝之子漢景帝劉啟即位,尊薄姬為太皇太后。兩年后的漢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薄姬去世,葬于南陵。按漢朝禮制,薄姬因是姬妾,無法追尊為皇后,遂稱文帝太后,史書上多稱薄姬或薄太后。因呂后與漢高祖合葬在長陵,所以薄姬特地獨自起一陵墓,靠近漢文帝的霸陵。 [17]
東漢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東漢光武帝劉秀追尊薄太后為高皇后。 [18] 但在《漢書》中,仍稱薄太后為薄姬,而不稱高皇后,是因為薄太后是妾姬,呂后既是正妻又是高祖伉儷,不能因為子孫廢黜加尊而改變原本持有的地位。
《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有記載。
主要成就
道家思想問世后,便對哲學(xué)、政治、養(yǎng)生、思維等產(chǎn)生影響。漢文帝以力量薄弱的藩王身份繼位,初登皇位“常戰(zhàn)戰(zhàn)栗栗,恐事之不終”,而黃老學(xué)“卑弱以自恃”、“以弱勝強”的特點適合他“蓋力不能取,而以智取”的特點,被其奉為“南面君人之術(shù)” [19] 。
漢高祖劉邦死后,政權(quán)落入其妻呂雉手中,她想將帝位轉(zhuǎn)給自己娘家的人,于是,大開殺戒,將劉邦的兒子幾乎趕盡殺絕,只有小兒子劉恒幸免于難。這不是呂雉心軟才刀下留人,而是劉恒及其母親“無欲無爭”的姿態(tài)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劉恒母親薄氏知道宮廷斗爭的殘酷現(xiàn)實,便苦讀《道德經(jīng)》,領(lǐng)略道家思想的精髓,走上清凈無為的道路。在母親潛心寡欲思想影響下,劉恒或無意與其他皇子爭奪繼承權(quán),甘愿被分封到西北邊疆、毗鄰匈奴的荒漠貧瘠地帶為代王。劉恒在沒有其他皇子愿意來的偏僻地方為王,幾乎被朝野遺忘,正因如此,才躲過了呂雉的迫害 [19] 。
呂雉死后,大臣們在尋找合格的皇位繼承人時發(fā)現(xiàn),皇子只剩劉恒一人了(除了齊王劉肥壽終正寢外、劉長由呂后撫養(yǎng)長大關(guān)系密切外,其余全部被呂后直接或間接害死。)于是,這位遠在邊疆、性情樸實、清心寡欲、守道尚德的代王便被請到長安,是為漢文帝 [19] 。
人物評價
西漢大臣:“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於天下?!?[21]
光武帝劉秀:“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賢明臨國,子孫賴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號曰高皇后,配食地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