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別人聊天的時候,順應對方的談話能夠得到對方的認同,而有時候,當我們的確和別人的觀點不一致時,其實沒有必要完全依從對方的看法。
這其實是一種說話的態(tài)度,有的人總是說別人喜歡聽的話,沒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這樣看似贏得了很多朋友,但是卻犧牲了很多自我表達的自由。例如,不敢否定對方,不能說出不同的觀點。這種狀態(tài)其實比“內(nèi)向型人格”都危險,它能從根本上傷害一個人的社會心理。畢竟,語言的狀態(tài)代表一個人的內(nèi)心狀態(tài),想要語言自由,就要先內(nèi)心自由。我們要想辦法如實地反映自己,又不開罪對方。
我們要有平和的心態(tài),傾聽別人和反饋別人。
例如,有人說:“我覺得現(xiàn)在的保健品都是騙錢的?!?/p>
對方說:“你這么說證明你根本就不懂保健品?!?/p>
兩個人“絕對否定”的說話態(tài)度,容易引起雙方對彼此展開人身攻擊。
這種情況下,你如果用一種討論的態(tài)度來打開局面,情況就會好很多。
例如,有人說:“我覺得現(xiàn)在的保健品都是騙錢的?!?/p>
你說:“也不全是,有的人身體狀況不是特別好,保健品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边@么說話的好處是用一種討論來代替你直接說“不”,從而進入一種開放的聊天環(huán)境。
在生活中,討論的態(tài)度至關(guān)重要。首先練習把說話的速度放慢,這樣有助于進入情境。
很多人聊天時接話特別快,本質(zhì)上不是“口無遮攔,說話不過腦子”,而是他們太期待得到別人的認可,從而導致回應過快。例如,別人說:“我的領導太差勁了?!彼麄儠杆倩貞骸暗拇_太差勁了?!?/p>
這種怕冷場的性格會帶來一時的好人緣,卻不能得到別人真正的信任和尊重。
有的人愛吐槽,如果你跟著一起吐槽,你的格調(diào)也高不到哪里去。但是,你如果能夠提供給對方另一種視角,對方就會對你刮目相看。
你的朋友向你吐槽,他說:“我的領導總是給我安排一些我做不了的工作,真是讓我太苦惱了?!?/p>
如果你跟著說:“他做得太不對了!這簡直就是在整你。”
或者你說:“你要懂得感恩,這證明領導看得起你?!?/p>
這兩種回應都不是很好的聊天態(tài)度,第一種方式會讓你的朋友顯得特別可憐,第二種方式會引起朋友的憤怒。
但是,如果你慢一點兒說話、慢一點兒回應,你把話題延展一下,問:“他安排什么工作,你感覺自己的能力駕馭不了呢?”
朋友說:“公司來了三個實習生,他讓我教他們做業(yè)務?!?/p>
你說:“噢,看來你的領導認為你的能力很強,我們也覺得你有領導能力。當然,一次性帶三個實習生是有點多?!?/p>
此時,朋友肯定不會說:“我根本就沒有領導能力?!彼赡軙匦驴创@件事情。
如果你再引導對方:“可以讓三個人互相搭配一下。例如,你看他們?nèi)齻€人的優(yōu)勢是什么,讓他們彼此互相提高一下?!被蛘吣阏f:“噢,看來你的領導認為你的能力很強,我們也覺得你有領導能力。當然,一次性帶三個實習生是有點多。你看怎么做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此時,你的朋友可能自己就會積極地想辦法,和你共同討論。
?
另外,把是非題變成選擇題。
有個小故事,說的是兩家酒吧,同樣的經(jīng)營模式,一家后來倒閉了,另一家的生意卻非常好。大家都很奇怪,想知道原因。倒閉的那家酒吧,任何一個客人進來的時候,營業(yè)員都會問:“您加不加雞蛋在啤酒里?”80%的人選擇不加,結(jié)果這家酒吧失去了80%的生意。
生意好的這一家,營業(yè)員會問客人:“您是加一個雞蛋,還是加兩個雞蛋?”結(jié)果,他的營業(yè)額翻倍增長。
當我們要否定別人的觀點時,如果也能夠用這樣的態(tài)度,那么給對方一定的選擇權(quán)就等于給自己留下了余地。
例如,對方說:“這款按摩儀不好用,我一定要退貨?!?/p>
如果你說:“不行,就是不能給你退。”對方一定會堅決要求退貨,因為他會更加感覺到自己上當受騙了。
對方說:“這款按摩儀不好用,我一定要退貨?!?/p>
但如果你說:“可以給您退貨,也可以給您換一款更適合您的。因為我覺得您已經(jīng)用過這一款了,如果能告訴我是哪里不好用,我就能給您推薦更適合您的,這樣就沒有浪費掉您試錯的成本了?!睂Ψ街辽贂J為你是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了,因而更容易接受你說的話。
?
我們在這里提到的用討論代替否定,從表面上看是一種說話的方式,其實也代表著一種看問題的態(tài)度,這需要一個人內(nèi)心有非常開放的心態(tài)。在面對客戶、面對領導的時候,你會用這種方式來保持自我良好的形象。同樣,在面對家人或者面對比自己弱小的人的時候,我們同樣應該保持這樣的態(tài)度。
給大家舉個例子:有個爸爸看見自己的兩個孩子在爭吵,兩個孩子在爭著要一個雞蛋。爸爸的方法可能是迅速把一個雞蛋分成兩部分,一個人一半,求得快速解決問題。
但實際上,爸爸完全可以詢問兩個孩子為什么爭吵,孩子們想要什么。
于是,大家意想不到的答案出現(xiàn)了:兩個孩子都想吃雞蛋,但是其中一個想吃雞蛋黃,另一個想吃雞蛋清。
于是,這位爸爸就在問題的討論過程中出現(xiàn)了新的判斷和新的做法,這也是討論的結(jié)果。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一個孩子問他的爸爸:“我到底是從哪兒來的?”
這位父親有點不耐煩,也覺得無法對孩子解釋這個問題,于是他說:“小孩子別問那么多。”
這樣否定的回答是一種粗暴的終止談話的方式。如果面對客戶,客戶會跑,可是面對的是孩子,孩子不會跑。但是,孩子會受傷害。但如果這位父親持著討論的態(tài)度,隨口問一句:“你怎么會突然問這個問題?”
孩子的回答可能會令你大吃一驚,孩子說:“今天我上學的時候,老師介紹新同學的時候,說這位新同學是從四川來的,我就想知道我是從哪里來的?!?/p>
由此可以看出,不論對待誰,討論的態(tài)度都有可能給你帶來不同的答案。只有當我們從自己身邊最不必顧及感受的人開始,顧及他們的感受,誠實、寬厚地與之交流,我們才有可能在面對客戶、面對同事、面對這個社會的時候,同樣有這樣一種開放討論的、好的語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