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六式陸上攻擊機(英文:Mitsubishi G3M NELL[1])日本海軍1930年代中期研制的遠距離岸基轟炸機。
1930年代日本海軍策劃日后對英美開戰(zhàn)的構想,日本海軍認為,海軍必需有一種遠距離的岸基大型轟炸機,在開戰(zhàn)時可以直飛敵人后方縱深重要基地,利用魚雷與炸彈攻擊對方艦艇,港口,工廠,機場等重要設施,力爭在雙方主力決戰(zhàn)之前就大幅度削弱敵人的實力,使自己的主力艦隊可以在決戰(zhàn)中,順利的擊敗已經(jīng)被嚴重削弱的敵人。
中文名稱
九六式陸上攻擊機
英文名稱
Mitsubishi G3M NELL[1]
國家
日本
飛機類型
螺旋槳轟炸機
快速
導航
性能數(shù)據(jù)衍生型號
發(fā)展沿革
1934年日本海軍提出了9試中型陸上攻擊機開發(fā)任務書,要求該機能夠用炸彈與魚雷轟炸1500公里以外的陸上與海上目標,并且具有當時戰(zhàn)斗機的飛行速度。在當時看來這似乎是很難做到的,因為當時的日本航空工業(yè)還并不發(fā)達,日軍的航空武器大多數(shù)都是由外國公司設計,發(fā)動機多數(shù)靠進口或仿制,而且國外發(fā)達國家也沒有研制過這樣性能的轟炸機,當時的戰(zhàn)斗機與轟炸機多數(shù)都還是些雙翼飛機,航程一般不過1000公里,這樣高的性能指標對日本的航空制造工業(yè)與設計能力水平都是個考驗[1]。
共3張
三菱G3M九六式陸上攻擊機
研制歷程
不過日本三菱公司居然順利的完成了該機的設計任務,當時三菱公司研制成功了新型大功率航空發(fā)動機,所以設計9試中型陸上攻擊機就有了一定的可行性,為了提高飛行速度,三菱公司果斷的放棄了雙翼機設計,使用了單翼設計,并且采用了可收放起落架減小飛行阻力,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可收放起落架的單翼飛機之一,機身則為全金屬單殼式結構,公司編號G3M。G3M的試飛成功標志著1930年代中期,日本的航空設計制造技術已經(jīng)達到甚至超過了世界先進水平,G3M試飛期間還曾到國外去秀了一把,當時歐美國家雖然覺得G3M的確水平很高,但又認為G3M肯定不是日本獨立設計制造的[1]。
服役應用
G3M在1936年正式被海軍訂購,海軍稱其為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該機的總設計師是本莊季郎,此外還有久保富天,日下部信彥,尾田弘治,福永說二,高橋己治郎等日本著名航空設計人員參與設計,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的航程非常大,可以說是當時航程最遠的轟炸機,為了滿足發(fā)揮這種轟炸機的訓練需要,日本海軍特地為96式陸上中攻修建了鹿屋與木更津2個航空基地,訓練結束后被部署到了臺灣,從臺灣起飛的96式陸上中攻可以威脅新加坡,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菲律賓,法屬印度支那等廣大區(qū)域[1]。
性能數(shù)據(jù)
(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 11型 [ G3M2A ] )
翼 面 積:75.00m2
自 重:4,770kg
最大重量:7,642kg
最大航速:350km/h
續(xù)航距離:4,000km
上升限度:7,500m
螺 旋 槳:3葉定速螺旋槳
發(fā) 動 機:標稱790馬力 三菱 [ 金星 ] 3型復列星型氣冷14缸發(fā)動機 ×2
乘 員:7名
武 裝:7.7mm旋回機槍×3 航空魚雷×1 或 航空炸彈 800kg[2]
總生產(chǎn)數(shù):1048架
衍生型號
11型(G3M2A):最初生產(chǎn)型。安裝[ 金星 ] 3型(標稱790馬力)發(fā)動機
日本G3M九六式轟炸機
21型(G3M2B):安裝[ 金星 ] 41型(標稱1080馬力)發(fā)動機,機體沿用11型設計
22型(G3M2C):修改了后方機槍塔,機體2側(cè)追加了機槍射擊艙
23型(G3M3):最后生產(chǎn)型。安裝[ 金星 ] 51型(標稱1200馬力)發(fā)動機,機體沿用22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