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了國家浴血奮戰(zhàn),卻被人如此詆毀,這種感覺比戰(zhàn)場上的刀光劍影還要刺痛人心。
他長嘆一聲,眉宇間盡是疲憊與痛苦。
翌日清晨,朝堂之上,蘇軾和高俅并肩而立,將一摞厚厚的卷宗呈給了宋哲宗。
“陛下,這些都是蔡京暗中指使手下散布謠言的證據(jù)!”蘇軾聲音洪亮,擲地有聲。
宋哲宗打開卷宗,仔細查閱,越看臉色越陰沉。
蔡京跪在地上,渾身顫抖,額頭冷汗涔涔而下,他竭力辯解,卻顯得蒼白無力。
大臣們看著蔡京,臉上露出鄙夷之色,竊竊私語,對他的所作所為嗤之以鼻。
宋哲宗怒斥道:“蔡京,你竟敢如此禍亂朝綱,朕真是看錯你了!”
正當朝堂上因蔡京之事喧鬧之際,一聲尖銳的通報聲打破了僵局:“遼使到——!”一個身穿華麗服飾的遼國使者,昂首挺胸,邁著囂張的步伐走進大殿,他嘴角掛著一絲輕蔑的笑容,目光掃過眾臣,仿佛在看一群螻蟻。
蔡京則站在一旁,偷偷地與遼使交換著眼神,臉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得意。
宋哲宗坐在龍椅上,眼神深邃,臉上沒有任何表情,讓人難以捉摸他的心思。
未知的壓力,再次籠罩著整個朝堂。
“我大遼此次前來,只為和談,但……”遼使拖長了聲音,語氣輕佻,“我大遼的要求,可是……”
遼使輕蔑一笑,傲慢地掃視了一眼大殿內(nèi)的宋臣,用流利的宋語說道:“我大遼皇帝陛下仁慈,不愿刀兵相見,故遣本使前來議和。然,和談亦有條件——”他故意頓了頓,拖長了聲音,享受著宋臣們忐忑不安的目光,這才慢條斯理地從袖中掏出一卷明黃色的絹帛,展開來高聲宣讀:“割讓邊境三城——雁門關(guān)、代州、雄州,并賠款白銀百萬兩!”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嘩然。
大臣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憤怒的情緒如同沸騰的熱水般在殿內(nèi)蔓延。
有人低聲咒罵遼人的貪婪無恥,有人緊握雙拳,義憤填膺,也有人臉色蒼白,擔憂著大宋的未來。
殿內(nèi)嗡嗡作響,如同炸開了鍋一般。
宋哲宗的臉色陰沉得可怕,他緊緊地盯著遼使,雙拳握得咯咯作響。
一股怒火在他胸中燃燒,幾乎要噴薄而出。
他強忍著怒氣,一言不發(fā),但緊繃的嘴角和顫抖的肩膀,都顯示著他此刻極力壓抑的憤怒。
就在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蔡京突然站了出來。
他猶豫了一下,似乎在做什么艱難的抉擇,然后深吸一口氣,高聲道:“陛下,臣以為,遼使提出的條件,我大宋萬萬不能答應(yīng)!”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都愣住了。
他們驚訝地看著蔡京,不明白他為何突然改變了立場。
剛才還與遼使眉來眼去的蔡京,此刻竟然公開反對遼使的條件,這突如其來的轉(zhuǎn)變,讓眾人摸不著頭腦。
就連遼使也愣住了,他臉上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不悅,目光如刀般射向蔡京,似乎在質(zhì)問他為何出爾反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