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樵者問:
“有人祈禱鬼神而求福,
??梢郧蟮絾??”
答:
“言行善惡,是人的因素;
福與禍,是天的結(jié)果。
天的規(guī)律福善禍災,
鬼神豈能違背?
自己做的壞事,豈能逃避。
上天降下的災禍,
祈禱又有什么用?
修德積善,是君子的本分。
這樣做就不會有災禍來找!”
問:“有行善的而遇禍,
有行惡的而獲福。為什么?”
答:“
這是有幸與不幸之分。
幸與不幸,是命。
遇與不遇,是分。
命與分,
人怎么能逃避?”
問:“什么是分?什么是命?”
答:
“壞人遇福,不是分是命,
遇禍是分不是命。
好人遇禍,
是命不是分,
遇福是分不是命?!?/p>
漁者對樵者說:
“人與人的親情,莫過于父子;
人與人的疏遠莫過于路人,
如果利與害在心里,
父子之間就會像路人一樣遠,
父子之間的親情,
屬于天性,
利與害都能奪掉,
更何況不是天性的,
利與害禍人,如此之深,
不能不謹慎!
路人相遇一過了之,
并無相害之心,
是因為沒有利與害的關系。
若有利與害的關系,
路人與路人、父與子之間又如何選擇呢?
路人若能以義相交,
又何況父子之親呢!
所謂義,是謙讓之本。
而利益是爭奪之端。
謙讓則有仁義,
爭奪則有危害。
仁義與危害相去甚遠。
堯、舜是人,桀、紂也是人。
人與人同,
而仁義與危害卻不同。
仁慈因義氣而起,
危害因利益而生。
利益不會因義氣而爭奪,
否則不會有臣殺君、子殺父之事。
路人相逢,
也不可能因一眼而情投意合?!?/p>
【原文】
樵者謂漁者曰:“吾嘗負薪矣,舉百斤而無傷吾之身,加十斤則遂傷吾之身.敢問何故?”
漁者曰:“樵則吾不知之矣。以吾之事觀之,則易地皆然。吾嘗釣而得大魚,與吾交戰(zhàn)。欲棄之,則不能舍,欲取之,則未能勝。終日而后獲,幾有沒溺之患矣。
非直有身傷之患耶?魚與薪則異也,其貪而為傷則一也。百斤,力分之內(nèi)者也,十斤,力分之外者也。力分之外,雖一毫猶且為害,而況十斤乎!吾之貪魚亦何以異子之貪薪乎!”
樵者嘆曰:“吾而今而后,知量力而動者,智矣哉!”
—【譯文】——
樵者問漁者:
“我經(jīng)??覆?,
扛一百斤也傷不了我,
再加十斤就傷了我,
為什么?”
漁者答:
“扛柴我不清楚。
以我釣魚之事論之,
其理一樣。
我經(jīng)常釣到大魚,與我較量。
欲棄之,不舍得,
欲釣取,又不容易。
很長時間才能釣上來,
有好幾次溺水的危險。
這不也是傷身的憂患?
釣魚與扛柴雖不一樣,
但因貪而受傷則無兩樣。
一百斤,力所能及,
再加十斤,則在你力所之外。
力所之外,加一毫都是有害,
何況十斤!
我貪魚,
又何異于你貪柴呢?”
樵者感嘆道:
“從今以后,
我知道做事量力而行才是有智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