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順皇貴妃(1876年2月27日—1900年8月15日),即珍妃,他他拉氏,戶部右侍郎長敘之女,滿洲鑲紅旗人,光緒帝妃,光緒后妃之中最受寵愛。 [1] 《國聞備乘》:“惟珍妃生性乖巧、討人歡喜,工翰墨,善棋,日侍皇帝左右,與帝共食飲共樂,德宗尤寵愛之”。
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13歲的他他拉氏與15歲姐姐被入選宮中,分別封為瑾嬪、珍嬪。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慈禧太后六旬萬壽,二人加恩得晉妃位,同年又因忤逆慈禧,以“習(xí)尚浮華,屢有乞請”之名被褫衣廷杖,并降為貴人,次年復(fù)升為珍妃。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月,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強(qiáng)詞借口帶走珍妃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輕惹出是非,有辱皇家顏面,將其投井殺害,年僅24歲。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政府與列強(qiáng)簽訂《辛丑條約》,聯(lián)軍撤出京師,慈禧回鑾。慈禧回宮后見珍妃所投之井依然如故,便命人將尸骨打撈出來,裝殮入棺,葬于阜成門外恩濟(jì)莊太監(jiān)公墓南面的宮女墓地,以“貞烈殉節(jié)”的名義掩世人耳目,并追封為貴妃。慈禧死后,攝政王載灃將珍妃的死因從“投井自殺”改為“被崔玉貴投入井中溺亡”。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隆裕太后駕崩后,珍妃姐姐瑾妃尚在,此時已被尊為端康皇貴太妃,下令將珍妃遷葬回清西陵崇妃園寢,并在珍妃井北側(cè)的門房為她布置了一個小靈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靈堂上懸掛一額紙匾,上書“精衛(wèi)通誠”,頌揚(yáng)珍妃對清德宗的一片真情。
滿洲鑲紅旗人,人們一般習(xí)慣按她曾獲封的珍妃來稱呼她,為清朝光緒皇帝的僅有的兩個妃嬪之一。
珍妃生于光緒二年二月初三(1876年2月27日),為原任戶部右侍郎長敘之女。長敘有三子、五女。長子、次子、長女、次女、三子、四女、五女皆為妾生。其中四女即為瑾妃,五女即為珍妃。
珍妃性格開朗,活潑好動,獵奇心強(qiáng)。她對皇宮中的繁文縟節(jié)、呆板的生活方式十分厭惡,尤其對宮中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極為反感。她喜歡新生事物,喜歡過無拘無束的瀟灑生活。珍妃的性格,有先天因素的影響,也與她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guān)。
珍妃與其姐瑾妃自幼隨伯父長善在廣州長大。廣州將軍長善雖為武將,卻喜攬交文人墨客,他曾聘文廷式教習(xí)兩位侄女讀書。文廷式乃一代名士,后連榜高中得為榜眼。廣州是五口通商的最主要口岸城市,開放最早,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接觸最早最多,受影響也最大,思想較內(nèi)地開放許多。加之長善本人廣交名人雅士,其中多具有先進(jìn)思想的著名人物,這些都對珍妃的思想和個性形成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再者,他的兩位長兄志銳、志鈞也都是思想比較開明的人物,她的母親也很開通,整個家庭對她的熏陶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珍妃祖父乃陜甘總督裕泰,其父長敘曾任戶部右侍郎,其伯父長善乃廣州將軍,10歲與姊姊隨同北返北京。1889年珍妃兩姊妹被入選宮中,13歲被封為珍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