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臣挾大利以從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盡而不望。
42、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43、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擊摩,然后極騁智辯焉。
44、物之幾者,非所靡也。
45、一家二貴,事乃無功。
46、權(quán)勢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為百。
47、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48、天下有信數(shù)三:一曰智有所有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舉,三曰強有所有不能勝。
49、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
50、群臣為學(xué),門子好辯,商賈外積,小民右丈者,可亡也。
51、以管仲之圣尚待鮑叔之助,此鄙諺所謂:虜自賣裘而不售,士自譽辯而不信也。
52、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賢圣莫能聽。
53、變褊而心急,輕急而易動發(fā),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
54、賞罰無度,國雖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
55、黃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戰(zhàn)。
56、言之為物也,以多信。
57、人臣之爭事而亡其國者,皆虺類也。
58、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褔與咎。
59、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
60、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61、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如此者身危。
62、矜?zhèn)尾婚L,蓋虛不久。
63、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64、遠(yuǎn)聽而近視以審內(nèi)外之失,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
65、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66、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jù)之者,誣也。
67、淺薄而易見,漏泄而無藏,不能通群臣之語者,可亡也。
68、以為不當(dāng)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罰。
69、為人君者數(shù)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私門將實,公庭將虛。
70、鏡執(zhí)清而無事,美惡從而比焉;衡執(zhí)正而無事,輕重從而載焉。
71、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72、因可勢,求易道。
73、諫說談?wù)撝?,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后說焉。
74、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
75、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強弱。
76、不使自恣,安得移并。
77、堯不能獨成,烏獲之不能自舉。
78、君人者釋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79、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80、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
81、故治民無常,唯法為治。法與時轉(zhuǎn)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
82、大不可量,深不可測,同合刑名,檢審法式,擅為者誅,國乃無賊。
83、操法術(shù)之?dāng)?shù),行重罰嚴(yán)誅,則可以致霸王之功。
84、耽于女樂,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
85、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86、無功者受獎,則財潰而民望。
87、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
88、爵祿生于功,誅罰生于罪,臣明于此,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
89、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90、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
91、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
92、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畢載。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93、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xì)腰而國中多餓人。
94、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賊乃將生。
95、糟糠不飽者不務(wù)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繡。
96、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
97、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
98、搖鏡,則不得為明;搖衡,則不得為正。
99、臣得樹人,則主失黨。
100、緩心而無成,柔菇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