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連環(huán)
九連環(huán)是中國傳統民間智力玩具,以金屬絲制成9個圓環(huán),將圓環(huán)套裝在橫板或各式框架上,并貫以環(huán)柄。
玩時,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復操作,可使9個圓環(huán)分別解開,或合二為一。
九連環(huán)是一種流傳于山西省的傳統民間的智力玩具。它用九個圓環(huán)相連成串,以解開為勝。據明代楊慎《丹鉛總錄》記載,曾以玉石為材料制成兩個互貫的圓環(huán),“兩環(huán)互相貫為一,得其關捩,解之為二,又合而為一”。后來,以銅或鐵代替玉石,成為婦女兒童的玩具。它在中國差不多有二千年的歷史,卓文君在給司馬相如的信中有“九連環(huán)從中折斷”的句子。清代,《紅樓夢》中也有林黛玉巧解九連環(huán)的記載。周邦彥也留下關于九連環(huán)的名句“縱妙手、能解連環(huán)。”
撥浪鼓
撥浪鼓是一種古老又傳統的民間時樂器和玩具,出現于戰(zhàn)國時期。撥浪鼓的主體是一面小鼓,兩側綴有兩枚彈丸,鼓下有柄,轉動鼓柄彈丸擊鼓發(fā)出聲音。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還有泥的、硬紙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紙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撥浪鼓最為典型。 早期的撥浪鼓是樂器而非玩具。撥浪鼓并不是某一個地方所特有的,我國各地都出現過撥浪鼓。撥浪鼓流行于全國各地區(qū)。撥浪鼓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廣,五大洲都有。
最早的撥浪鼓被稱作“鼗”(táo)。戰(zhàn)國時期產生的鼗作為打擊樂器,依靠搖動時雙耳自擊發(fā)聲,發(fā)聲的節(jié)奏輕重、音律高低、聲音大小都不容易控制,不能圓滿準確的完成復雜的鼓點。
陀螺
陀螺的起源,因年代久遠,較無詳細可進一步參酌的資料記載。陀螺最早見于后魏時期的史籍。當時稱為獨樂。在一般的書籍或網路資料查詢當中可得知,在宋朝時就有一種類似陀螺游戲的小玩藝兒,名字叫作千千,類似如今的手捻陀螺造型,它是象牙所作成,以一個直徑約4寸的圓盤,中央插上一支鐵針為軸心,是古代宮女為打發(fā)時間所玩的一種貴族游戲,其玩法是將一個長約3厘米的針狀物體,放在象牙制的圓盤中,用手捻使其旋轉,等到快停時再用衣袖拂動它,讓它繼續(xù)旋轉,最后,比比看誰的千千轉得最久,誰就是獲勝者
不倒翁
不倒翁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兒童玩具,最早記載出現于唐代。形狀像人而在造形和重量上制成一經觸動就搖擺然后恢復直立狀態(tài)。不倒翁也可比喻某些善于應付環(huán)境而能長期保持自己權位的人,有貶義。
原理:上輕下重的物體比較穩(wěn)定,也就是說重心越低越穩(wěn)定。當不倒翁在豎立狀態(tài)處于平衡時,重心和接觸點的距離最小,即重心最低。偏離平衡位置后,重心總是升高的。因此,這種狀態(tài)的平衡是穩(wěn)定平衡。所以不倒翁無論如何搖擺,總是不倒的。再比如像我們在科技館看到的“錐體上滾”實驗,也是這個道理,由于錐體的形狀和兩邊軌道的形狀,使它的重心在下降,但看起來好像在上升,向上滾與生活中的事實不符合。但它只是一種假像,看到它的本質,還是重心降低了,因此重心越低越穩(wěn)定。在生活中為增加物體的穩(wěn)定性,我們常采用加重下面的重量,如電扇底座、話筒架、公共汽車站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