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越南廢除漢字的時(shí)間比較長,所以日本對越南的固有名詞多使用當(dāng)?shù)刈x法。現(xiàn)在日本稱越南為“ベトナム(betonamu,從“vietnam”的音譯)”而非“etsu-nan(“越南”兩個(gè)漢字的日語漢字音讀法)”。日文中的朝鮮/韓國專有名詞會(huì)以漢字表示,并且在漢字之上用片假名注明當(dāng)?shù)?(朝鮮語) 讀法,但越南的固有名詞則幾乎完全不用漢字表示?,F(xiàn)在日本只會(huì)用片假名“ホーチミン(hou-chi-min)”來代表“胡志明”,幾乎完全不用“胡志明”這三個(gè)漢字,亦不會(huì)按日語讀法念作“ko-shi-mei”。另一方面,日本對于越南古代的人名、地名、歷史用語、古代寺院名稱、年號(hào)等則仍然使用日語漢字音讀法。 原則上,日語漢字音讀法一般使用漢音,但往往有例外,如臺(tái)灣的“高雄”訓(xùn)讀為“takao”,“西太后”使用濁音念“sei-tai-gou”,“金日成”、“濟(jì)物浦”亦分別使用促音念作“kinnissei”和“saimoppo”,而“金正日”念作“kin-sei-nichi”或“kin-shou-nichi”均可。
至于漢語,則一律把朝鮮、越南的人和事物以漢語讀音念出來,甚至是日語的訓(xùn)讀詞匯,也多采用漢字音讀法而非音譯。
現(xiàn)代的朝鮮語一般以當(dāng)?shù)刈x法去念中國、日本、越南等地的專有名詞。但對于有歷史關(guān)系的用語則使用朝鮮語漢字音讀法,例如“豐臣秀吉”念作“pung-shin-su-gil”,而著名的地名如“東京”亦常常念作“tong-gyeong”。
就越南語來說,其一般以當(dāng)?shù)氐淖x法(即現(xiàn)地音)去念日本、朝鮮/韓國等地的專有名詞。但對于中國的專有名詞,則多以越南語漢字音來讀。對于涉及歷史的專有名詞,越南語仍多以現(xiàn)地音去念日本、朝鮮/韓國等地的歷史專有名詞,而用漢越音讀中國的歷史的專有名詞。
中文方面
中文世界對于朝鮮和越南的專有名詞的翻譯仍然完全采用漢字。但是由于近代以后朝鮮半島和越南的漢字廢止,由于表面上無法分辨使用的是哪個(gè)漢字,從而使某些朝鮮、越南的源自漢字的專有名詞的翻譯產(chǎn)生了偏差,同樣在使用假名的日本人姓名的翻譯上,也出現(xiàn)了同樣的情況。
日本女演員“宮沢りえ”、現(xiàn)代中文通常翻譯成“宮澤理惠”。其實(shí)她的本名是“宮澤梨繪(宮沢梨絵)”。這是因?yàn)榉g者判斷其名字“りえ”的發(fā)音用日本語通常表記為“理恵”,所以就用下去了。在對朝鮮半島和越南人名、地名的翻譯上也出現(xiàn)有同樣的情況,例如韓國女演員宋慧教(???)在華人社會(huì)卻常被譯為“宋慧喬”,本名反而很少人知道,另外有不少韓國演員姓名都有好幾個(gè)不同的中文翻譯,卻未必是正確的。
對于用固有詞表示的專有詞匯,中國方面雖盡可能使用漢字表記(若存在),但有時(shí)采用音譯。例如韓國首都,舊名為漢城(??, Han-Seong),為漢字詞,現(xiàn)代漢語直接使用其原漢字“漢城”表示其名稱。1946年8月15日韓國發(fā)布城市憲章,并將其首都改稱為“??(發(fā)音為:Seo-Ul)”,“??”為朝鮮語(韓語)固有詞,無對應(yīng)的漢字,2005年以后,中國(包括臺(tái)灣、香港)逐漸采用音譯的“首爾”來表示該城市名稱(原漢城市議會(huì)宣布城市中文名稱更改,韓國政府追認(rèn)通過,并希望世界共同更改)。同樣位于漢字文化圈的日本和越南,也曾使用相應(yīng)的漢字詞表示其舊稱,如日語的“漢城”、越南語的“Hán Thành”(“漢城”的漢越音)。漢城改名后,日本首先改用音譯表示其固有詞的名稱“??”,叫做“ソウル”(souru),越南語后來也采用音譯,由于越南20世紀(jì)40年代開始采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國語字),其音譯則直接使用韓文羅馬字“Se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