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一說今山東章丘)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
出身清河房氏。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書令、邢國公,負責綜理朝政,兼修國史、編纂《晉書》。執(zhí)政期間,房玄齡善于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并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范,累遷尚書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七月癸卯日(648年8月18日),病逝,追贈太尉,謚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
房玄齡在隨秦王李世民(唐太宗)征戰(zhàn)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李世民即位,封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仆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執(zhí)掌政務達二十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jiān)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并中央官員;善于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后監(jiān)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后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范,合稱“房、杜”。
《新唐書》:“房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jié),不欲一物失所。無媢忌,聞人善,若己有之。明達吏治,而緣飾以文雅,議法處令,務為寬平。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卑賤皆得盡所能?;蛞允卤蛔?,必稽顙請罪畏惕,視若無所容”。
唐太宗李世民:“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薄捌饔钌蝈洌L度宏遠,譽彰遐邇,道冠簪纓。”“器范忠肅,識具明允,才稱王佐,望乃時英。霸國爰始,預經綸之業(yè);鼎命維新,贊隆平之化。誠固金石,勛勒鐘鼎。自任總庶尹,職重朝端,心力盡於翼亮,劬勞積於歲序,而志在沖退,有懷止足。固陳衰疴,屢上表疏。然則燮揆禮閣,職務實繁;論道槐廷,望實攸屬?!?/p>
常袞:“武德、貞觀之間,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齡、杜如晦等,扶翼大運,勤勞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緬然長懷,風烈猶在。”
柳芳:“房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禍亂而房玄齡不言己功;王珪、魏徵善諫,房玄齡贊其賢;李勣、李靖善將兵,房玄齡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輔太宗,理致太平,善歸人主,真賢相也!房玄齡身處要職,然不跋扈,善始善終,此所以有賢相之令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