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五銖
文物介紹
“五”字交筆有圓曲與斜直兩種,“朱”頭多呈方折。外廓甚闊,面無穿廓,“五”字交筆直,近穿處有一道豎畫。文帝為統(tǒng)一幣制,曾放五銖樣錢令諸關(guān)查禁劣錢,遂又稱“置樣五銖”。
早期直徑24毫米,晚期直徑逐步減小,而直徑多集中在23.5毫米左右,早期重3克以上,大部分重量集中在2.7g-2.8g左右。后煬帝在揚州開爐鼓鑄夾錫五銖,銅色發(fā)白,世稱“白錢”。另有鐵錢。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jié)。
相關(guān)記載
《隋書·食貨志》載:開皇“三年(585年)四月,詔四面諸關(guān),各付百錢為樣。從關(guān)外來,勘樣相似,然后得過。樣不同者,即壞為銅,入官?!边@里的樣錢即后世所稱的“置樣五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