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政變
背景
太平公主屢立大功后,權(quán)勢地位更加顯赫重要,李旦經(jīng)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針,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李旦坐在一起談上一段時間;有時她沒去上朝謁見,李旦會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征求她對某些問題的處理意見。每當(dāng)宰相們奏事的時候,李旦就要詢問:“這件事曾經(jīng)與太平公主商量過嗎?”接下來還要問道:“與三郎商量過嗎?”在得到宰相們肯定的答復(fù)之后,李旦才會對宰相們的意見表示同意。三郎指的是皇太子李隆基。凡是太平公主想干的事,李旦沒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遷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話,其余經(jīng)過她的舉薦而平步青云擔(dān)任要職的士人更是不可勝數(shù)。由于太平公主的權(quán)勢甚至超過了李旦皇帝,所以對她趨炎附勢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簡三人都受封為王。太平公主的田產(chǎn)園林遍布于長安城郊外各地,她家在收買或制造各種珍寶器物時,足跡遠至嶺表及巴蜀地區(qū),為她運送這類物品的人不絕于路。太平公主在日常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也處處模仿宮廷的排場。[1]
李旦則試圖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政治平衡,以避免傷害到任何一人。
太平公主認為太子李隆基還很年輕,因而起初并未把太子放在心上;不久之后又因懼怕太子的英明威武,轉(zhuǎn)而想要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作太子,以便使她自己能長期保住現(xiàn)有的權(quán)勢地位。太平公主屢次散布流言,聲稱“太子并非皇帝的嫡長子,因此不應(yīng)當(dāng)被立為太子?!?/p>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己亥(二十二日),李旦頒下制書曉諭警告天下臣民,以平息各種流言蜚語。太平公主還常常派人監(jiān)視李隆基的所作所為,即使一些細微之事也要報知李旦,此外,太平公主還在李隆基身邊安插了很多耳目,李隆基心里感到十分不安。
公元711年(景云二年),太平公主同益州長史竇懷貞等結(jié)成朋黨,想加害于太子李隆基,便指使她的女婿唐邀請韋安石到自己的家中來,韋安石堅決推辭,沒有前往。李旦曾經(jīng)秘密地召見韋安石,對他說:“聽說朝廷文武百官全都傾心歸附太子,您應(yīng)當(dāng)對此多加留意?!表f安石回答說:“陛下從哪里聽到這種亡國之言呢!這一定是太平公主的主意。太子為宗廟社稷立下了大功,而且一向仁慈明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實,希望陛下不要被讒言所迷惑?!崩畹┞犨^這話之后十分驚異地說:“朕明白了,您不要再提這件事了?!碑?dāng)時太平公主正在簾子后面偷聽他們君臣之間的談話,事后便散布各種流言蜚語對韋安石橫加陷害,想把他逮捕下獄嚴加審訊,多虧了郭元振的救助才得以幸免。
太平公主還曾乘輦車在光范門內(nèi)攔住宰相,暗示他們應(yīng)當(dāng)改立皇太子,在場的宰相們?nèi)即篌@失色。宋璟大聲質(zhì)問道:“太子為大唐社稷立下了莫大的功勞,是宗廟社稷的主人,公主為什么突然提出這樣的建議呢!
過程
李旦傳位
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太平公主指使一個懂天文歷法的人向李旦進言說:“彗星的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將要除舊布新,再說位于天市垣內(nèi)的帝座以及心前星均有變化,所主之事乃是皇太子應(yīng)當(dāng)?shù)腔次?。”李旦說:“將帝位傳給有德之人,以避免災(zāi)禍,我的決心已定。”太平公主和她的同伙們都極力諫阻,認為這樣做不行,李旦說:“中宗皇帝在位時,一群奸佞小人專擅朝政,上天屢次用災(zāi)異來表示警告。朕當(dāng)時請求中宗選擇賢明的兒子立為皇帝以避免災(zāi)禍,但中宗很不高興,朕也因此而擔(dān)憂恐懼以至于幾天吃不下飯。朕怎么能夠?qū)χ凶诳梢詣袼U位,對自己卻不能做到這一點呢!”于是在八月傳位李隆基,自己退為太上皇,改元先天。
太平密謀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的勢力專擅朝政,與李隆基發(fā)生尖銳的沖突,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是出自她的門下,文臣武將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太平公主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寺卿唐和胡僧慧范等一起圖謀廢掉唐玄宗,此外,太平公主又與宮女元氏合謀,準備在進獻給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李晉是李德良的孫子。常元楷和李慈多次前往太平公主的私宅與她訂下作亂的計謀。
隆基決策
王琚對李隆基進言道:“形勢已十分緊迫,陛下不可不迅速行動了?!鄙袝筘堈f從東都洛陽派人給李隆基送來了一把佩刀,意思是請玄宗及早決斷,鏟除太平公主的勢力。荊州長史崔日用入朝奏事,對李隆基說:“太平公主圖謀叛逆,是由來已久的事情。當(dāng)初,陛下在東宮作太子時,在名分上還是臣子,如果那時想鏟除太平公主,需要施用計謀?,F(xiàn)在陛下已為全國之主,只需頒下一道制書,有哪一個敢于抗命不從?如果猶豫不決,萬一奸邪之徒的陰謀得逞,那時候再后悔可就來不及了!”李隆基說:“你說得非常正確,只是朕擔(dān)心會驚動太上皇?!贝奕沼糜终f道:“天子的大孝在于使四海安寧。倘若奸黨得志,則社稷宗廟將化為廢墟,陛下的孝行又怎么體現(xiàn)出來呢!請陛下首先控制住左右羽林軍和左右萬騎軍,然后再將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一網(wǎng)打盡,這樣就不會驚動太上皇了。”李隆基認為他說得很對,便任命他為吏部侍郎。
一網(wǎng)打盡
魏知古告發(fā)太平公主發(fā)動叛亂,指使常元楷、李慈率領(lǐng)羽林軍突入武德殿,另派竇懷貞、蕭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舉兵響應(yīng)。李隆基于是與岐王李范、薛王李業(yè)、郭元振以及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jiān)姜皎、太仆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內(nèi)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定計率先下手誅除太平公主集團。甲子(初三),李隆基通過王毛仲調(diào)用閑廄中的馬匹以及禁兵三百余人,從武德殿進入虔化門,召見常元楷和李慈二人先將他們斬首,在內(nèi)客省逮捕了賈膺福和李猷并將他們帶出,又在朝堂上逮捕了蕭至忠和岑羲,下令將上述四人一起斬首。竇懷貞逃入城壕之中自縊而死,唐玄宗下令斬戮他的尸休,并將他的姓改為毒氏。李旦聽到事變發(fā)生的消息后,登上了承天門的門樓。郭元振上奏李旦說:“皇帝只是奉太上皇誥命誅殺竇懷貞等奸臣逆黨,并沒有發(fā)生什么其他的事?!崩盥』搽S后來到門樓之上,李旦于是頒發(fā)誥命列舉竇懷貞等人的罪狀,并大赦天下,只是逆臣的親屬黨羽不在赦免之列。薛稷被賜死在萬年縣獄中。
公主自盡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直到事發(fā)三天以后才出來,被李隆基下詔賜死在她自己的家中,她的兒子以及黨羽被處死的達數(shù)十人。薛崇簡因為平日屢次諫阻其母太平公主而受到責(zé)打,所以例外地被免于死刑,李隆基賜他姓李,并準許他留任原職。唐玄宗還下令將太平公主的所有財產(chǎn)沒收充公,在抄家時發(fā)現(xiàn)公主家中的財物堆積如山,珍寶器玩可以與皇家府庫媲美,廄中牧養(yǎng)的羊馬、擁有的田地園林和放債應(yīng)得的利息,幾年也沒收不完。胡僧慧范也擁有家產(chǎn)達數(shù)十萬緡。
影響
先天政變后,李隆基終于擺脫了有名無實的尷尬境地,當(dāng)上了名副其實的真皇帝,最終結(jié)束了自中宗朝以來朝局多年混亂的局面。
評價
王夫之:太平公主謀危太子,宋璟、姚元之請令于東都安置,睿宗曰:“朕唯一妹,豈可遠置東都?!北掌溲灾酰∽晕涫现逄谱?,慘殺其子而不恤,于是高宗之子姓,上及于兄弟,芟夷向盡,所僅存者三人而已。父闇而不能庇其生,母憯而不難置之死,又繼以韋氏、宗楚客之淫兇,睿宗之與公主,其不與中宗同受刃者,幸也。原隰之裒,伊誰相惜,凋殘已盡,僅保一人。詩不云乎:將恐將懼,惟吾與汝。”況其在同氣之親乎?故姚、故姚宋之言,社稷之計也;睿宗之盡然傷心,亦詎可決于一旦哉?公主之習(xí)于悍戾也,耳習(xí)于牝雞之晨,目習(xí)于傾城之哲,貞士且不保其貞,而況婦人?其蔑視宮闈,操廢置之權(quán),朝章家法,亦未可遽責(zé)以順者。雖然,豈遂無以處之哉?公主之忌太子也,尚含惡怒而未發(fā)。竇懷貞以遠州長史遽起不軌之心,導(dǎo)其邪而為之結(jié)黨,俄而遷侍中矣,同三品矣,為左仆射平章軍國重事矣,于是崔湜、蕭至忠、岑義競起比附以取相,李日知、韋安石衰老庸沓而無能正,劉幽求孤立以爭而流竄及之。于斯時也,姚、宋位大臣,系物望,得與睿宗之密勿,夫豈不可早聲懷貞之惡,以弭湜、羲、至忠之奸?而黨援未削,遽欲取睿宗患難倚存之一妹,正國法以擯斥之,睿宗之心戚,而群奸之計得矣。無懷貞、湜、羲、至忠,則公主之惡不足以發(fā),徒遠公主,而群奸在位,翟茀方涉蒲州,召命旋還京邸,其必然之勢矣。睿宗之不忍于公主者,性之正也,情之不容已也,患難與偕,義之不可忘也。若懷貞輩之于唐,九牛之一毛耳,無德望之系人心,無勛勞之在社稷,流放竄殛,旦命下而夕伏辜,一白簡之勞而已。姚、宋何憚而不為乎?卒使睿宗不能保其恩,玄宗不能全其孝,公主不能免于死,群奸惡已盈而始就誅,唐之社稷又岌岌矣,姚、宋不能辭其咎矣?!?/p>
爭議
關(guān)于太平公主是否真正策劃陰謀造反這一點,一直以來存在著疑問。有一部分的人認為她與李隆基不僅是政敵,已經(jīng)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不可能沒有謀反之心。
但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以太平公主在朝中完全占據(jù)上風(fēng)的局勢和她多次成功政變的經(jīng)驗,她若當(dāng)真謀反,不可能如此輕易就被李隆基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