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化
簡介
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孫永遠不得殺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輕武的風氣在宋朝達到了極致,“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钡人字V都是出在宋朝。宋真宗時,狀元出身的陳堯咨拒絕出任官級更高的武職。在理學的興起、宗教勢力退潮、言論控制降低、市民文化興起、商品經(jīng)濟繁榮與印刷術的發(fā)明等一系列背景下,宋朝優(yōu)秀文人輩出,知識份子自覺意識空前覺醒。史堯弼在《策問》中認為:“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絕百代。”陸游在《呂居仁集序》中也認為:“宋興,諸儒相望,有出漢唐之上者?!逼浜笾袊捎诿晒诺娜肭植ξ娜瞬扇骋曊撸由厦髑灏斯晌呐c清朝文字獄嚴重壓制學人思想自由發(fā)揮,中國除晚明外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像宋朝一樣興盛的文化景象。二程、朱熹、歐陽修、蘇軾、司馬光及沈括等優(yōu)秀人物,享譽千古;而活字印刷、指南針及火藥的發(fā)明和應用,更對人類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宋朝文化空前進步,各個領域碩果累累,享譽千古,對人類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明人宋濂謂:“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p>
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除“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外、還有王安石、曾鞏、歐陽修。
宋四大書法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
理學家北宋二程:程頤、程顥。
南宋東南三賢:朱熹、張拭、呂祖謙。
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重要的是宋朝許多名人文化大家,都是出身貧苦。范仲淹、歐陽修都是單親家庭出身,自幼貧寒。范仲淹一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謝氏帶著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朱姓的人家。范仲淹從小生活極其艱苦,喝粥度日苦讀。歐陽修年少時家里買不起筆紙,他母親用蘆稈畫地教他識字。最終兩人都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文化大家,朝廷重臣,國之棟梁。范仲淹、歐陽修或許命運相近,兩人成為真正的朋友。王安石、蘇洵、蘇軾、曾鞏都是歐陽修培養(yǎng)扶植起來的文化大家。蘇軾又培養(yǎng)了著名的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陸游是曾鞏的學生,陸游、辛棄疾是好朋友,他們在一起的交往聚會組成了文化沙龍、文學俱樂部。宋朝民間涌現(xiàn)了許多的文學社體,總之宋朝是文化人的天堂。
宋代涌現(xiàn)許多著名畫家主要有范寬、郭熙、趙佶、李唐、馬遠、夏圭、張擇端等。最能代表中國畫最高藝術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畫的博大與意境!宋代山水畫家人才輩出,各有專長和創(chuàng)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遠,范寬的崇山峻嶺和雪景,許道寧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繪四時朝暮、風雨明晦的細微變化,惠崇、趙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戲,李唐、馬遠、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詩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畫藝術的不斷變革和發(fā)展,與劉松年共稱南宋四家。
理學
理學的思想體系中明顯地可以看出吸收了釋教的“空有合一”的本體論,“頓漸合一”的認識論,“明心見性”、“返本復初”的修持觀等,因之有人說是“陽儒陰釋”,或者“三教合一”的新形態(tài)。理學的開山祖周敦頤的著作《太極圖說》明顯地是三教融合為一的代表作。二程主張“性即理”,強調(diào)“天理”與“人欲”的對立,并通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功夫來“窒欲”,以恢復天理,這明顯地受到過佛教心性論和禪宗修持方法的影響。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是竭力排斥佛教的一個人物,但是在他的哲學思想中,無論從本體論、認識論到修持方法無不打上佛教的烙印。理學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要內(nèi)容,在建構(gòu)儒家形而上學和本體論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其代表人物包括“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朱熹和陸九淵。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認為:“理”和“氣”是并存的,密不可分,但有先后之分。理是萬物之源。“天理”與“人欲”是對立的兩方,人欲是一切罪惡之根源,應當去人欲、存天理。經(jīng)過二程與朱熹的發(fā)展,理學發(fā)展成為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南宋末年理宗時成為官方哲學。之后,陸九淵又認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也”。人們應當去人欲,存本心,到達清明寡欲的境界,陸九淵之思想經(jīng)過之后明朝大儒王守仁的繼承發(fā)展,成為新的哲學體系—心學,在明朝中葉以后占據(jù)了主導地位。程顥、朱熹提出的“理一分殊”,實際上以佛教華嚴宗的“理事說”來論證。陸九淵、王守仁所主張的“吾心便是宇宙”“心無外物”“明心見理”等,是禪宗“自心是佛”“本心生萬法”“明心見性”的翻版。[21]除了理學與心學之外,宋朝晚期還出現(xiàn)了第三種學術勢力—浙東事功學派,其由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學派、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和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所組成。
史學
史學與前代相比,宋朝的史學特別發(fā)達。歷史學家陳寅恪說:“中國史學,莫盛于宋”,“宋賢史學,古今罕匹”。宋朝有多個官方修史機構(gòu),如起居院、日歷所、實錄院、國史院、會要所等。最著名的史學著作當屬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顿Y治通鑒》的編寫過程長達十九年(加上《通志》超過二十年),共二百九十四卷,敘事上起周烈王廿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采用編年體方法書寫,為后人提供了一本系統(tǒng)廣博的史書。隨后,另一史學家袁樞又對《資治通鑒》進行全面的整理,寫成《通鑒紀事本末》,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朱熹也作了一部《通鑒綱目》,共五十九卷,可謂《資治通鑒》的簡略版。史學家鄭樵寫成《通志》,與唐杜佑《通典》、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合稱“三通”。
此外重要的史學著作還有廿四史中薛居正等奉旨編修的《舊五代史》和歐陽修私撰的《新五代史》。以及王溥私撰的《唐會要》和《五代會要》。著名的地方志有《太平寰宇記》、范成大《吳郡志》、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周密《武林舊事》等。由于金石學和考古學快速興起,也有一些相關史書誕生,如歐陽修的《集古錄》、呂大臨《考古圖》、趙明誠《金石錄》等”。
此外宋朝編修了不少與史學相關的類書,著名的“宋四大書”:《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太平廣記》。
藝術
中國畫特別是山水畫到了宋代發(fā)展已經(jīng)非常成熟。不僅僅把風景描繪,還強調(diào)畫中意境。道家強調(diào)陰陽,宋代理學注重天人合一,追求暗藏在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義理。自宋代,人們懂得制作半透明的瓷器和混合使用搪瓷的青瓷制品。其中龍泉青瓷在宋代已經(jīng)非常受歡迎。[4]宋代的黑色和紅色漆器都配上以自然山水,歷史人物和簡單的裝飾圖案為題材的精美雕刻。譬如黃地剔紅后赤壁賦圖盤、朱錦地剔黑赤壁賦盤、樓閣人物堆黑盒、醉翁亭朱錦地剔黑盤。雖然鑄銅藝術、瓷器藝術、漆器藝術、玉器雕刻、雕塑、建筑、描繪動物的水墨畫受到文人高度評價,但是山水畫仍然為列最高。 山水畫大師掌握了如何構(gòu)造仔細擬真的近景,并且利用穿插云間的高山流水制造無限的遠景。
兩宋畫風有別。北宋山水畫多燦爛輝煌轉(zhuǎn),質(zhì)感強烈,時而柔和溫雅,氣勢宏大。在蘇軾的提倡下,慢慢走向最求自我表現(xiàn),追求意境,務求神似。南渡后,多描繪秀麗江南山水景色,構(gòu)圖簡約,但花鳥畫則更趨嚴謹精致。[6]
字畫
宋代繪畫藝術風格受宋代理學影響,從花鳥看精密布局,所以注重寫實?;B畫代表作品,有崔白的《雙喜圖》,兔鳥呼應,葉草同指一方,暗射秋風蕭瑟,還有趙昌的《歲朝圖》,李迪的《雞雛待飼圖》,林樁的《果熟來禽圖》,李嵩的《花籃圖》。 山水畫的代表作品有李成的《寒林平野》,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燕文貴的《溪山樓觀圖》
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宋朝是中國書畫藝術的頂峰期,宋朝皇帝特別重視書畫事業(yè),在宮廷設立了翰林畫藝局,翰林圖畫院與畫學。宋畫主要可分為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三大分類。中國山水畫到宋朝為一多方發(fā)展之時期,派別之分演既多,畫家亦彬彬輩出。宋朝初期中國山水畫承襲五代荊浩、關仝、董源與巨然等人,使中國山水畫推向了高峰。北宋以米芾、米友仁父子最為卓越,他們成功的將文人畫與山水畫風格相融合,后人難以企及。其他山水畫名家還有北宋的范寬、郭熙。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中峰鼎立的構(gòu)圖方式,表現(xiàn)出山的氣勢雄偉,前景作一巨石與主峰取得平衡,并以山腰的一線飛瀑,連貫上下氣勢。到了 宋朝南渡以后,山水畫風大變,崇尚水墨。有名的有號稱為“南宋四家”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和夏圭等。李唐、劉松年等畫家的筆法細潤,色彩富麗,精麗巧整,世稱院體。后來的馬遠與夏圭學習唐朝畫法并參以南宋水墨之法。
宋徽宗繪芙蓉錦雞圖文人畫與花鳥畫互相融合,讓宋朝花鳥畫顯得格外清麗脫俗?;B畫自從五代黃筌與徐熙分道揚輝之后,到了宋朝,純綷審美之風氣盛行起來,以致于花鳥畫與山水畫更加興盛,幾乎取代了人物畫的中心地位。宋初名家有黃居采和徐崇嗣二人并起,其情形頗興北宗山水發(fā)展于院內(nèi),南宗山水發(fā)展于院外者相似。除了黃徐二人之外,還有崔白和宋徽宗擅長花鳥畫?;兆诘臅ê屠L畫都在中國藝術史上有重要地位?;兆讵殑?chuàng)瘦金體,并重視書畫事業(yè)。翰林書畫院的地位大幅提高,著名畫家,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就是其提拔。其子趙構(gòu)也受到薰陶,成為杰出書法家?;兆跁r期,院體畫中的花鳥畫大盛,徽宗本人就是個花鳥畫大家。宋朝人物畫的宗師是李公麟,他繪畫體裁廣泛,無所不工無所不能。以建筑物比例構(gòu)圖的界畫在宋朝勃興,郭忠恕和張擇端是其代表。南渡以后,歷史人物題材畫開始興起。蘇漢臣的《秋庭嬰戲圖》,畫中的兩個小孩推棗磨時的精神和眼神,就令人嘆為觀止。道釋人物畫在宋朝不甚盛行,不過確有一些重要畫家出現(xiàn),包括武宗元、李公麟、梁楷等人。其中以《八十七神仙卷》最為出名,眾多仙人仙女,飄然列隊而行,行如流水,極為生動。
黃庭堅書伏波神祠詩卷(局部)宋朝書法主張尚意,注重在哲理性、書卷氣、風格化與意境表現(xiàn),同時也提倡個性化和獨創(chuàng)性。宋朝書法跳脫了唐朝的風格而開創(chuàng)新局。隋唐五代的書法注重在“工”的體現(xiàn),而宋朝書法主張尚意抒情的部分,需具有“學識”即“書卷氣”的部分。蘇軾提出了“我書意造”的口號,他的筆法內(nèi)緊外松,險竣多變。蘇(蘇軾)、黃(黃庭堅)、米(米芾)、蔡(蔡襄,“蔡”原指蔡京,為北宋誤國六賊之一,后世以其“人品奸惡”,遂改為蔡襄)為北宋書法四大家。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無認是天資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黃庭堅和蕭散奇險的米芾,都力圖在表現(xiàn)自己的書法風貌的同時,凸現(xiàn)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tài),使學問之氣郁郁芊芊發(fā)于筆墨之間,并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而南宋的吳說、宋徽宗、陸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書家中進一步延伸,其中宋徽宗特殊的書法風格被稱作瘦金體,然而南宋書家的學問和筆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
瓷器
宋代瓷器我國陶瓷發(fā)展史上一個非常繁榮昌盛的時期?,F(xiàn)時已發(fā)現(xiàn)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于全國170個縣,其中有宋代窯址的就有130個縣,占總數(shù)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將宋代陶瓷窯大致概括為6個瓷窯系,它們分別是:北方地區(qū)的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和磁州窯系;南方地區(qū)的龍泉青瓷系和景德鎮(zhèn)的青白瓷系。這些窯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區(qū)使用原材料的影響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國時代的政治理念、文化習俗、工藝水平制約而具有的共同性。
宋朝瓷器,以其古樸深沉、素雅簡潔,同時又千姿百態(tài)、各競風流的氣象為我們中華民族在世界工藝發(fā)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讓世人景仰的豐碑。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類繁多,器型多樣。最受歡迎的有“梅瓶”、“玉壺春”等
3、釉色優(yōu)美,以典雅含蓄,高貴樸實,有類玉的效果,以單色瓷為主(除鈞窯)。體現(xiàn)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簡潔素雅之美,有明顯的民族精神體現(xiàn)。
4、裝飾方法有印花、畫花、刻花、剔花、貼花、鏤花等,圖案以花鳥蟲魚等為主,造型,色彩,紋樣追求完整、意境、氣韻。
文學與典籍
在宋代的中國文學作品種類繁多,派別林立,隨著社會發(fā)展變得非常繁盛。雖然唐朝早期能以詩被譽為中國文學的高峰,但宋代卻能夠以詞創(chuàng)造另一個高峰。宋代文學人才輩出,有宋代議論先驅(qū)梅堯臣,大文豪蘇軾,行為瘋狂的米芾,首位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等等。雖然詞始于南梁,但到了宋代卻大受歡迎,成了宋代文學的主要體裁。政治家范仲淹,理學家歐陽修,書法家黃庭堅,領軍文人辛棄疾都是以詞著名。
宋朝文學主要涵蓋了宋代的詞、詩、散文、話本小說、戲曲劇本等等,其中詞的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詩、散文次之,話本小說又次之。宋朝的文學作品在北宋初期稟承了晚唐風格,用詞浮艷,常作唱和酬答之用。隨著王禹偁關注民生,朝廷又偏重儒學,文學作家開始注重儒家說教功能,但成就不高。直到歐陽修帶起的第二次古文運動,文人才以平實的語言來創(chuàng)作,加上內(nèi)容多反映生活時弊,雅俗共賞,文學創(chuàng)作進入了高峰期。當時的各種文體,互相影響,有破有立,而且派別林立,題材眾多,并受到儒釋道的影響,文壇有長足的發(fā)展。話本小說與戲曲就在這個時期不斷冒起。南宋偏安江南后,文人多以作品抒發(fā)愛國情懷??墒悄纤文┢诔霈F(xiàn)因循風氣,結(jié)束了宋朝文學的發(fā)展道路。
宋朝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宋朝詩歌是一個巨大的寶庫。里面有各個方面的知識財富。但這個寶庫,我們認知開發(fā)的極少。宋朝的詩歌是唐朝詩歌的延續(xù)、再發(fā)展與突破。宋朝的詩人更廣泛、詩篇更豐富。詩歌的種類、形式在宋朝達到豐富。宋詩創(chuàng)作數(shù)量空前豐盛。北京大學正在編纂《全宋詩》,據(jù)初步統(tǒng)計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為《全唐詩》的四倍?!度卧~》輯錄,共收詞人一千三百余家,詞章近兩萬首??追捕Y《全宋詞補輯》,又增收詞人百家,詞作四百多篇。
宋代多高產(chǎn)詩人,陸游自謂“六十年間萬首詩”。陸游現(xiàn)留存詩篇九千三百多首。楊萬里寫過兩萬多首。但只留存的一小部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留下的詩篇就更少了。那么多偉大的詩人寫了那么多首詩歌,我們更多的人只能有機會讀到他們幾首詩,可以說連皮毛都沒接觸,別說體會他們的精骨了。宋詩反映社會視野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與唐的時代氣象與氛圍不同,詩家又勇于創(chuàng)新,因而形成與“唐音”殊異的“宋調(diào)”。宋詞作為新興的合樂詩體,既可傳誦于文士案頭,又能流播于樂人歌喉,強化了它的娛樂性和傳播力,擁有眾多接受群體。
宋詞
詞是曲子詞之簡稱,它承襲漢魏樂府,受到外來音樂影響,是一種既可合樂歌唱又有獨特體制的詩歌體。詞本來可以配合音樂,譬如蘇軾的《東坡樂府》、姜夔詞集《白石道人歌曲》、柳永詞集《樂章集》、黃山谷的《山谷琴趣外編》。詞的產(chǎn)生不遲于唐代。唐代的音樂分為雅樂、清樂、宴樂。雅樂是指《詩經(jīng)》所配的音樂,先有詩才有音樂。清樂則是六朝樂府詩所配的音樂。宴樂則從西域傳入中國,以琵琶四弦的二十八調(diào)為主,表達力強,詞就是配合宴樂來創(chuàng)作。到了宋代,詞人便根據(jù)樂曲的旋律和節(jié)奏求填上歌詞。
自從中唐廢除租庸調(diào),以繳納貨幣來取代,促使南北貿(mào)易發(fā)達,非地主的勢力大增,導致中上階層廣泛追求豪華歡樂、奢侈享受。隨著政治中心不斷南移,南方新都市陸續(xù)興起。官場新貴帶來了新生活型態(tài),促進了休閑娛樂的發(fā)展,舞臺、歌榭、藝場、伎坊大量涌現(xiàn)。這樣歌妓成為宋詞傳播與發(fā)展的媒介。
宋詞發(fā)展蓬勃,收錄在《全宋詞》中的詞人多達一千三百多家,作品有一萬九千九百余首。另外,宋代詞人別集大量出現(xiàn),譬如柳永的《樂章集》、蘇軾的《東坡樂府》、秦觀的《淮海詞》、周邦彥的《清真集》、辛棄疾的《稼軒詞》、姜夔的《白石首人歌曲》。這些別集都因為宋朝成熟的刻印技術得到廣泛的傳播,增強了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交流。
隨著宋王朝采用重文抑武,國家長期處于積弱的地位。另一方面,思想上呈現(xiàn)出儒、釋、道三家合流的趨向。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宋詞在題材、手法、風格經(jīng)歷了一個轉(zhuǎn)型的過程。北宋前期,主要詞人有晏殊父子、歐陽修、范仲淹、柳永等人。其中,晏殊、歐陽修帶領著第二次古文運動,掃除深奧難明的詞匯,以自然流暢語言來創(chuàng)作,說理暢達。他們稟承南唐柔軟綺麗詞風,抒情委婉。范仲淹突破了晏、歐風格,豪放悲壯,柳永則自創(chuàng)新調(diào),以長調(diào)慢詞代替小令,加入草根格調(diào)。北宋中期,最主要的詞人是蘇軾。他以詩為詞,打破了詞體的題材的局限,在婉約詞家之外另立豪放一派,南宋的愛國詞派與辛派詞人也受到他的影響。北宋后期,主要詞人有秦觀、黃庭堅、賀鑄、周邦彥等。周邦彥被推崇為“集大成者”,因為他注重音律,風格醇雅,章法縝密,用詞精麗,造就了后來的格律詞派。
南宋前期,主要詞人有**干、張孝祥、朱敦儒、李清照等。當面對國難的時候,他們除了保持蘇軾的豪放詞風,還注入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內(nèi)容多為慷慨悲壯、沉郁蒼涼。詞壇中比較突出的是女詞人李清照,其詞化俗為雅,清婉疏淡,語言功力甚深,風格自然清新。南宋中期,主要詞人則有辛棄疾、陳亮、劉過、姜夔等。辛棄疾開創(chuàng)了愛國詞派,以散文為詞,突破了詞體,增加了藝術的表現(xiàn);而且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以報國與失意為主調(diào);時而沉郁、時而明快,但仍以豪放為主,成為稼軒體。姜夔精通音律,能自行度曲,格律謹嚴,風格清空,意境幽冷,脫離了江西派,別豎一格。南宋后期,詞壇出現(xiàn)了兩大流派。一派是稼軒派,主要人物有劉克莊、劉辰翁、文天祥等,作品情調(diào)沉痛悲郁,豪邁粗獷。另一派是白石派,重要詞家有吳文英、周密、王沂孫、張炎等,他們以姜夔為正統(tǒng),重視音律技巧,內(nèi)容凄涼哀怨。
著名詞人
①晏殊
晏殊一生得意,他的作品多是娛賓遣興之作,有的描寫男歡女愛,有的是抒寫離情別恨,內(nèi)容較為貧弱,但他擺脫花間派的脂粉氣息,改以溫潤秀潔的方式寫男女戀情,以雍容典雅的手法寫富貴氣象,以精煉語言捕捉剎那光景,而且融入一些哲理體悟,展現(xiàn)深邃的內(nèi)心世界與士大夫的氣象,顯示了由注重音律轉(zhuǎn)向注重士大夫哲理的轉(zhuǎn)化。晏殊傳世的作品有《珠玉詞》、《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蝶戀花》(檻菊愁 煙蘭泣露)、《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
②歐陽修
歐陽修與晏殊并稱“晏歐”。他的詞也大多寫男女情事、相思離別,處處表現(xiàn)出作者風流蘊藉的一面。但是歐陽也突破了傳統(tǒng)創(chuàng)作的范圍,以詞歌詠自然風光,如《采桑子》十首,以清新筆觸描繪潁州西湖;他也以詞抒發(fā)個人瀟灑放達的情懷,如《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他還向民歌學習,創(chuàng)作了兩套分詠十二月節(jié)氣的《漁家傲》“鼓子詞”。其他作品更表明志向,有《六一詞》、《醉翁琴趣外編》等等。
他摒棄了花間詞派的浮華之氣,詞風十分清麗,往往以豪邁的風格抒發(fā)深遠沉郁的意像,情真意濃。他常利用外在的景物描寫內(nèi)心,非常細致地展現(xiàn)情感世界,層次多變,手法曲折,意味深長。歐陽修還能吸收通俗生動的口語,以俗為雅,改變了審美標準。他的代表詞作有《踏莎行》(候館梅殘)、《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等等。
宋詩
宋詩方面則受到唐詩的巨大影響,北宋初期,主要沿襲中晚唐詩風余韻,大致可歸為三體。最初是效法白居易詩風的白體詩,主要詩人是李昉、徐鉉、王禹偁等,其中王禹偁特別關注民生疾苦,風格通俗,暗示了宋詩發(fā)展的新方向。白體詩后,流行了以賈島、姚合為正統(tǒng)的晚唐體,主要詩人有林逋、潘閬、寇準等。除了白體和晚唐體,另一派就是推崇李商隱的西昆體,代表人物有楊億、劉筠、錢惟演,西昆體注重采用典故,風格雍容華貴,可是缺乏思想內(nèi)容,不能反映時代精神。北宋中期,隨著第二次古文運動,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開創(chuàng)了宋詩的新局面。他們既掃除了西昆體綺麗浮艷的習風,又確立了宋詩散文化和議論化的標準。隨后有王安石、蘇軾等人和應。王安石的早期作品注重民生,精于議論,晚年則講求技巧,詩律精嚴。蘇軾作品題材豐富,風格多樣,大大開拓了宋詩境界。北宋后期,主要詩人有蘇門四學士和陳師道,他們雖然繼承蘇軾詩風,但審美方面卻趨向分流。其中黃庭堅與陳師道對后來的江西詩派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南宋前期,江西詩派形成并壯大,代表人物有陳與義、呂本中等,但墨守成規(guī),創(chuàng)作不足,南渡以后詩風才漸漸改變。南宋中期,詩壇出現(xiàn)“中興四大家”-楊萬里、范成大、尤袤和陸游。其中陸游是南宋最為杰出的詩人,他取材廣泛,詩風悲壯,意境宏大,不拘一格。江西詩派逐步淡出了詩壇后,出現(xiàn)了反對江西詩派、取經(jīng)晚唐的永嘉四靈與江湖詩派。永嘉四靈專攻五律,取材狹窄,雕琢瑣碎。江湖詩派格局較四靈更為開闊,題材也更為廣泛,整體風格偏重細巧,未脫晚唐舊習。
白體詩
白體詩是指宋初的一批詩人模仿白居易所作的詩。宋初朝廷善待文人,提倡酬唱,促使館閣唱酬成風,并且匯編許多唱酬詩集,如《二李唱和集》、《禁林宴會集》、《翰林酬唱集》等等。這些詩人模仿白居易與元稹、劉禹錫等人互相唱和的近體詩,集中描寫閑適生活,言詞淺白,手法清雅,顯然與五代詩風一脈相承。
當初王禹偁也被宋人當作白體詩人??墒牵脑婏L與李昉、徐鉉的風格有異。雖然他自小學習白體詩,又多寫唱和詩,但他更重視白居易的諷諭詩。當他居住在商州時,他學習了白居易新樂府詩的創(chuàng)作精神,利用自己作品來反映社會現(xiàn)實。充滿關心疾苦的詩篇有《畬田詞》、《秋霖二首》、《烏啄瘡驢歌》等?!陡辛魍觥返摹袄衔膛c病嫗,頭鬢皆皤然。呱呱三兒泣,惸惸一夫鰥”描寫感染疾病的不幸,“襁負且乞丐,凍餒復險艱。惟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間”以對他們深表同情。其中他聯(lián)想到自己:“我聞斯人語,倚戶獨長嘆:爾為流亡客,我為冗散官?!保瑏肀磉_自己的同理心,可見有別于無病呻吟之作。
與白居易的創(chuàng)作歷程相反,王禹偁早年多寫閑適詩,而晚年多寫諷諭詩。他自編的《小畜集》就是收錄諷諭詩,表現(xiàn)出自省意識,擺脫了白體詩人的群體,慢慢進而學習杜甫風格。總的來說,王禹偁的詩淺白流暢,語言自然,情感含蓄,優(yōu)雅古樸,別樹一幟。
晚唐體
晚唐體本來是指唐末年詩歌體裁,以七絕五律為主。[6]到了宋代則以賈島、姚合為正統(tǒng)。它的特色主要在苦吟鍛煉和造語成就,不用典故,以景詠物,以清深閑雅為高,以清淺纖微為下品。主要詩人有宋初九僧、林逋、潘閬、寇準等。
根據(jù)司馬光《溫公續(xù)詩話》,宋初九僧是指劍南希晝,金華保暹,南越文兆,天臺行肇,沃州簡長,青城惟鳳,淮南惠崇,江南宇昭,峨眉懷古,九名僧人。根據(jù)《宋詩紀事》內(nèi)的《惟鳳詩序》,知道這“九僧”各自生活不同地方,沒有地域性。他們的作品被編輯成《九僧詩集》,因而得名。傳世中的《九僧詩集》繼承了反復推敲的苦吟精神,內(nèi)容多為描寫幽靜的山林景色和隱逸生活,形式上側(cè)重五律,作品中常有佳句,例如“蟲跡穿幽穴,苔痕接斷樓”,“磬斷危杉月,燈殘古塔霜”,“馬放降來地,雕盤戰(zhàn)后云”,“春生桂嶺外,人在海門西”。
散文
在散文方面,著名代表有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占了六位,包括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他們各有風格,構(gòu)成了宋朝散文的繁榮景像。其特色在于,內(nèi)容寫實,大部分是論政與論道的作品,當中帶有憂患意識;風格平易自然;藝術表現(xiàn)手法,多以古論今,是結(jié)合實用與藝術的作品。宋初的作家多擅長駢體,以五代浮艷風格為特色。首先反對浮艷風格的是柳開,他矯正文弊,提倡恢復古文,推崇韓愈和柳宗元的作品,強調(diào)結(jié)合文統(tǒng)和道統(tǒng),但他的創(chuàng)作辭澀言苦,缺乏藝術色彩。王禹偁則能夠把理論和實踐并重,力排浮華艱澀文風,利用文學作品反映民生與時弊。于是他們成為第二次古文運動的先驅(qū)。其后西昆體興起,此派作家皆宗法李商隱的“四六”文,講求辭采聲韻,宏博典雅,浮靡文風再度泛濫。穆修、范仲淹、石介、尹洙等人猛烈抨擊西昆體的弊病。直到歐陽修才真正徹底清掃浮靡風氣,以精練語言,確立平易輕快的風格。曾鞏文簡古樸,王安石議論精警,蘇洵能策善論,蘇轍深醇溫粹,蘇軾更是貫通古今,揮灑自如,對北宋后期的作家影響深遠。南宋散文發(fā)揚了北宋傳統(tǒng),胡銓、李綱、陳亮、陸游、辛棄疾等人的作品,強烈地展現(xiàn)現(xiàn)實主義和愛國精神。南宋末年,文天祥、謝翱等人的作品,充滿了民族氣節(jié)。最后以悲壯雄勁的高潮結(jié)束了兩宋散文的歷程。
著名散文作家
①王禹偁
王禹偁為宋代散文理論和新文風奠定了基礎。當初他對五代的浮華文風十分不滿,主張以韓愈和柳宗元為榜樣。他強調(diào)古文要“傳道明心”。可是他所指的“道”并非柳開所講的儒家道統(tǒng)之“道”,而是指民生和時弊,而他所謂的“心”只是指自己對政治的見解和內(nèi)心感受。他還要求文章平易暢達,反對用詞艱澀。因此,他的散文平易近人,風格古雅簡淡,自然明快,藝術性較高,而且處處反映現(xiàn)實和社會,鮮明地體現(xiàn)儒學和注重教化的思想,既能直陳時弊,發(fā)表政見,又表達坎坷命途,內(nèi)容非常充實,緊緊地結(jié)合了古文與時政。他稟承了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無論從理論與實踐都為第二次古文運動做了榜樣。王禹偁的著名作品有《待漏院記》,當中以生動語言描寫有賢德的、奸惡的、沒才干的宰相在上朝前的心態(tài),既有贊揚又有指責,有義正嚴詞,卻又帶點諷刺,手法非常突出。在《唐河店嫗傳》,王禹偁寫邊境老婦以自己的機智撲殺外敵,后來議論邊防政務,制定策略,切中時弊。在《黃州新建小竹樓記》中,結(jié)合駢文散文,既保留古文的流暢,駢體的對稱,鏗鏘的音調(diào),更描寫出貶謫生涯的感慨??梢?,王禹偁獨樹一幟,為后來的詩文改革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
②范仲淹
范仲淹曾大力推動“慶歷新政”和詩文革新運動。他以政治改革的立場上反對西昆體,要求文章內(nèi)容要反映實際利于教化,情感要激昂,語言要淺白。他的政論文透徹精辟,邏輯嚴謹,而其他作品都能寄景言情,結(jié)合敘事議論,風格清新。著名作品有《范文正公文集》、《岳陽樓記》、《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
話本
話本是表演說話藝人的講稿。說話源自隋唐時講歷史故事與變文的通俗文學。話本里有話、詩、詞、評,是用白話寫成的小說或者“市人小說”[15]。由于宋朝工商業(yè)繁榮,市民對娛樂的需求增加,造就了大量的聽眾,促使說話流行。根據(jù)周密的《武林舊事》,宋代話本可分為下列四家,說小說的有52人,講歷史的有23人,說經(jīng)的有17人,說合生的只1人。四家之中,以小說及講歷史的最為普遍。小說又叫銀字兒,內(nèi)容以靈怪、傳奇、公案為主。講史的只說不唱,只講述一些歷史故事。說經(jīng)是由唐朝俗講演變而來,內(nèi)容以宗教故事為主。話本以詩詞作為故事的引子與總結(jié),中間用韻文加以渲染,在引人入勝的地方分回斷開,奠定了元明清的短篇小說、長篇小說的基本模式。譬如《大宋宣和遺事》就是后來《水滸傳》的藍本,而《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為《西游記》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根據(jù)。
文學思想
宋朝文學思想與晚唐的文學思想有密切的關系。唐太宗堅決反對齊梁的綺麗文風,要求作品有利于政治宗教,提倡內(nèi)容與藝術并重,以氣勢與感情取代艷情來開創(chuàng)新天地,即所謂興寄與風骨。隨著唐朝沒落,文壇出現(xiàn)淡泊境界,崇尚高情遠韻,追求形式技巧的潮流。到了晚唐,回歸綺麗文風,追求詩歌情韻之美。
北宋初期,晚唐的柔弱綺麗文風無法根除。當時流行的白體、西昆體、晚唐體都是受到晚唐詩歌的影響。內(nèi)容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內(nèi)心情感,風格非常內(nèi)斂。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都喜好文學,宋太祖曾找花間派代表作家歐陽炯到宮中表演。根據(jù)《石林燕語》,宋太宗更認為國內(nèi)政局穩(wěn)定,開始注意文藝娛樂方面。宋真宗時期,君臣的詩歌唱和日趨頻繁。天禧二年,曾詔編群臣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為《明良集》??梢姵驮姺浅A餍小?/p>
隨著政局穩(wěn)定經(jīng)濟恢復,重文輕武,文人的地位與文化涵養(yǎng)慢慢提高,詩歌風格走向高雅清遠,而且傾向以詞來書寫深刻精美的情感。文人情感氣節(jié)日漸壯大,對濟世方面日漸熱情,越來越多對現(xiàn)實的批判。隨著古文得到提倡,開始有“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傾向,承繼了中唐韓愈與柳宗元的基本思想,以文字來說明道理為宗旨,強調(diào)道德教化與政治變革的作用。這些道德教化的思潮來自儒家思想,而儒家在宋朝得到復興,于是明道言志的觀念常常在作品中反映出來。
宋代著名作家與唐代的作家有著明顯的不同,唐代的作家具有詩人氣質(zhì),而宋代作家卻多身兼政治家與思想家。除寫詩詞外,還著有經(jīng)史作品,更精通書法、繪畫與音樂。自宋初便有《文苑英華》、《太平廣記》等的大規(guī)模典籍整理工作,宋代促成文學繁榮。蘇東坡等人認為詩詞高勝要從學問中來,當中的學問不僅僅書本上的,還包括了個人的修養(yǎng)。其實宋代的學問以儒家的安身立命,佛家道家的頓悟解脫為主題。他們的作品不只反映情感,更描寫了對事物的洞見。他們并不側(cè)重表現(xiàn)形式與技巧,反而側(cè)重于個人胸襟與藝術人格。因此,他們能夠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以詞為文,打破了傳統(tǒng)文學體裁的界限。
南宋隆興元年以后,愛國詞人以豪放風格和重才重氣為宋代文學帶來了中興時期。中興四大詩人強調(diào)自得,追求接近自然與生活。理學大行其道,肯定了道德人格,文壇從強調(diào)文學作品的教化功能,演變?yōu)閺娬{(diào)文學作家的道德人格。要求作家具有圣賢的正氣??墒?,隨著江湖詩派和永嘉四靈成為歷史之后,晚唐風格再次流行,作家鐘情于雕琢文字而失去了理想與愿望。
宗教
與唐朝相比,宋朝宗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略有下降,宗教也更加世俗化與漢化。后周世宗下令限制佛教,廢除各地非敕額的寺院,又貶斥儒學。宋代統(tǒng)治者大多認為“道、釋二門有助世教”,所以重視改善政教關系,對宗教采取既利用又控制的政策。宋太祖以宗教“有裨政治”,一反北周世宗滅佛做法,復興寺觀,搜訪譯刊經(jīng)書,不僅發(fā)揮了安定北方和爭取南方諸國擁戴的功效,更是具有神道設教的作用。當時流傳的佛教麻衣和尚讖言、定光佛出世讖言等,有利于“陳橋兵變”起家的趙宋政權獲得合法性。宋太宗任用文臣執(zhí)政,儒學隨之逐漸興起,佛教也漸流行。宋真宗自稱“禮樂并舉,儒術化成”,大力提倡儒術,同時又提倡佛教,信奉道教,建立起儒佛道的思想統(tǒng)治。佛教在后周周世宗時曾受打擊,宋初漸復,但宋徽宗崇道抑佛,又略受打擊,南渡后又復。宋真宗、宋徽宗都信道教,政府支持提倡,使北宋道教大盛,南宋較衰,但余風仍在民間。此外,民間尚有祆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
佛教在五代十國時期,于吳越、南唐、后蜀等南方各國流行。宋初對佛教采取保護政策,李藹作《滅邪集》反佛,宋太祖說他是“非毀圣道,誑惑百姓”,把他發(fā)配沙門島。宋太宗認為佛教“有裨政治”,在五臺山、峨眉山、天臺山等處修建寺廟,在開封設譯經(jīng)院翻譯佛經(jīng)。宋太祖開寶年間,開始在益州雕印大藏經(jīng),宋太宗時雕版完成。這是第一部印行的佛經(jīng)總集。宋真宗更加大力提倡佛教,撰寫《崇儒術論》的同時,又作《崇釋論》,說佛教與孔孟“跡異而道同”。宋真宗繼續(xù)建寺譯經(jīng),并親自作佛經(jīng)注釋。宋真宗統(tǒng)治時期,成為宋朝僧徒最多,佛學最盛的時期。宋孝宗是宋代諸帝中較為崇信佛教的,但并不貶抑道教,對宗教采取更為理性的態(tài)度。宋代管理佛教事務的中央機構(gòu)是左右街僧錄事,隸屬于鴻臚寺。各州府或大剎設僧政司,管理一境或一寺事務。宋朝沿用唐朝的度牒制度,度牒相當于出家許可證。佛教宗派以禪宗和凈土宗最為興盛。而禪宗之中又以臨濟、云門二宗最為繁茂。凈土宗相對禪宗而言更為俗化。原先艱深的理論被闡釋的更加簡單化與口號化。
宋朝管理道教的機構(gòu)是禮部所屬的祠部。宋朝道教出現(xiàn)了天心派、神霄派、金丹派南宗、凈明道等新的教派。宋真宗是道教的狂熱的信奉者,和道士們編造神話,說玉皇在他夢中傳告趙氏始祖是軒轅帝。宋真宗尊玉皇為玉皇大天帝,趙氏始祖為圣祖天尊大帝,布告天下。參知政事丁謂等制定禮儀,大事祭祀。并且在東京修建玉清昭應宮,表明他是道教的忠實信徒。宋真宗又命王欽若主持續(xù)修道藏,搜編道書四千三百多卷。全國各地大修道觀?;兆跒榱税l(fā)展道教,甚至不顧國家財力的匱乏而大興宮觀。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林靈素向徽宗獻“神霄說”而得寵,史云:“靈素,浙江溫州人。少從浮屠(佛教出家僧),因苦其師笞罵,去為道士?!笆份d徽宗”惑于林靈素之言,遍建宮觀于天下”,并興花石綱疲敝天下,宋欽宗則信用郭京的"六甲神兵",最終把北宋推到了亡國的境地。南宋初,有鑒于北宋滅亡的教訓,加上國用不足,高宗曾有意控制道教發(fā)展。高宗初即位,即“罷天下神霄宮”,又“借天下神霄宮錢谷充經(jīng)費”,“借東南諸州神霄宮及贍學錢助國用”。
祆教、摩尼教與景教被稱為“三夷教”,于晚唐時先后被禁。祆教在宋朝以后則基本消失。摩尼教轉(zhuǎn)而在民間秘密流傳,并漸與其他宗教結(jié)合,歷五代兩宋仍不衰。北宋的方臘和鐘相起義都與摩尼教有關。伊斯蘭教方面,唐朝時,穆斯林開始到中國進行貿(mào)易,宋朝伊斯蘭教的影響更大。穆斯林在西洋與南洋貿(mào)易中占優(yōu)勢,他們負責市舶司,最著名的是蒲壽庚。猶太教徒主要分布在宋朝開封一帶,當時被稱為“藍帽回回”、“天竺教”等。他們自稱“一賜樂業(yè)”教徒,極有可能是以色列的音譯。他們是現(xiàn)今開封猶太人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