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削藩
背景介紹
為防止朝中奸臣不軌,明太祖規(guī)定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意為“平定國難”)。同時為防止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許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
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于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亦稱建文帝、明惠帝)。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后迂回南下,占領京師,是為靖難之變。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明惠宗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過程
朱允炆繼位后開始削藩。在削藩順序上,齊泰認為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時戶部侍郎卓敬亦上疏請改燕王封地于南昌;但黃子澄反對,認為燕王有功無過,為了爭取輿論支持,應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莸壑С贮S子澄,遂先后廢除五位親王。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因周王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與燕王呵成一氣,于是決定先廢周王。時周王次子朱有爋告發(fā)父親謀反,于是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jīng)過開封,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云南蒙華(今云南巍山)。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后,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
存在問題
削藩既無計劃(如一月之內連削三王),又缺乏妥善的善后處理;加之惠帝本人剛剛登基,削藩速度過快,導致人心浮動。
捕風捉影,導致地方有人告變邀功(如周王次子有爋僅十歲,惠帝便以其言削周王;湘王被人誣告謀反,無以自明,遂自焚)。
過于急躁,削廢并進,激化矛盾。廢藩將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為敵我矛盾,給予藩王造反的理由。漢七國之亂、晉八王之亂均非因置藩本身引起變亂,而是中央的削藩引發(fā)既得利益者抗爭。即使是七國之亂后,漢武帝也不是直接廢藩,而是頒布《推恩令》來逐步削減。
掩耳盜鈴,放還燕藩三子。朱棣的三個兒子當時(建文元年五月)都在南京,本可作為人質,黃子澄說不如放回北平,以麻痹朱棣;但實際上當時已經(jīng)削去四位藩王,可謂掩耳盜鈴。
重文輕武,罔顧軍事。朱允炆本身毫無作戰(zhàn)經(jīng)驗,且因太祖大殺滅元功臣,致太孫能重用者均為文官儒生。以當時外患仍頻的明朝而言(明蒙戰(zhàn)爭直到隆慶、萬歷年間才逐漸停止),就本身完全無作戰(zhàn)經(jīng)驗及兵法素養(yǎng)的惠帝來說,中央沒有合適的統(tǒng)兵將領,貿然削藩并非治國良策。后來事實也證明,方孝儒等大臣確無保家衛(wèi)國之作戰(zhàn)能力。而且,削藩的同時,惠帝也進行改制,大幅提升文官地位(如升六部尚書為正一品),造成武將不滿,或多或少對惠帝的政策實施有不良影響。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鎮(zhèn)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諸王之首。而皇帝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逐漸走向明處,變得更加激烈。
靖難之役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為了提防燕王謀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并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
燕王朱棣見到幾位親王先后被削藩,明白如此下去必無法逃過此劫,遂一邊爭取時間一邊做戰(zhàn)爭準備。為了爭取時間,建文元年,朱棣先裝病,使惠帝放三子回北平;之后由于屬下被朝廷處死,遂裝瘋。但由于王府長史葛誠叛變,密奏朝廷“燕王裝病”。朱棣裝瘋被發(fā)覺。
時燕王遣使入京師金陵奏事,使者被齊泰等審訊,被迫供出燕王的異狀,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張昺、謝貴逮捕燕王府的官屬,張信逮捕燕王本人。但張信與其母親討論之后,將此事告知朱棣。于是朱棣和姚廣孝等進行舉兵的謀劃,令張玉、朱能將八百勇士帶入府中潛伏,以待變故。張昺、謝貴得到朱允炆密詔后,七月初四帶兵包圍了燕王府。朱棣假意將官屬全部捆縛,請二人進府查驗。二人進府后,朱棣派出府內死士將其擒獲,并連同府內叛變的葛誠、盧振一同處決。當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門,遂控制北平城。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援引《皇明祖訓》,號稱清君側,指國君身邊的齊泰和黃子澄為奸臣(謀害皇室親族),需要鏟除,稱自己的舉動是,為國“靖難”(意為“平定國難”),并上書于惠帝朱允炆。
燕軍控制北平后,七月初六,通州主動歸附;七月初八,攻破薊州,遵化、密云歸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關;七月十六,攻破懷來,擒殺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盧龍縣,屬秦皇島市)歸附。七月二十七,為防止大寧軍隊從松亭關偷襲北平,用反間計使松亭關內訌,守將卜萬下獄。至此,北平周圍全部掃清。燕軍兵力增至數(shù)萬。
燕軍攻破懷來后,由于領地相距太近,七月二十四日,谷王朱橞逃離封地宣府(今屬張家口,距北京約150公里,距懷來約60公里),奔金陵。八月,齊泰等顧慮遼王、寧王幫助燕王,建議召還京師;遼王從海路返京,而寧王不從,遂削寧王護衛(wèi)。
揚州失陷,金陵震動。朱允炆驚慌不已,與方孝孺商議后,先后定下如下幾個救急方法:下罪己詔;號召天下勤王;派練子寧、黃觀、王叔英等外出募兵;召回被貶黜的齊泰、黃子澄;遣人許以割地求和,拖延時間。方孝孺的幾個辦法中,只有兩個起到了效果:齊黃被召回(外出募兵,未進京),蘇州、寧波、徽州等地知府先后率兵進京師。
五月廿二,朱允炆遣慶成郡主(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與朱棣談判,表示愿意割地。朱棣說“此奸臣欲姑緩我,以俟遠方之兵耳?!笨ぶ鳠o言以對,遂返。
六月初一,燕軍準備從浦子口渡江,但遇到了盛庸最后的抵抗。燕軍戰(zhàn)不利,朱棣打算議和北還。此時朱高煦引兵來援,朱棣非常高興,說“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啊?!卑凳局旄哽阌袡C會取得儲君寶座,于是朱高煦大受鼓舞,率眾殊死戰(zhàn),擊敗盛庸。隨后南軍的一支水軍部隊降燕,燕軍遂于六月初三自瓜洲渡江,并再次擊敗退守此地的盛庸。六月初六,燕軍至鎮(zhèn)江,守將率城投降。
六月初八,燕軍駐扎于龍?zhí)叮ň嗑熃鹆陽|約30公里),朝廷大震。朱允炆徘徊殿間,召方孝孺問計。有人提議逃往內地以圖興復,方孝孺表示城中尚有二十萬兵,應堅守待援;即使真戰(zhàn)敗,國君為社稷而死,是理所應當?shù)???梢栽倥纱蟪?、在京諸王前往談判以拖延時間。于是六月初九,派李景隆、茹瑺等見朱棣,再次談判;朱棣表示割地無名,只要奸臣。六月初十,遣谷王朱橞(建文元年逃回京城)、安王朱楹等第三次前往談判,無果。
六月十二,外出募兵的大臣們仍未返回,朱允炆只得派在京諸王和武臣們守衛(wèi)各門。時左都督徐增壽(徐達子,輝祖弟)謀內應,被一群文官圍毆。次日(1402年7月13日),燕軍抵金陵。徐增壽作內應,事敗,被朱允炆親自誅殺于左順門。守衛(wèi)金川門(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開門迎降。
燕軍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難之役結束。
余波及后事
惠帝失蹤
燕軍進南京,朱允炆見事不可為,遂在皇宮放火。馬皇后死于大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終;此后其下落成為謎團。
朱棣入城,派人找出馬皇后的尸體,指認其為朱允炆,并執(zhí)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隨后六月廿日以天子禮葬之,造成惠帝已死的假象。
朱棣稱帝
南京陷落后,朱棣入城。翰林院編修楊榮迎于馬首,說:“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點醒朱棣。次日(建文四年六月十四)起,諸王及文武群臣多次上表勸進,朱棣不允。數(shù)日后(六月十七),朱棣謁孝陵,并于當日即皇帝位,是為明太宗(后改為成祖)。重建奉天殿(舊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璽。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封王妃徐氏為皇后。
朱棣不承認建文年號,七月初一(一說六月十八),將建文元、二、三、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為永樂元年。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復職務(如靖難初期因離間被貶的江陰侯吳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間制定的各項法律規(guī)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規(guī)定也被廢除,如建文二年下令減輕洪武年間浙西一帶的極重的田賦,至此又變重。但是由于浙西、蘇南一帶,土地富饒。在洪武年間的稅負,在已經(jīng)擺脫戰(zhàn)爭陰影的江南仍然可以被百姓接受,而又不會使地主有過多的余糧,導致糧價不穩(wěn),影響正常的經(jīng)濟復蘇,所以朱棣恢復了洪武年間的稅負,也沒有發(fā)生什么民怨的情況。
屠殺和封賞
朱棣在靖難之役結束后,向金陵軍民發(fā)布公告:“諭知在京軍民:我本欲永遠守衛(wèi)我的藩封,卻因奸臣弄權,作威作福,導致皇家骨肉被其殘害,不得不起兵誅殺之,目的是扶持社稷和保全親藩。平定京師,有罪的奸臣不敢赦免,無罪者也不敢濫殺;如有小人借機報復,擅自綁縛、放縱、掠奪等而禍及無辜,非我本意?!?/p>
建文四年六月廿五,朱棣誅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滅其族。其中方孝孺一說被誅十族(九族加朋友門生),因方孝孺而被受牽連而死者共873人,充軍等罪者千余人。因黃子澄受牽連的有345人。景清降后密謀行刺,事敗,八月十二被殺,滅九族;后屠其家鄉(xiāng),謂“瓜蔓抄”。
此外,眾多建文舊臣如卓敬、暴昭、練子寧、毛泰、郭任、盧植、戴德彝、王敬止、王叔英、謝升、丁志方、甘霖、董鏞、陳繼之、韓永、葉福、劉端、黃觀、侯泰、茅大芳、陳迪、鐵鉉等等也都處決或自盡,史稱:“忠憤激發(fā),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他們的家屬和親人也被牽連,死者甚眾。被流放、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懲罰的人也不少。明仁宗即位后,大部份人始獲赦免,而余下的人的后代卻遲至明神宗時始獲赦免。建文遜位,朝野為之盡忠死節(jié)者甚眾,不及備載。
在大肆誅殺之外,當月,朱棣將魏國公徐輝祖禁錮,后釋放并削其爵位。輝祖死后,其子嗣魏國公爵。黃觀被朱棣所嫉恨,其狀元的身份被革去,故明代保持連中三元,受記錄的只有商輅一人。盛庸、平安(靈壁之戰(zhàn)降)、何福、駙馬梅殷等先后投降。
靖難之役,文武眾臣出力甚多,朱棣稱帝后先后進行了封賞。京城陷落后,六月十九,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謚忠湣,后進為定國公,世襲。靖難將士各有封賞。
九月初四,論功行賞,大封眾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