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爬滿梧桐枝時,自習室的窗臺擺上了化療女孩種的太陽花。她現(xiàn)在總穿著鵝黃色的連衣裙,發(fā)梢被風吹得卷卷的,像剛曬過的棉花糖。每天下午,她會搬個小馬扎坐在花旁邊,教社區(qū)的小朋友畫花——不是課本里的簡筆畫,是花瓣上的絨毛、花芯里的蜜,還有陽光穿過花瓣時,那層薄薄的、透亮的黃。
“姐姐,花會疼嗎?”扎羊角辮的小姑娘捏著蠟筆,小心翼翼地在紙上點了個紅點,“就像我打針時那樣。”
化療女孩笑了,指尖碰了碰花瓣上的露珠:“疼過才會開花呀。你看這花桿上的小刺,都是它長個子時,不小心蹭破的皮?!彼D(zhuǎn)頭時,發(fā)間別著片銀杏葉——是去年深秋撿的,壓在畫夾里,現(xiàn)在還帶著淡淡的黃。
張大爺?shù)泥]戳本終于在梅雨季后曬透了。深褐色的牛皮封面磨出毛邊,里面夾著三十七個郵戳:有1982年的“紅旗巷郵電所”,紅框里的字跡已經(jīng)模糊;有1995年的“火車站臨時郵局”,蓋戳時沾了點墨,像只展翅的小蝴蝶;還有2003年的“非典隔離區(qū)專用”,邊緣帶著鋸齒,蓋得格外用力,仿佛要把日子釘在紙上。
“這是給邊防戰(zhàn)士寄的家書,”張大爺指著“紅旗巷”的郵戳,指尖在紙面輕輕敲,“那時候信紙要寫滿三頁,郵票得貼在右上角,歪一點都怕郵局不給寄。”小畫筆蹲在旁邊,把每個郵戳的影子畫成小房子——紅旗巷的郵戳影子是帶天井的老院,火車站的是冒著白煙的火車,隔離區(qū)的是盞亮著的燈。
“畫得真好?!睆埓鬆斆鰝€鐵皮盒,里面是半包水果糖,“給,這是當年送信時,老街坊塞的,甜得很?!碧羌堅陉柟庀麻W閃發(fā)亮,小畫筆剝開顆橘子味的,甜味漫開時,突然想起王奶奶說的“雪是天上掉下來的糖”。
入伏那天,紅裙阿姨的女性成長工作室搬到了自習室隔壁。新掛的招牌是快遞小哥寫的,毛筆字歪歪扭扭,卻透著股熱乎勁兒:“日子再忙,也得給自己留點畫畫的空。”開張第一天,修車鋪的老師傅揣著個鐵皮罐來了,里面是他攢了三十年的扳手——有的磨得發(fā)亮,有的斷了個角,最舊的那把,木柄上刻著個歪歪扭扭的“家”字。
“我想畫它們。”老師傅的手在扳手堆里翻找,像在翻找自己的大半輩子,“年輕時候總覺得它們是累贅,現(xiàn)在才知道,每道印子都是日子留下的記號?!奔t裙阿姨給他搬了張?zhí)僖危f過支炭筆:“慢慢畫,畫累了就歇會兒,院里的綠豆湯涼透了。”
傍晚的風帶著槐花香鉆進來時,小畫筆正在給張大爺?shù)泥]戳本補畫。最后一頁的空白處,她畫了只送信的鴿子,翅膀上沾著片銀杏葉,腳爪上拴著顆太陽花的種子。張大爺看著畫,突然從布包里掏出張泛黃的信紙,是他老伴年輕時寫的:“今天見你在黑板報上畫了我,辮子歪了,不過眼睛畫得挺亮。”
“她總說我畫得不好,”老人笑出了淚,指腹在“眼睛”兩個字上蹭了蹭,“其實啊,我是怕畫得太像,被旁人看出來我偷偷瞧她?!?/p>
姜稚魚的新畫晾在畫室的繩子上,畫的是自習室的夏夜:張大爺戴著老花鏡,在郵戳本上補注日期;化療女孩教小朋友給太陽花涂顏色,指尖沾著黃顏料;修車老師傅握著炭筆,對著扳手發(fā)呆,藤椅邊的綠豆湯冒著白氣;紅裙阿姨靠在書架上,給快遞小哥的女兒講繪本,小姑娘的腳丫翹在半空,像只剛學飛的小鳥。
畫的右下角,小畫筆添了只貓,正蹲在窗臺舔爪子,尾巴尖掃過太陽花的花瓣,抖落的金粉落在信紙上——那行“眼睛畫得挺亮”的字跡旁,突然多了點毛茸茸的影子,像誰悄悄撒了把星光。
秋涼時,社區(qū)要辦“日子展”,征集大家心里的“光”。收上來的東西五花八門:有王奶奶織到一半的圍巾,針腳歪歪扭扭,卻在領(lǐng)口留了個小小的絨球;有快遞小哥女兒畫的全家福,爸爸的腦袋比房子還大,手里的畫筆比電線桿還長;有化療女孩種的太陽花籽,裝在個玻璃罐里,罐口貼著手寫的小紙條:“埋在土里,等春天就發(fā)芽啦?!?/p>
小畫筆站在展廳中央,看著這些帶著生活溫度的物件,突然明白——光從來不是畫出來的。它是王奶奶織毛衣時扎到的手,是張大爺郵戳本里的舊時光,是每個普通人在日子里跌跌撞撞、卻始終攥著的那點熱乎氣。
閉展那天,她在留言本上寫:“光不是天上的星星,是地上的人,把日子過成了星星?!?/p>
回家的路上,周硯拎著剛買的桂花糕,姜稚魚手里攥著片新?lián)斓你y杏葉。二樓畫室的天窗開著,晚風卷著桂花香漫進來,落在姜稚魚未干的畫上——那幅畫還沒題名,只在角落留了塊空白,像在等誰,把自己的日子,也畫成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