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深秋至二年初冬,整個華北平原都浸泡在血與火的拉鋸之中。曹國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率領著號稱五十萬的朝廷大軍,屯兵河間,氣勢洶洶,意圖一舉踏平北平。
然而,這位被建文帝寄予厚望的“名將之后”,甫一上任,便暴露了其志大才疏、剛愎自用的本性。他并未吸取耿炳文失敗的教訓,反而認為耿炳文是過于保守怯戰(zhàn)。他仗著兵多將廣,將大軍分散部署,試圖對北平形成四面合圍之勢,命令江陰侯吳高進攻永平(今河北盧龍),自己則親率主力,緩慢向北平推進。
北平,燕王府內(nèi),朱棣與道衍、張玉、朱能等人正在緊急商議對策。面對李景隆看似泰山壓頂?shù)墓荩扉Φ哪樕蠀s不見絲毫慌亂,反而帶著一種獵人審視獵物般的冷靜。
“李景隆,紈绔子弟耳!”朱棣嗤笑道,“其兵雖眾,然部署分散,號令不一。吳高攻永平,其意在牽制。若我軍固守北平,正墮其彀中,待其合圍,則危矣?!?/p>
道衍頷首:“王爺所見極是。李景隆欲使我軍龜縮,而后困之。我軍當反其道而行之,主動出擊,攻其必救!”
朱棣目光炯炯,手指猛地點在輿圖的永平位置:“李景隆欲取永平斷我右臂,我偏不讓他如愿!傳令,世子高熾留守北平,深溝高壘,堅壁清野,無論南軍如何挑釁,絕不出戰(zhàn)!張玉輔佐世子,主持守城!”
他頓了頓,聲音陡然提高:“其余諸將,隨我親率精銳,馳援永平!先破吳高,再……”他的手指沿著輿圖劃出一條弧線,直指北方,“……直趨大寧!”
“大寧?”朱能有些疑惑,“王爺,大寧乃寧王封地,朝廷亦派兵監(jiān)視,此時前往,豈非自陷險地?”
朱棣眼中閃過一絲狡黠與決絕:“正因為朝廷監(jiān)視,寧王十七弟才首鼠兩端!大寧有朵顏三衛(wèi),皆是天下精銳騎兵!若能得此強援,我軍實力倍增!此行雖險,然勢在必行!況且,李景隆聞我北上,必以為北平空虛,定會猛攻。只要高熾能守住北平,待我攜大寧之兵歸來,便可內(nèi)外夾擊,大破李景?。 ?/p>
這是一場豪賭!將根基之地北平留給年輕的兒子防守,自己則率領主力深入險地,尋求不確定的盟友。但朱棣的魄力與眼光,正在于此。
計劃已定,燕軍迅速行動。朱棣留給他長子朱高熾的,是一座看似空虛、實則被打造得如同鐵桶般的北平城,以及張玉等老成持重的將領輔佐,還有全城軍民同仇敵愾的決心。
而朱棣自己,則親率包括張玉(后隨朱棣北上)、朱能、丘福等主力在內(nèi)的數(shù)萬精銳,悄然出城,一路向東,直撲永平。吳高圍攻永平不下,見燕王親率援軍到來,心驚膽戰(zhàn),不敢接戰(zhàn),倉皇退保山海關(guān)。朱棣解永平之圍后,毫不遲疑,立刻揮師北上,做出奔襲大寧的姿態(tài)。
消息傳到河間李景隆大營,這位大將軍果然如朱棣所料,大喜過望。“朱棣棄巢穴而遠出,此天賜良機也!”他立刻下令,全軍壓上,猛攻北平!
北平保衛(wèi)戰(zhàn),打得異常慘烈。李景隆驅(qū)使大軍,日夜不停地攻打北平九門。他甚至在鄭村壩(今北京東)連營數(shù)十里,企圖困死北平。南軍仗著兵力優(yōu)勢,動用了一切手段,云梯、沖車、火炮……一波波的攻勢如同潮水般沖擊著北平城墻。
然而,守城的朱高熾雖然年輕,卻展現(xiàn)出了超越年齡的沉穩(wěn)與堅韌。在母親徐氏(徐達長女)的鼓勵和張玉等人的輔佐下,他親自登城督戰(zhàn),激勵士卒。城中百姓也被動員起來,男子登城協(xié)防,婦孺運送礌石滾木。時值隆冬,守軍汲取河水潑灑城墻,一夜之間,北平城變成了一座冰封的堡壘,南軍云梯難附,仰攻更加艱難。
南軍都督瞿能,勇猛善戰(zhàn),曾一度率精騎突破張掖門,沖入城內(nèi)。形勢萬分危急!然而李景隆素來忌憚瞿能之功,竟害怕其搶先破城,奪了頭功,不僅不派兵增援,反而下令鳴金收兵!瞿能功敗垂成,憤懣不已,只得退出城外。燕軍趁機修復城門,穩(wěn)住了陣腳。
就在北平城下血戰(zhàn)正酣之時,朱棣的冒險之旅也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他率軍疾馳至大寧,先是單騎入城,哭訴被朝廷逼迫、骨肉相殘的“冤屈”,贏得了寧王朱權(quán)的同情。隨后,他暗中布置伏兵,在一次出城餞行中,突然發(fā)難,挾持了寧王朱權(quán),并成功收編了寧王麾下的八萬軍隊,尤其是那支驍勇善戰(zhàn)的朵顏三衛(wèi)騎兵!
帶著這支生力軍,朱棣如同猛虎添翼,立刻回師,直撲北平!
建文元年十一月,燕軍主力與朵顏三衛(wèi)騎兵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現(xiàn)在鄭村壩李景隆大營的側(cè)后!此時,圍攻北平多日不克的南軍,早已師老兵疲,士氣低落。
朱棣親率精銳騎兵,首先沖擊李景隆設置在外圍的七座營壘。朵顏三衛(wèi)的騎兵剽悍異常,沖鋒起來如同旋風,南軍一觸即潰。連破七營之后,燕軍直撲李景隆中軍大營!
李景隆本就非將帥之才,全憑兵多維持局面,此刻見側(cè)翼被突破,燕軍來勢洶洶,早已嚇得魂飛魄散,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中軍一亂,數(shù)十萬大軍頓時土崩瓦解,紛紛丟棄糧草輜重,四散奔逃。李景隆本人更是狼狽,一路南逃,直到德州才驚魂稍定,收攏殘兵。
鄭村壩一戰(zhàn),燕軍大獲全勝,不僅解了北平之圍,繳獲糧草輜重無數(shù),更重要的是,收編了大寧精銳,實力暴增。而朝廷方面,第二次北伐再次慘敗,損兵折將,士氣遭到沉重打擊。
戰(zhàn)爭的主動權(quán),經(jīng)過這番驚心動魄的拉鋸,已經(jīng)開始悄然向朱棣手中轉(zhuǎn)移。然而,朱棣深知,朝廷地大物博,潛力遠勝于己,真正的殘酷血戰(zhàn),才剛剛開始。濟南、東昌……這些名字,即將成為靖難之役中更為慘烈的絞肉場,考驗著雙方的意志與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