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逸塵道人
原文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枏,其下多竹箭,其陽多黃金、玉,其陰多旄牛、麢、麝;其鳥多鸓,其狀如鵲,赤黑而兩首四足,可以御火。
【譯文】
再往西二百里有座山,名叫翠山。山上生長有棕樹和楠樹,山下長著很多箭竹。山南有豐富的黃金和玉石,山北有很多牦牛、羚羊和麝。山上的鳥主要是畾鳥鳥,這種鳥形似喜鵲,羽毛的顏色有紅有黑,長著兩個頭、四只腳,要是飼養(yǎng)它可以用來防止火災(zāi)。
翠山:山名,一說指今青海西寧的小積石山;一說在今甘肅境內(nèi)。沒有其它文獻記載。
旄(máo)牛:即牦牛,牛的一種,全身有長毛,腿短。
1、古縣名。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以地接旄牛(一作牦牛)種羌族得名。治所在今四川漢源南大渡河南岸。南朝宋廢。前漢時自成都至越雟郡治邛都(今西昌東南)有大道經(jīng)此,東漢中葉后荒廢,三國蜀漢延熙中修復(fù)。
2、即牦牛。產(chǎn)于我國西南地區(qū)。
《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jié)生毛,名曰旄牛。" 郭璞 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長毛。"《史記·孝武本紀》:"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旄牛犀象之屬弗用。皆至泰山然后去。"
麢(línɡ):即羚羊,哺乳動物,外形像山羊,四肢細長,動作敏捷?!←櫻颍c羚羊相同,《爾雅·釋獸》中說:"麢,大羊。"郭璞注釋說:麢羊,似羊,但比著的形體大,角圓銳,好在山崖間生活。
麝(shè)
哺乳動物,
麝,亦稱香獐,鹿科,前肢短,后肢長,蹄小,耳大,雌雄都無角。體呈棕色,背部較深,有的毛皮呈灰褐色,帶有不很明顯的土黃色條紋和斑點。臍與生殖孔之間有麝香腺,發(fā)情季節(jié),特別發(fā)達。麝香腺分泌的麝香,可作藥用和香料用。肉可食,皮可制作皮革。郭璞注釋說,麝長的形體象獍,但比獍小,能夠發(fā)出一種香味。
鸓 lěi)
神鳥
是一種怪鳥,雙頭一身而四足,樣子像喜鵲,全身黑色,據(jù)說可以辟火,以后還有名之為 共命鳥的 。
原文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于西海。無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黃金、多丹粟。
【譯文】
再往西二百五十里有座 騩 山。山臨西海,山上無寸草,遍地玉石。凄水從這山澗流出后,便向西流入西海。凄水中有很多彩色的石頭和黃金,還有很多的細丹砂。
騩(ɡuī)山
山名,即今青海西寧的 日月山 。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縣西南40公里,屬祁連山脈,長90公里,海拔最高為4877米,青藏公路通過的日月山口為海拔3520米,是青海湖東部的天然水壩。日月山不僅有恢宏的歷史意義,它還有非常重大的地理意義。它位于我國季風(fēng)區(qū)與非季風(fēng)區(qū)的分界線上,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疊合區(qū),是青海省內(nèi)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線,劃分了農(nóng)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藏語叫日月山為"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是祁連山脈的一個分支。公元638年的唐貞觀15年正月,一支龐大的送親隊伍護送著一位美麗的公主走過日月山口,日月山便從此閃亮在中國人佇望公主遠去的心海,守望著無盡的蒼涼和沉甸甸的傳說。唐代以前的日月山不叫日月山,叫做赤嶺,遠看如噴火,近看如染血,因遠望高山“土石皆赤,赤地?zé)o毛”而得名。這座海拔僅3200米的小山,在群山巍峨的青藏高原上,因其太小而不值一提。她在群山環(huán)繞中透出一個隘口,讓騎馬行走的民族便利地穿越青藏高原,成為中原通向西南地區(qū)和西域等地的重要隘口,成為歷史上有名的“交馬赤嶺”,中原和吐蕃封建王國的使者必須在此換乘對方的馬方可踏入異域土地。穿越青海遠嫁西藏,從古都長安出發(fā)的文成公主必然要沿著這條祖先拓展的古道,走向遙遠的西部,讓守望高原的日月山,迎來這銘心刻骨的歷史感動。
“過了日月山,兩眼淚不干”。就像“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陽關(guān),就像“一去一萬里,千之千不還”的天涯海角,漫漫的遠嫁之路,必然要有這么一處分手告別的蒼涼之地。為送別我們的公主,日月山便被賦予了這凝重的陽關(guān)情結(jié)。作為告別中原的最后一站,文成公主在山上支起了帳篷,在故鄉(xiāng)做最后一夢,佇望故鄉(xiāng)最后一眼。她站在山頂,回首不見長安,西望一片蒼涼,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忍不住取出臨行前父皇唐太宗所賜的日月寶鏡,沒想到鏡中出現(xiàn)的卻是長安繁華的景色,令她離愁倍增。公主悲喜交加,淚如泉涌。想到自己遠嫁和親的重任,毅然將日月寶鏡拋下赤嶺,摔在東的是日鏡,摔在西的是月鏡,摔碎的鏡片讓淚水和風(fēng)沙掩埋,成為今天的日月二山。兩山隔山相望,唇齒相依,如情侶,如父女,其情其景,無不動人。為紀念這位深明大義的公主,今天我們把赤嶺改名為日月山,名與形相符,情與痛相增。
為了中原這片風(fēng)雨飄搖土地的萬年長存,為了維持帝王的萬古基業(yè),面對一個又一個覬覦中原的匈奴、吐蕃、蒙古發(fā)起的連年戰(zhàn)亂,守著“女婿不打丈人”的平民認識,守著異域和親的婚姻勝過十萬雄兵的歷史高度,早在公元前33年,漢元帝就采取了最簡便最溫情的和親政策,民女出身的宮女王昭君就成了歷史上的第一個。在這點上,文成公主不是第一個。但是作為皇族血統(tǒng)高貴的她,完全可以憑高貴的出身和絕世的美貌嫁給王公大臣,過上平靜而富貴的生活,免去遠嫁之凄苦。為了大唐的穩(wěn)固為了中原和西域永遠的和平安寧,她放棄她應(yīng)該享受的一切幸福,用一個女人柔弱的雙肩擔(dān)負起華夏民族萬年大團結(jié)的沉重擔(dān)子。在這點上她絕對超過王昭君。沉重的歷史,和平的責(zé)任,我們非要用犧牲一個女人的愛情和幸福來換取,作為男人,作為華夏的子孫,我們站在日月山上,熱淚盈眶佇望公主遠去的背影,跪拜這位偉大的女性。山還是那座山,只是山更清,草更綠,朝拜的游人如織。
西海:這里指今青海湖?! ?/p>
凄水:水名,即今倒淌河。
海:這里指青海湖。
采石
據(jù)郭璞注釋,是彩色的石頭,是類似雌黃、空青、碧綠之類的石頭。雌黃,是一種礦物,單斜晶系,晶體常是短柱狀,集合體呈板狀、梳狀、土狀等。檸檬黃色,有時微帶淺褐色。半透明,光澤視方向不同而變化,由金屬光澤至脂肪光澤。
西山一經(jīng)總括
????凡《西經(jīng)》之首,自錢來之山至于隗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華山冢也,其祠之禮: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燭,齋百日以百犧,瘞用百瑜,湯其酒百樽,嬰以百珪百璧。其余十七山之屬,皆毛[牛全],用一羊祠之。燭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純之。
【譯文】
總計西方第一列山系之首尾,自錢來山起到騩山止,一共十九座山,途經(jīng)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華山神是諸山神的宗主,祭祀華山山神的典禮:用豬、牛、羊齊全的三牲作祭品。羭山神是神奇威靈的,祭祀羭山山神用燭火,齋戒一百天后用一百只毛色純正的牲畜,隨一百塊瑜埋入地下,再燙上一百樽美酒,祀神的玉器用一百塊玉珪和一百塊玉璧。祭祀其余十七座山山神的典禮相同,都是用一只完整的羊作祭品。所謂的燭,就是用百草制作的火把但未燒成灰的時候,而祀神的席是用各種顏色等差有序地將邊緣裝飾起來的白茅草席。
這邊的山神厲害,享受啊,真是吃想的喝辣的。這才是神仙過的日子。比南山那邊強的太多了。真是神比神氣死神啊。
冢(zhǒnɡ):大,這里當指大的山神。
太牢:祭祀時用作祭品的牛、羊、豬三牲齊備。
齋:齋戒,指祭祀前潔凈身心,以示虔誠。
犧:古代指供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
毛牷(quán):帶毛的純色的全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