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nèi)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gòu)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jīng)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nóng)民負擔(dān)。 [109] 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督薊、昌、保三鎮(zhèn)練兵鎮(zhèn)守長城,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 [109] 張居正整頓朝正,改革體制,史稱萬歷中興。 [110]
1577年秋,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憂,但張居正以為改革事業(yè)未竟,不愿丁憂。他的政敵借此大做文章,史稱奪情之爭。最后在明神宗和兩太后的力挺下張居正被奪情起復(fù),使得其改革并未被中斷。但是,這成為了他的政敵之借口。同時張居正利用職權(quán)讓親子通過科舉進入翰林院。張居正死后被反對改革的政敵清算。張府家屬被囚禁于內(nèi),餓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剝奪。 [107] [108]
萬歷怠政
張居正死后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在位期間有東林黨爭、國本之爭等重大事件,對外有朝鮮之役與薩爾滸之戰(zhàn)。萬歷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期。 [111]
國本之爭主要圍繞著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明神宗遲遲不立太子, [112] 令群臣憂心如焚。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梃擊案發(fā)生,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后,福王才離京就藩。 [113] 明神宗于國本之爭對大臣極度不滿,自1587年后,就開始連續(xù)不上朝作為報復(fù),僅處理一些重要事件。 [114] 自1588年后,早朝也經(jīng)??床坏剿?,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 [115]
長期怠政的明神宗朱翊鈞
長期怠政的明神宗朱翊鈞
東林黨源于顧憲成組辦的東林書院。東林黨爭起因是內(nèi)閣缺人,顧憲成極力主張頗有政績的淮揚巡撫李三才入閣,結(jié)果被反對李三才入閣的勢力抹黑漫罵,東林黨因此興起,朝中其它各黨便集中火力攻擊東林黨。閹黨專權(quán)后,東林黨更受到嚴重打擊,直到崇禎年間東林黨才重新被啟用。 [113]
由于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xiàn)象非常嚴重。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 [116] 明神宗委頓于上,百官黨爭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轉(zhuǎn)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
在東北,由于深受明神宗信任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后期腐化墮落,大肆謊報軍情,騙取軍功封賞,軍事打擊目標上偏袒努爾哈赤勢力,致使明末邊患嚴重,并最終導(dǎo)致清朝入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