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宣中興
劉徹之后,漢昭帝、漢宣帝相繼即位,任期內(nèi)西漢經(jīng)濟繁榮、政治穩(wěn)固、文化昌盛、科技發(fā)達、疆域遼闊、四夷賓服,被今人合稱為昭宣中興。
漢宣帝時期,西域各國紛紛脫離匈奴歸附西漢,中原與西域交往日益頻繁。公元前61年擊敗西羌,后委任將軍趙充國實行屯田,加強邊防,使羌人歸順。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萬余人歸附 [61] ,鄭吉大破車師、威震西域,漢宣帝在烏壘城 [62] 正式設西域都護府,監(jiān)護西域諸城郭國,總管西域事務,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與暢通,正式將西域納入中國版圖。 [10] 匈奴呼韓邪單于于公元前51年朝見漢宣帝于甘泉宮 [63] ,降服匈奴為北藩解決邊患問題 [9] [64] ,促使西漢國力達到極盛,史稱“孝宣中興" [65] 。
前49年十二月,漢宣帝駕崩,太子劉奭繼位即為漢元帝,漢元帝在位時期崇尚儒術(shù)。前36年,匈奴郅支單于被陳湯斬殺于康居,發(fā)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66] 的時代強音,至此唯一反漢的匈奴單于被剿滅,漢匈戰(zhàn)爭告一段落。前33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親,劉奭以宮女王嬙與之和親。 [67] 劉奭在位后期,因土地兼并盛行、中央集權(quán)衰落、階級矛盾加深致使西漢由盛轉(zhuǎn)衰。
王莽篡位
西漢后期,政治日益腐敗,土地兼并成風,社會動蕩不安。面對這種形勢,有不少人向朝廷提出解決危機的辦法。 [69] 漢哀帝時,大司馬師丹針對當時豪富吏民訾數(shù)巨萬,而貧弱愈困的現(xiàn)象,提出對貴族豪富占田及奴婢的數(shù)量加以限制。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提出詳盡的措施:從諸侯王到吏民百姓,擁有田產(chǎn)最多不能超過三十頃;占有奴婢的數(shù)量,諸侯王不得超過二百人,列侯、公主不得超過一百人,關內(nèi)侯、吏民百姓不得超過三十人;富商大賈不得做官、不得擁有田產(chǎn);田產(chǎn)、奴婢數(shù)量超過以上限制者,一律沒收入官;官奴婢年在五十歲以上者,可以免為庶人。 [69-70] 由于當時絕大多數(shù)豪強地主、貴族官僚都早已超過最高限額,因不愿放棄自身利益,所以這個建議剛一提出,即被束之高閣,成為一紙空文。 [69]
切中時弊的建議無法實施,荒誕、迷信的理論蔓延起來。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宣揚漢代將終,應當改朝換代 [71] ,甘忠以假鬼神罔上惑眾的罪名下獄病死。 [69] 甘忠的弟子夏賀良又提出漢歷中衰,當更受命的理論,他對漢哀帝說:成帝不應天命,所以絕嗣。現(xiàn)陛下久病不起,災異屢現(xiàn),正是上天對世人的警告。為了延年益壽,生育子女,杜絕洪水災異,應當更改年號。
內(nèi)外交困的漢哀帝,在黃門侍郎李尋、司隸校尉解光等人的慫恿下,將這種作法當成救命的稻草,宣布再受命,主要內(nèi)容包括:改建平二年(前5年)為太初元將元年,改號為陳圣劉太平皇帝,一個多月以后,漢哀帝的病情沒有好轉(zhuǎn),卻發(fā)現(xiàn)夏賀良與李尋、解光等人串通勾結(jié),企圖罷退丞相、御史,以李尋、解光輔政,進而控制政權(quán),遂將夏賀良下獄處死,李尋、解光也被流徙到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