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法改革
劉徹推行“易正朔”的政策,在任內對紀年方式、歷法等進行了全面改革,影響深遠。文、景二帝時期,漢朝有“改元”的措施,但未建年號。劉徹即位后,亦每六年一改元,但即位三十余年來沒有建號,而是用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元等來稱呼。五元(即元鼎)三年(前114年),朝廷中有關部門建議更改紀元的命名方式,廢掉以前的簡單數字排列法,代之以某種“天瑞”來紀元。翌年,汾陰出土寶鼎,遂將五元命名為“元鼎”,并將一、二、三、四元分別追加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的年號。三年后,劉徹封禪泰山,改元元封。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才正式啟用年號紀元,不過在最后兩年又未建年號,后世習稱后元。 [35] [69] 年號制度成為之后中國絕大多數帝王所采用的紀年方式,并影響了東亞各國,延續(xù)至今。
在創(chuàng)造年號紀元的同時,劉徹亦著手改訂歷法。漢承秦制,沿用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劉徹命鄧平、唐都、落下閎等據天象實測和長期天文記錄,另造新歷,于太初元年(前104年)頒布,是為太初歷。太初歷采用夏正,以正月為歲首,采用二十四節(jié)氣,首次規(guī)定以沒有中氣的月分為閏月,并計算出交食周期和推步五大行星位置的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70]
經濟
發(fā)展農業(yè)
劉徹對農業(yè)極為重視,其農業(yè)政策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興修水利。劉徹在位時期是繼戰(zhàn)國后中國歷史上第二個興修水利的高潮,關中興建了六輔渠、白渠、龍首渠、成國渠等水利工程,在西北邊疆亦設置“渠卒”,負責水利。
整治漕運。劉徹接受大司農鄭當時的建議,“引渭穿渠”,以便關東糧食順利運到關中,發(fā)動數萬人用三年時間修起了三百里漕渠,大大改善了運輸條件,提高了運輸效率,降低了運輸成本,而且還有一定的灌溉作用。同時,為了避開砥柱山一帶的險要河道,他命人在秦嶺劈山開路五百余里,修筑褒斜道,使“漕從南陽上溯入褒,褒之絕水至斜,間百余里以車轉,從斜水下渭”,但褒水和斜水的河谷都過于陡峭,落差太大,水流湍急,加之水中多礁石,無法行船,所以開通褒斜道的預期目的未能實現。
治理黃河。劉徹在位前期,河水(黃河)連年決口于瓠子,給沿岸百姓造成深重災難。劉徹派鄭當時、汲黯率十萬軍民堵口,但由于水勢太大,堵而復決,當地民眾又幾次堵口,但都沒有成功。元封元年(前109年),劉徹封禪泰山回來途中,親臨瓠子,下了死命令,“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實決河”,終于堵住了決口。為了防止河水再一次泛濫成災,又發(fā)動民眾修好了黃河分洪的兩條渠道,于是“梁楚之地復寧,無水災”。
改革農業(yè)技術。劉徹任用趙過為搜粟都尉,推廣代田法和牛耕,改進農具,從而大大提高了農業(yè)生產力,使西漢社會轉危為安,為昭宣中興奠定了重要基礎。 [231-232]